《尚論後篇》~ 卷三 (11)
卷三 (11)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經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邪在表則寒,邪在裡則熱,今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未有定處,是以寒熱往來也。邪在表,則心腹不滿,邪在裡,則心腹脹滿。今止言胸脅苦滿,知邪氣在表裡也。經曰:陽入之陰則靜,默默者,邪方自表之裡,在表裡之間也。
能食不能食、煩不煩、嘔不嘔皆然,邪初入里,未有定處,則所處不一,故有或為之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正指此或為之證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原文
小建中湯方,方見前。
服小建中湯不瘥者,蓋少陽屬木,其脈弦,木盛則土受克,故澀而急痛也,故伐木以救土也。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三兩),黃芩(三兩),栝樓根(四兩),牡蠣(三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後服,汗出便愈。
按:已發汗而復下之,雖不失先發後攻之序,及當汗而反下之宜,然既汗之,邪當自散。若不待其全解後內實而復下之,是猶傷於早也,烏得不結!然已發汗,則邪勢已衰,雖或失之下早,故結亦當微也。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原文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解已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浮者,用麻黃湯。原文
脈微細而嗜臥者,大邪已退,血氣乍虛而支體倦怠也。胸滿脅痛則少陽未除,故與小柴胡以和之;脈但浮,則邪還表,故與麻黃以發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半夏(二合,洗),龍骨(一兩半),人參(一兩半),茯苓(一兩半),鉛丹(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生薑(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大棗(六枚,劈)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辨下後胸滿、煩驚、身重困篤,用此湯。原文自明。
病久,脈代結,心動悸,宜補胃生津,兼散邪,用炙甘草湯一法。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生薑(三兩,切),桂枝(三兩,去皮),麥門冬(半斤),麻子仁(半斤),阿膠(二兩),大棗(十二枚,劈),人參(二兩),生地(一斤)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如果病人覺得口渴,就去除半夏,加入人參,其餘藥物按原方劑量,共計四兩半,再加入栝蔞根四兩。
如果病人腹中疼痛,就去除黃芩,加入茯苓四兩。
如果病人不口渴,但體表略微發熱,就去除人參,加入桂枝三兩,用溫暖的被子蓋住病人,直到微微出汗,病就好了。
如果病人咳嗽,就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經書上說:傷寒中風,有柴胡證,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就算得上柴胡證,不必所有症狀都齊全。邪氣在體表就表現為寒證,邪氣在裡邊就表現為熱證,現在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還沒有固定位置,所以寒熱往來。邪氣在表,則感覺心腹不滿,邪氣在裡,則感覺心腹脹滿。現在只說胸脅部感到滿悶,就知道邪氣在表裡之間了。經書上說:陽氣進入陰經就安靜下來,默默無聞的,邪氣正從體表往裡走,在表裡之間。
病人能吃東西也能不吃,煩躁或不煩躁,嘔吐或不嘔吐,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出現,因為邪氣剛進入裡邊,還沒有固定位置,所以症狀表現不一,因此會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柴胡證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就算得上,不必所有症狀都齊全。這正是指這些或有或無的症狀。
傷寒病五六日,已經發汗,又用下瀉的方法治療,胸脅部滿悶略微結實,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寒熱往來,心煩,這是因為邪氣還沒有完全解除,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
太陽病,十天後病情好轉,脈象浮細而且嗜睡,說明體表邪氣已經解除了。如果胸部滿悶脅肋疼痛,就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浮,就用麻黃湯。
脈象微細而且嗜睡,說明大邪已經退去,氣血暫時虛弱,所以身體倦怠。胸部滿悶脅肋疼痛,說明少陽經的邪氣還沒去除,所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脈象只是浮,說明邪氣又回到體表,所以用麻黃湯來發汗。
辨證下瀉後胸部滿悶、煩躁驚恐、身體沉重困倦,就用這個湯方,方義自明。
久病,脈象遲緩而結代,心悸心動,應該補益脾胃生津,同時散除邪氣,用炙甘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