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10)
卷三 (10)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禹餘糧甘平,消痞硬,而鎮定其藏府,赤石脂甘溫,固腸虛而收其滑脫也。膀胱不滲,水穀不分,更當導利小便,令分清之,使府司各行其事,始無餘治而愈也。
汗吐下解後,餘邪挾飲作痞,用旋覆代赭石湯一法
旋覆代赭石湯方,赭音者,赤色。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代赭石(一兩),半夏(半斤,洗),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汗吐下而解,則中氣必虛,虛則濁氣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氣上干於心,心不受邪,故噫氣不除。《內經·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心為噫是也。旋覆之咸,能軟痞硬而下氣;代赭之重,能鎮心君而止噫;薑、夏之辛,所以散逆;參、甘、大棗之甘,所以補虛。或曰:汗吐中虛,肺金失令,肝氣乘脾,而作上逆。
逆氣干心,心病為噫。此方用代赭石,所以鎮心,亦所以平肝也,亦是究理之論。噫音隘。
昌用此方治反胃多痰,氣逆並噦者,愈千人矣。
傷寒下早亦成結胸之證四法
一法,辨大結胸用大陷胸湯。
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不硬,水飲結在胸脅,主大陷胸湯。原文
一法,辨小結胸用小陷胸湯。
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微滑,發熱、微惡寒、煩疼、微嘔、心下支結,用柴胡桂枝湯。原文
一法,辨熱結在裡與結胸異治。
一法,辨邪熱在表,心下支結,但治其表。
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栝蔞實(一枚大者)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大陷胸湯方
水飲結在胸脅,仍用此方。方見前。
柴胡桂枝湯方,不宜大小陷胸湯法用此方
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桂枝(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生薑(一兩半,切),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劈)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
辨傷寒太陽兼少陽連上共五法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原文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原文,後加減法。
若胸中煩滿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禹餘糧性味甘平,能消散痞塊硬結,並能安定臟腑;赤石脂性味甘溫,能固攝腸胃虛弱,收斂滑脫之症。若膀胱無法正常排泄,水谷精微不能區分,則更應使用利尿導瀉的藥物,使小便通暢,讓水液代謝正常,使臟腑各司其職,如此便無需再作其他治療就能痊癒。
汗吐下法治療後,若仍有餘邪夾雜水飲造成痞塊,可用旋覆代赭石湯。
旋覆代赭石湯:赭,音zhě,指赤色。
組成: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代赭石(一兩)、半夏(半斤,洗)、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劈)
用法: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汗、吐、下法治療後,雖然邪氣已去,但中氣必然虛弱,虛弱則濁氣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因此形成痞塊硬結。逆氣上犯於心,心臟無法承受邪氣的侵犯,所以呃逆之症無法消除。《內經·宣明五氣篇》說:五氣致病,心中呃逆就是其中一種。旋覆花的鹹味,能軟化痞塊硬結並降氣;代赭石的重量,能鎮安心臟,止住呃逆;生薑、半夏的辛味,能散寒止逆;人參、甘草、大棗的甘味,能補益虛損。也有人說:汗吐療法傷及中氣,肺金失調,肝氣犯脾,導致氣上逆。
逆氣犯心,心臟病變會導致呃逆。此方使用代赭石,旨在鎮安心臟,也藉此平肝,這是深究藥理的論述。呃,音ài。
昌某用此方治療反胃、多痰、氣逆、呃逆等症,已治愈千餘人。
傷寒下利過早也可能造成結胸症,有四種治療方法:
一、辨證為大結胸,用大陷胸湯。
症狀:熱邪實證,脈沉緊,心下疼痛,按壓不硬,水飲停聚於胸脅,主用大陷胸湯。
二、辨證為小結胸,用小陷胸湯。
症狀:病位在心下,按壓則痛,脈浮微滑,發熱、輕微惡寒、煩躁疼痛、輕微嘔吐、心下痞塞,用柴胡桂枝湯。
三、辨證為熱邪結聚於裡,與結胸症的治療方法不同。
四、辨證為邪熱在表,心下痞塞,只治療表證即可。
小陷胸湯:
組成: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栝蔞實(一枚,大的)
用法: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六升,先煎栝蔞,去渣,再放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二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大陷胸湯:
水飲結聚於胸脅,也用此方。方劑見前。
柴胡桂枝湯:不適用於大小陷胸湯的治療方法。
組成: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桂枝(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生薑(一兩半,切)、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劈)
用法: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七升,煎煮至三升,去渣,分次溫服。
辨析傷寒太陽經與少陽經兼夾,共五種治療方法:
小柴胡湯:
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用法: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症狀:傷寒病程四到五天,發熱惡風,頸項強硬,脅下滿悶,手足溫熱而口渴,可用小柴胡湯。
症狀:傷寒病程五到六天,中風,往來寒熱,胸脅部苦滿,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嘔吐,或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口渴,或腹痛,或脅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口渴,身體微熱,或咳嗽,可用小柴胡湯。後續可根據情況加減藥物。
若胸中煩悶滿脹但不嘔吐,去除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