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9)
卷三 (9)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服瀉心湯,痞不解,煩渴,小便不利,用五苓兩解表裡一法。
上第九條五苓湯方,兩解表裡,於此更治痞滿。
服瀉心湯,復誤下,利不止,宜治下焦一法
赤石脂禹餘糧方
赤石脂(一斤,碎),禹餘糧(一斤,碎)
已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虛其里,邪熱乘其虛,故利;虛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無中焦之症,故曰病在下焦。澀可以固脫,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鎮固,故用禹餘糧。然惟病在下焦者可以用,若病在中焦而誤以為虛者,則二物之氣益填於中,氣實者固而澀之,則邪無自而泄,必增腹脹且痛矣。慎之慎之!
再按:《難經》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靈樞》曰:水穀者,常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小腸而成下焦,滲而居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然則利在下焦者,膀胱不參,而大湯滑脫也。
大黃乃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之藥,凡病在五經之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氣分用之,是謂誅伐無過矣。故仲景言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正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作痞滿,乃寒傷營血,邪氣乘虛結於上焦,胃之上脘在於心,故曰瀉心,實瀉脾也。《素問》云:太陰所至為痞滿。
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是矣。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則成結胸。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濁氣也。若結胸在氣分,則只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則用瀉心湯矣。䐜音嗔,肉脹起也。
麻沸湯,即熱湯。一名百沸湯,一名太和湯,味甘平,無毒,主治助陽氣,通經絡。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去皮,別煮取汁)
上四味,初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按:心下滿硬而痛者,為實,為結胸;硬滿不痛者,為虛,為痞氣;不滿不痛,但煩悶者,為支結。
《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氣於四藏,結而不散則為痞。大抵諸痞皆熱也,故攻痞之藥皆寒劑。其一加附子,是以辛熱佐其寒涼,欲令開發痞之怫鬱結滯,非攻寒也。先發汗,或下後陽氣虛,故惡寒汗出。太陽證云:發汗後,惡寒者,虛也。此加附子,恐大黃、黃連損其陽也,非補虛也。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至於下後,邪氣傳裡,亦有陰陽之異。若下後陽邪傳裡者,則結於胸中,為結胸。以胸中為陽受氣之分,與大陷胸湯,以下其結。陰邪傳裡者,則留於心下,為痞。以心下為陰受氣之分,與半夏瀉心湯,以通其痞。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大黃能作用於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的血分,凡是五經血分有病的,都適合使用。如果用於氣分,就如同濫殺無辜了。所以張仲景說治療心下痞滿,按壓時柔軟的,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這主要是瀉去脾胃的濕熱,而不是瀉心。疾病從陰分發作,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痞滿,這是寒邪傷及營血,邪氣乘虛而凝聚在上焦,胃的上脘部位靠近心臟,所以稱為瀉心湯,實際上是瀉脾。 《素問》說:太陰經受影響就會產生痞滿。
又說,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腹脹。疾病從陽分發作,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就會形成結胸。這是熱邪侵入血分,也在上脘部位,大陷胸湯、小陷胸湯都用大黃,也是瀉去脾胃血分之邪,並降濁氣。如果結胸在氣分,就只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就用瀉心湯。腹脹是指腹部肌肉腫脹隆起。
麻沸湯,就是熱水,也叫百沸湯、太和湯,味道甘平,無毒,主要作用是助益陽氣,通利經絡。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去皮,另煮取汁)
以上四味藥,先將前三味用麻沸湯二升浸泡,擠出藥渣,加入附子汁,分次溫服。
說明:心下脹滿堅硬且疼痛的,是實證,是結胸;脹滿堅硬但不疼痛的,是虛證,是痞氣;不脹不痛,只是煩悶的,是支結。
《保命集》說:脾不能運行氣機於五臟六腑,阻塞不通則為痞。大多數痞症都是熱證,所以治療痞症的藥物大多是寒涼的。其中加入附子,是用辛熱藥物輔助寒涼藥物,目的是使痞症的鬱結阻塞得以疏通,並不是治療寒證。先發汗,或瀉下後陽氣虛弱,所以惡寒出汗。太陽病證候說:發汗後,惡寒的,是虛證。這裡加入附子,是擔心大黃、黃連損傷陽氣,並不是補虛。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淨)、黃芩(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劈開)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說明:瀉下之後,邪氣入裡,也有陰陽的區別。如果瀉下後陽邪入裡,就會結聚在胸中,形成結胸。因為胸中是陽氣受邪的部位,所以用大陷胸湯,瀉下結聚之邪。陰邪入裡,就會停留在心下,形成痞證。因為心下是陰氣受邪的部位,所以用半夏瀉心湯,以通利痞證。
服用瀉心湯,痞證不解,煩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來治療表裡兩證。
(這裡指第九條五苓湯方,治療表裡兩證,進一步治療痞滿。)
服用瀉心湯,又錯誤地瀉下,腹瀉不止,應當用治療下焦的方法。
赤石脂禹餘糧方
赤石脂(一斤,研碎)、禹餘糧(一斤,研碎)
以上二味藥,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去渣,分三次服用。
瀉下不止,是因為瀉下過度傷及腸胃,邪熱乘虛而入,所以腹瀉;虛弱而不能收斂,所以瀉不止。沒有中焦的症狀,所以說疾病在下焦。收斂可以止瀉,所以用赤石脂;重墜可以鎮固,所以用禹餘糧。但是只有下焦有病才能使用,如果中焦有病而誤認為是虛證,那麼這兩種藥物的氣機就會更加充實於中焦,氣實者再收斂,邪氣就無處宣洩,必然會加重腹脹疼痛。一定要謹慎!
再次說明:《難經》說,中焦在胃的上脘,主司腐熟水穀;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司區分清濁,主司排出而不內留,以傳輸津液。 《靈樞》說:水穀常停留在胃中,形成糟粕,一同下行至小腸而成為下焦,滲入下部,形成津液,沿著下焦滲入膀胱。那麼,下焦腹瀉,膀胱沒有問題,而是大腸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