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按:心下悸及耳聾無聞,皆陽氣暴虛,仲景止用桂枝、甘草二味,補虛之義顯明易見。如二證大虛,又必多用人參矣。

服麻黃湯後,有陽氣暴虛陰邪上逆,臍下悸,腹脹滿二法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欲作奔豚,預伐其邪。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甘瀾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法:取水三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汗後腹脹滿。

厚朴(半斤,去皮,炙),生薑(半斤,切),半夏(半斤洗),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服麻黃湯後,不由誤下,津干、飲結、胃困、變痞一法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斤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劈)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誤下成痞,用瀉心湯方,次第不同四法

一法,誤下後,再誤下,客熱虛痞,用甘草瀉心湯。

一法,誤下後,復發汗、惡寒,先解表,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一法,上用陰氣協熱邪作痞,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矣。而陰氣乘陽虛作痞,用附子瀉心湯。

一法,心下滿而不痛者,用半夏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半夏(半斤洗),大棗(十二枚,劈),乾薑(一兩),黃連(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在表而反下之,則逆矣。下而虛其中氣,則表邪乘之而入,虛不任邪,今人謂之挾熱利也。火性急速,谷雖人而未及化,故穀不化;虛陽上迫,故令腹中雷鳴;中虛不能化氣,故令痞硬而滿;胃虛客氣上逆,故令乾嘔、心煩不得安。人參、甘草、大棗,胃虛之聖藥也;半夏、乾薑,嘔逆之聖藥也;黃連、黃芩,痞熱之聖藥也。

相傳伊尹《湯液》,原有甘草瀉心湯,治證同上。仲景本此方,而但去人參,可見先哲皆有祖述,不似後人一味臆騁。此云去人參未是。海藏云伊尹《湯液》,此湯七味,今監本無人參,脫之也,此為定衡。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按:結胸之脈沉實,其病謂之實邪,故下之也急;痞氣之脈,關脈必浮,其病謂之虛邪,故下之也緩。彼用大黃則煎之,乃取其氣味厚;此用大黃則漬之,取其氣味薄也。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將這兩種藥材,用三升水煮成一升,過濾掉藥渣,趁熱服用。

心下悸動和耳聾聽不見,都是陽氣突然虛弱造成的。張仲景只用桂枝和甘草兩種藥材,其補虛的用意非常明顯。如果這兩種症狀虛弱嚴重,就必須多加人參。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服麻黃湯後,陽氣暴虛陰邪上逆,臍下悸,腹脹滿) 此方用於預防奔豚症。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劈)。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一斗甘瀾水,先煮茯苓至減少二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煮成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甘瀾水的製作方法:取三斗水,放在大盆裡,用勺子攪動,水面會出現五六千個像珠子一樣的小泡,取這些水來用。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汗後腹脹滿)

厚朴(半斤,去皮,炙),生薑(半斤,切),半夏(半斤,洗),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將以上五味藥材,用一斗水煮成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生薑瀉心湯方 (服麻黃湯後,非因誤服瀉藥,出現口乾舌燥、飲水困難、胃部不適、痞塊等症狀)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斤,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劈)。將以上八味藥材,用一斗水煮成六升,過濾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誤下成痞,用瀉心湯方,次第不同四法

第一種情況:誤服瀉藥後,又再次誤服瀉藥,導致客熱虛痞,使用甘草瀉心湯。

第二種情況:誤服瀉藥後,又出現發汗、惡寒等症狀,需先解表,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第三種情況:陰氣與熱邪共同導致痞塊,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而如果陰氣乘虛而入,導致陽氣虛弱而形成痞塊,則使用附子瀉心湯。

第四種情況:心下脹滿但不疼痛,使用半夏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半夏(半斤,洗),大棗(十二枚,劈),乾薑(一兩),黃連(一兩)。將以上六味藥材,用一斗水煮成六升,過濾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病邪在表卻反而使用瀉藥,這是錯誤的。瀉藥會耗損元氣,導致表邪乘虛而入,身體虛弱無法抵抗邪氣,這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挾熱利」。火性急躁,食物雖然進入體內但尚未消化,所以食物難以消化;虛陽上逆,導致腹中雷鳴;氣機運行不暢,導致痞塊堅硬且脹滿;胃氣虛弱,導致胃氣上逆,出現乾嘔、心煩不安等症狀。人參、甘草、大棗是治療胃氣虛弱的良藥;半夏、乾薑是治療嘔逆的良藥;黃連、黃芩是治療痞熱的良藥。

相傳伊尹的《湯液經》中原本就有甘草瀉心湯,治療的病症與此相同。張仲景沿用了這個方子,只是去掉了人參,可見古代醫家都是有承傳的,不像後人只是憑空臆想。去掉人參的做法並非絕對正確。海藏本的伊尹《湯液經》中,這個方子有七味藥材,現在的版本沒有人參,可能是遺漏了,這個需要斟酌考量。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將這兩種藥材,用二升麻沸湯浸泡,片刻後,過濾掉藥渣,分次溫熱服用。

結胸的脈象沉實,屬於實邪,所以瀉下要迅速;痞氣的脈象,關脈必定浮腫,屬於虛邪,所以瀉下要緩慢。使用大黃煎煮,是取其藥性濃烈;而浸泡大黃,則是取其藥性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