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7)
卷三 (7)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再按:發汗已解,因表疏外邪內襲,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仲景意中蚤已慮其正虛,桂枝解肌誠正法也。昌欲表虛之體,少和人參,助正驅邪,免致再襲三襲,留連而至殆耳。略加人參,托出其邪,豈不善乎?粗醫不行微汗,輒至表疏邪入,汗而又汗,展轉增變,卒至莫救,可為寒心。
一法,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宜表裡兩解,五苓湯。方見上篇。
一法,汗出而渴,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甘草(一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辨脈浮緊、浮數,尺脈反遲反微、不可發汗二法
再按:二條但論其法,然無藥也,宜用建中湯生其津液。津液充,則穀氣傳腎而生精血,所以自致表裡俱實,便自出汗而愈。可見津液、精血,人身之至寶也。
服麻黃湯汗後病不解,有惡寒、惡熱不同治一法
芍藥甘草附子湯
惡寒者,虛也。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泡,去皮,切八片)
已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調胃承氣湯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此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芒硝(半斤),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
服麻黃湯後,身痛、脈沉遲者,宜行補散一法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生薑(四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上六味,以水一斗一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如桂枝法。
或問:經言表邪盛,脈浮而緊,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況身疼皆系表邪未盡,此又加人參、芍藥、生薑以益血,何也?曰:表邪盛則身疼,血虛則身亦疼。其脈浮緊者,邪盛也;其脈沉微者,血虛也。盛者,損之則安;虛者,益之則愈。仲景凡言發汗後,以外無表證,內無熱證,止余身疼而已,若脈稍浮盛,則為表邪未盡解。
今言脈沉遲,此血虛而致然也,故加人參、生薑、芍藥以養血。
服麻黃湯後,不可誤用桂枝,及飲水、灌水過多一法
麻杏甘石湯,治喘飲水灌水。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一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麻黃湯證,誤下,表邪未盡,氣逆變喘一法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誤下變喘。方同前。
服麻黃湯後,有陽氣暴虛,叉手自冒心悸,及耳聾無聞二法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先前說明:發汗後症狀已解,但因為表層疏通了,外邪反而入侵內部,可以再次發汗,宜用桂枝湯。張仲景早就考慮到正氣虛弱的問題,桂枝湯解肌發表是正確的方法。如果病人是表虛的體質,可以少量添加人參,以益正氣、驅邪氣,避免再次反覆發作,延誤病情導致危險。稍微加一點人參,就能將邪氣排出體外,不是很好嗎?粗心的大夫不採用微微發汗的方法,往往導致表層疏通邪氣內入,汗出後又再次發汗,反覆變化,最後導致無法治療,令人寒心。
一種方法是,發汗後,脈象浮數,煩渴,宜表裡雙解,使用五苓湯。(方劑見上篇)
一種方法是,汗出且口渴,用五苓散;不口渴,用茯苓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甘草一兩。
以上四味藥,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溫服。
辨脈浮緊、浮數,尺脈反遲反微,不可發汗二法:
先前說明:以上兩條只論述治療方法,但沒有藥方,宜用建中湯滋養津液。津液充盈,穀氣才能傳達到腎臟,產生精血,從而使表裡都充實,自然就能出汗而痊癒。可見津液、精血是人體的至寶。
服麻黃湯後病不解,有惡寒、惡熱不同治法:
芍藥甘草附子湯:
惡寒,是氣虛。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
以上三味藥,加水五升,煮成一升五合,去渣,分次溫服。
調胃承氣湯:
不惡寒但發熱,是實證,應當調和胃氣,用此方。
大黃四兩(去皮,用清酒浸泡),芒硝半斤,甘草二兩(炙)。
以上三味藥,研磨成末,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去渣,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煮沸,少量溫服。
服麻黃湯後,身痛、脈沉遲,宜行補散法: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生薑四兩(切),大棗十二枚(劈開)。
以上六味藥,加水一斗一升,微火煮成三升,去渣,分次溫服。用法同桂枝湯。
有人問:經書上說表邪盛,脈象浮緊,會導致身體疼痛,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況且身體疼痛都是因為表邪未盡,這個方子為何還要加入人參、芍藥、生薑來益血呢?回答是:表邪盛則身體疼痛,血虛也同樣會導致身體疼痛。脈象浮緊是邪盛,脈象沉微是血虛。邪盛則應該去除,血虛則應該補充,這樣才能痊癒。張仲景凡是說發汗後,沒有表證,沒有熱證,只有身體疼痛,如果脈象稍浮盛,就是表邪未盡。
現在脈象沉遲,這是血虛造成的,所以加入人參、生薑、芍藥來養血。
服麻黃湯後,不可誤用桂枝,及飲水、灌水過多法:
麻杏甘石湯,治療喘息、飲水過多。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用布包起來)。
以上四味藥,加水七升,先煮麻黃,減少一升,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本為麻黃湯證,誤用瀉下藥,表邪未盡,氣逆變為喘息法: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誤用瀉下藥導致喘息。方劑同前。
服麻黃湯後,有陽氣暴虛,叉手自冒心悸,及耳聾無聞二法: (此處缺少具體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