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辨傷寒證用麻黃髮汗大綱總法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湯浸,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按:太陰、少陰有身熱而無頭痛,蓋二經皆不上頭故也。厥陰有頭痛而無身熱。若身熱而又頭痛,屬太陽經也。

傷寒頭痛屬三陽,乃邪氣上攻也。太陽專主頭痛,陽明、少陽亦有之。三陰無頭痛,蓋太陰、少陰二經至胸而還,惟厥陰循喉嚨,上入頏顙、出額、會於巔、故亦有頭痛。傷寒頭痛,太陽經居多,頭角痛屬少陽經,頭額痛及鼻屬陽明經,頭頂痛屬厥陰經。

足太陽經,起目內眥,循頭、背、腰、膕,故所過疼痛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陽,不得宣越,故令發熱;寒邪在表,不能任寒,故令惡寒;寒主閉藏,故令無汗;人身之陽既不得宣越於外,則必壅塞於內,故令作喘;寒氣剛勁,故令脈緊。

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未有究其精微,嘗繹思之,似有一得。云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夫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

然風寒之邪由於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證時兼面赤、怫鬱、咳嗽,以及痰喘而胸滿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膹郁,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氣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

辨脈浮宜用麻黃湯發汗一法

辨脈浮數宜用麻黃湯發汗一法

即脈不緊,但浮及浮數,俱必用此。

辨傷寒欲傳不傳,心悸而煩,宜用建中一法。

太陽中篇連大綱止此三法。

變法用桂枝湯加減七法。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大棗(十二枚,劈)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者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按:山僻絕無醫藥之區,每遇頭痛發熱用蠻法,山椒炒雞炊飯,一飽津津發汗,豈非得建中意乎?

服麻黃湯得汗後,察脈辨證有次第不同三法

一法,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方見上篇。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辨識傷寒證用麻黃發汗的總綱要領

麻黃湯的配方

麻黃(三兩,去除節),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一兩,烤過),杏仁(七十個,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九升,先煮麻黃,水量減少二升後,撈去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下二升半,去除藥渣,溫熱服用八合(一種容量單位)。服用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不需要喝粥。之後的調養方式和服用桂枝湯的注意事項相同。

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燒,全身肌肉痠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不出汗卻喘氣的,就用麻黃湯來治療。

說明:太陰、少陰兩經有發燒但不頭痛的症狀,這是因為這兩經脈不上達頭部的緣故。厥陰經有頭痛卻不發燒的症狀。如果既發燒又頭痛,就屬於太陽經的病症。

傷寒引起的頭痛屬於三陽經,是邪氣向上攻擊所致。太陽經主要引起頭痛,陽明經、少陽經也有可能引起頭痛。三陰經不會引起頭痛,因為太陰、少陰兩經脈到達胸部就返回了,只有厥陰經脈循著喉嚨,向上進入鼻腔、額頭,匯集於頭頂,所以也會引起頭痛。傷寒引起的頭痛,多數屬於太陽經。頭部兩側疼痛屬於少陽經,額頭和鼻子疼痛屬於陽明經,頭頂疼痛屬於厥陰經。

足太陽經脈,從眼內角開始,循著頭部、背部、腰部、膝蓋後方,所以經脈所過之處都會疼痛不適。寒邪束縛人體的陽氣,使其無法向外疏散,所以會發燒。寒邪在體表,身體無法忍受寒冷,所以會怕冷。寒邪主閉藏,所以會不出汗。人體的陽氣無法向外疏散,就必定會壅塞在體內,所以會引起喘氣。寒氣剛強勁急,所以脈象會緊。

張仲景治療傷寒,不出汗用麻黃,出汗用桂枝。歷代名醫沒有深入研究其中的奧妙,我曾仔細思考,好像有所領悟。津液就是汗,汗就是血。在營分時是血,在衛分時是汗。寒邪傷了營分,營血運行不暢,不能輸送到衛分,衛氣閉塞,津液無法運行,所以會不出汗,發燒而且怕冷。風邪傷了衛分,衛氣外泄,不能保護營分,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所以會出汗,發燒而且怕風。

風寒邪氣從皮毛進入人體,皮毛與肺相連。肺主衛氣,包羅全身,就像天一樣。這個病症雖然屬於太陽經,但肺其實也受到了邪氣的侵襲,所以有時會出現面色發紅、煩躁鬱悶、咳嗽,以及痰多氣喘和胸悶等症狀,這難道不是肺的病症嗎?皮毛被邪氣閉塞,邪熱就會向內侵襲,導致肺氣壅塞,所以用麻黃、甘草和桂枝,將營分的邪氣引導到體表發散出去。再佐以杏仁,宣洩肺氣,使氣機通暢。因此,麻黃湯雖然是太陽經發汗的猛藥,實際上也是發散肺經火鬱的藥方。

辨識脈象浮滑,宜用麻黃湯發汗的方法

辨識脈象浮數,宜用麻黃湯發汗的方法

即使脈象不緊,只要是浮脈或浮數的脈象,都必須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辨識傷寒想要傳變卻又沒有傳變的狀況,出現心悸和煩躁的,宜用建中湯來治療。

太陽病篇的總綱要領到此為止,包括以上三種治療方法。

變化使用桂枝湯加減的七種治療方法。

小建中湯的配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烤過),生薑(三兩,切片),膠飴(一升),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六味藥材,用水七升,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放入膠飴,再用小火加熱使之融化,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有嘔吐症狀的人不可以使用建中湯,因為它很甜。

說明:在偏遠沒有醫藥的地區,人們遇到頭痛發燒時,常常使用一些民間方法,例如將花椒炒雞做成飯,吃飽後也會微微出汗,這豈不是也符合建中湯的意義嗎?

服用麻黃湯出汗後,觀察脈象辨證有以下三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傷寒發汗後,過了半天左右又感到煩躁,脈象浮的,可以再次發汗,宜用桂枝湯。(桂枝湯的配方在前面已經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