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太陽經風傷衛方

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跗腫,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症,蓋善變通者也。昔杜任問孫兆曰:十棗湯究竟治甚病?孫曰:治太陽中風,表解里未和也。

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孫曰:頭痛、心下痞滿、脅下痛、乾嘔、汗出,此知里未和也。杜曰:公但言病證,而所以里未和之故,要緊處總未言也。孫曰:某嘗於此未決,願聽開諭。杜曰:里未和者,蓋痰與燥氣壅於中焦,故頭痛、乾嘔、短氣、汗出,是痰膈也,非十棗不治。但此湯不宜輕用,恐損人於倏忽,用者慎之。

大抵痰亦水濕之病耳。蓋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迷竅而成癲癇,妄言妄見;入於肺,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入於經絡,麻皮頭痛;入於筋骨,則頭項、胸背、脅腰、手足牽引隱痛。然治痰須治其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凝滯而為痰、為飲、為涎、為涕、為癖,故十棗湯逐水去濕,正所以治痰膈耳。

中風病,誤下,熱邪內陷而成結胸諸法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為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結胸兼涉陽明,仍用本湯。

大陷胸丸

結胸似涉柔痙。丸成煮湯連滓服。

大陷胸丸方

大黃(半斤,去皮),葶藶(半斤,熬),芒硝(半斤),杏仁(半斤,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結胸項強者,胸滿硬痛,能仰而不能俯也,有汗項強為柔痙,此雖有汗,其項強乃胸中滿實而不能俯,非是中風痙急,故曰如柔痙。不用湯液而用丸劑何?湯主盪滌,用大陷胸湯,以其從心下至少腹皆硬痛,三焦皆實,故用湯以蕩之。此惟上焦滿實,用湯液恐傷中下二焦之陰,故用丸以攻之。

按:痓,音癡,惡也。當作痙,音徑,風強病也。

白話文:

太陽經風傷衛方

感受風寒,導致身體沉重、疼痛,或出現水腫,可用芫花、大戟、甘遂等藥物。這些藥物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直達體內積水隱藏之處,但需少量多次使用,效果顯著,不可過量,以免損傷元氣。

《三因方》記載,用十棗湯藥末加棗肉製成丸劑,治療水腫、喘促等症,療效甚佳。杜任曾向孫兆請教十棗湯的功效,孫兆說它能治療太陽經中風,表症已解但裡證未和。

杜任問如何判斷裡證未和,孫兆回答:頭痛、心下痞滿、脅肋疼痛、噁心嘔吐、出汗,這些都是裡證未和的表現。杜任進一步追問裡證未和的原因,孫兆表示並不確定,希望杜任解答。杜任解釋說,裡證未和是因為痰濕和燥熱阻塞中焦,導致頭痛、噁心嘔吐、呼吸短促、出汗等症狀,這是痰濁阻塞的表現,非十棗湯不可治。但此湯不宜輕易使用,以免損傷身體,使用需謹慎。

總而言之,痰也是水濕病的一種。痰液隨著氣的升降,無處不到,侵入心臟則導致癲癇、神志不清;侵入肺部則引起咳嗽、痰稠、喘促、背冷;侵入肝臟則造成脅痛、噁心嘔吐、寒熱往來;侵入經絡則導致肢體麻木、頭痛;侵入筋骨則引起頭頸、胸背、脅肋、四肢疼痛。治療痰濁必須治本,痰的本源是水濕,水濕遇風寒則凝結成痰、飲、涎、涕等,所以十棗湯利水去濕,正是治療痰濁的根本方法。

中風病誤用下法,熱邪內陷導致結胸,治療方法如下:

大陷胸湯:大黃、芒硝、甘遂。先煎大黃,取汁後加入芒硝,再加甘遂末,溫服。瀉下通利後即可停止服用。若結胸兼見陽明經證,仍用此方。

大陷胸丸:適用於結胸兼見類似痙攣的症狀。將藥物製成丸劑,用湯藥連渣送服。

大陷胸丸組成:大黃、葶藶、芒硝、杏仁。將藥物研磨成膏狀,製成丸劑。另取甘遂末,用白蜜、水煎煮,溫服。服用後一夜即瀉下,若未瀉下,可再次服用,直至瀉下為止。服用需注意禁忌事項。

結胸伴有項強,胸部滿悶、疼痛,能仰頭但不能彎腰,伴有汗出、項強,類似柔痙,但此症狀的項強是因為胸中滿實所致,而非中風痙攣,故稱為柔痙。不用湯劑而用丸劑的原因是:湯劑主清滌,大陷胸湯適用於心下至小腹皆硬痛,三焦皆實的症狀,用湯劑盪滌。但此症僅上焦滿實,使用湯劑恐傷及中下二焦陰氣,故用丸劑攻之。

注:原文中“痓”應作“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