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4)
卷三 (4)
1. 太陽經風傷衛方
桂枝湯,陽脈微者用此。方見前。
調胃承氣湯,陰脈微者宜此。方見後。
中風病,嘔利痞滿,表解可攻,與攻胃實迥異一法
十棗湯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棗(十枚,劈)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漐音蟄。
按:大棗純得土之中氣,兼感天之微陽以生,故味甘氣平又溫。氣味俱厚,陽也,入足太陰、陽明經。經曰:里不足者,以甘補之。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甘能補中,溫能益氣,甘溫能補脾胃,故主治安中補脾,補中益氣。此方三味皆峻利,故用肥棗十枚,蓋戎衣一著,大發鉅橋之意,所以題之曰十棗湯,表其用之重也。
按《神農本經》云,蕘花味苦寒,主傷寒、溫瘧,下十二經水,破積聚大堅癥瘕,盪滌腸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仲景本方取用,正取此義。後人乃遂改芫花,何也?即曰芫花《別錄》亦云能消胸中痰水,五藏五水。然《本經》云,味辛溫,全與蕘花不同,且亦並不云,主傷寒、溫瘧等症也。權移通用,殊非仲景立方本旨,不可不辨。
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取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用當斟酌,不可過使,須有是症乃用。
或問:乾嘔脅痛,小柴胡、十棗湯皆有之,一和解,一攻伐,何也?蓋小柴胡症:邪在半表半裡間,外有寒熱往來,內有乾嘔諸病,所以不可攻下,宜和解以散表裡之邪。十棗湯證:外無寒熱,其人漐漐汗出,此表已解也,但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邪熱內蓄,而有伏飲,是里未和也,與十棗湯以下熱逐飲。有表症而乾嘔脅痛者,乃柴胡湯症;無表症而乾嘔脅痛者,即十棗湯症也。
上文所言頭痛者,乃飲家有此症,不可以常法拘。仲景所以述此者,恐後學見其頭痛以為表不解不敢用也。
或問:同是心下有水氣,乾嘔咳喘,一用小青龍湯主之,一用十棗湯主之,何也?蓋小青龍治未發散表邪,使水氣自毛竅而出,乃《內經》所謂開鬼門法也。十棗湯驅逐里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經》所謂潔淨府、去陳莝法也。
夫飲有五,皆內啜水漿,外受濕氣,郁蓄而為留飲;流於膈則為支飲;令人咳喘、寒吐沫、背寒,流於肺則為懸飲;令人咳唾、痛引缺盆,流於心下則為伏飲;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暈,流於腸胃則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作泄瀉、或肥或瘦,流於經絡則為溢飲。
白話文:
太陽經風傷衛方
桂枝湯適合陽脈虛弱的人使用,方劑詳見前面。
調胃承氣湯適合陰脈虛弱的人使用,方劑詳見後面。
中風病伴隨嘔吐、腹瀉、痞滿,若表證已解則可攻邪,此法與攻治胃實證大不相同。
十棗湯
芫花(先煎熬),甘遂,大戟,大棗(十枚,剖開)
以上三味藥,份量相同,分別研磨成粉末。用一升半的水,先將十枚肥大的大棗煮沸,取八合(約400毫升)藥汁過濾去渣,加入藥末。體格強壯者服用一錢(約3克),體弱者服用半錢,溫服,清晨服用。如果服藥後瀉下量少,病情未見好轉,隔天可再加服半錢,直到瀉下暢快後,再以稀粥調養身體。
太陽中風伴隨腹瀉、嘔逆,若表證已解,即可攻治。患者汗出不止,發作有規律,頭痛,心下痞硬滿,疼痛牽引到脅下,乾嘔氣短,汗出但不惡寒,這是表證已解但裡證未和,可用十棗湯治療。
註:大棗完全吸收了土的精氣,又兼具天之微陽而生長,因此味道甘甜,性平而溫和。其氣味濃厚,屬陽性,歸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內經》說:「裡證不足者,用甘味補之。」又說:「形體虛弱者,用溫熱之氣來滋補。」甘味能補益中焦,溫能益氣,甘溫能補益脾胃,所以能安和中焦、補益脾胃、補中益氣。此方三味藥都峻利,因此用十枚肥大的大棗,就像軍隊穿著盔甲,勢如破竹般攻克敵軍,所以稱之為「十棗湯」,以顯示其用藥之重的意思。
按《神農本經》記載,蕘花味苦寒,主治傷寒、溫瘧,能瀉十二經的水,破除積聚、堅硬的癥瘕,盪滌腸中積滯的癖證及飲食引起的寒熱邪氣,通利水道。張仲景本方使用蕘花,正是取其此意。後人卻將蕘花改為芫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名醫別錄》也記載芫花能消散胸中痰水及五臟積水。但是《神農本經》記載芫花味辛溫,與蕘花完全不同,而且也沒有記載其能治療傷寒、溫瘧等病症。擅自更改藥物,與仲景原方之意大相逕庭,不可不辨。
仲景《傷寒論》用蕘花治療腹瀉,是取其利水之效。水去則瀉止,用藥需謹慎斟酌,不可過量使用,必須有相應的病症才能使用。
有人問:乾嘔脅痛,小柴胡湯和十棗湯都有此症狀,一個是和解,一個是攻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柴胡湯證: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外有寒熱往來,內有乾嘔等症,所以不能攻下,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散去表裡之邪。十棗湯證:沒有寒熱往來,患者汗出不止,這是表證已解,但是頭痛、心下痞硬滿、疼痛牽引到脅下、乾嘔氣短,這是邪熱內蓄,有伏飲,是裡證未和,用十棗湯來瀉熱逐飲。有表證而出現乾嘔脅痛,是小柴胡湯的病證;無表證而出現乾嘔脅痛,就是十棗湯的病證。
上面提到的頭痛,是飲邪引起的病症,不能用一般的治療方法來約束。仲景之所以說明這一點,是擔心後學看到頭痛就以為表證未解而不敢使用。
有人問:同樣是心下有水氣,乾嘔咳嗽氣喘,一個用小青龍湯治療,一個用十棗湯治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青龍湯治療的是尚未發散的表邪,使水氣從毛孔排出,這是《內經》中所謂的「開鬼門」之法。十棗湯驅逐裡邪,使水氣從大小便排出,這是《內經》中所謂的「潔淨府,去陳莝」之法。
飲邪有五種,都是內部吸收水液,外部受濕邪侵襲,鬱結而成留飲;停滯在膈膜則為支飲,引起咳嗽氣喘、寒性嘔吐、背部發冷;停滯在肺則為懸飲,引起咳嗽咳唾、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停滯在心下則為伏飲,引起胸滿、嘔吐、寒熱、眩暈;停滯在腸胃則為痰飲,引起腹鳴、吐水、胸脅部脹滿,或腹瀉,或肥胖或消瘦;停滯在經絡則為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