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3)
卷三 (3)
1. 太陽經風傷衛方
不解肌,而用燒針取汗,寒入核起,灸核止,變一法
桂枝加桂湯更加桂
於桂枝湯方內,更加桂枝二兩。
中風肌未解,不可下,宜用桂枝湯解外一法
桂枝湯,方見前。
不解肌,反誤下,邪不服者,於前下藥內更加桂枝湯一法
即桂枝大黃湯之互詞,因上衝陽位,故兩解之也。不上衝者,不用此方。
不解肌,後誤下,心痞,用溫補藥。兩解表裡一法
桂枝人參湯,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也。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或問:大柴胡,瀉也;桂枝人參湯,補也,何為皆治下利,心下痞硬?曰:此非裡熱,乃下之早,因作痞。裡虛協熱而利,表又不解,故與桂枝人參湯和里解表。若夫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表和而里病也。以心下痞硬,故為實,當以大柴胡下之。二者心下痞硬雖同,而虛實之症有別,故用藥有攻補之異。
不解肌,反誤下,邪入陽明,變用太陽兩解一法
葛根黃連黃芩湯方
葛根(半斤),黃連(二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不解肌,反誤下,宜辨陽實陽虛,加減桂枝湯一法
桂枝去芍藥湯
下之後,脈促胸滿,於桂枝湯內去芍藥一味,余依桂枝湯法。
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方
下之微惡寒,於桂枝湯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
不解肌,反誤下,陽邪作喘,有用桂枝加行氣藥一法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余依桂枝湯法。
中風病不解,熱結膀胱,下血,有宜先表后里一法。
桃核承氣湯
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宜桂枝湯。外解已,少腹急結,可用此攻。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桂枝(二兩),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方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中風病不解,熱瘀蓄血,明辨脈症,用抵當湯二法
一法,發狂蓄血重證
一法,再辨脈證法中之法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虻蟲(三十個,去翅足熬),大黃(三兩),桃仁(三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為散,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中風病,下後復汗,因虛致冒,先汗解,後議下一法。
遵《內經》虛者責之之義,汗法、下法並不出方。若論用藥,表無過桂枝,里無過大柴,五苓矣。
中風病,表裡已虛,餘邪未解,辨脈用治迥異初病一法
白話文:
太陽經風傷衛方
若病人肌表寒邪未解,而使用燒針取汗,則寒邪會更深入,形成寒核,此時需用灸法治療寒核,但這只是一種方法。
可用桂枝加桂湯,即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增加桂枝的用量至二兩。
若中風導致肌表寒邪未解,不可服用瀉下藥物,宜用桂枝湯來治療。
若肌表寒邪未解,卻誤用瀉下藥,邪氣未能去除,則可在之前的瀉下藥物中加入桂枝湯。
此法如同桂枝大黃湯,因上衝陽位,故能同時治療表裡。不上衝者,則不必使用此方。
若肌表寒邪未解,之後又誤用瀉下藥,導致心下痞硬,則需使用溫補藥物,以同時治療表裡。
桂枝人參湯,即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桂枝,並改名。其組成藥物為:桂枝(四兩,去皮)、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將以上五味藥物用水九升,先煮除桂枝外的四味藥,取五升,再加入桂枝,繼續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服用二次,夜間服用一次。
有人會問:大柴胡湯是瀉下藥,桂枝人參湯是溫補藥,為何都能治療下利、心下痞硬?這是因為這不是裡熱所致,而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藥,導致痞硬。這是裡虛夾雜裡熱而致下利,肌表寒邪又未解,因此使用桂枝人參湯來同時治療表裡。若為傷寒引起發熱,汗出而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並伴有下利,則為表證和解,裡證未解,由於心下痞硬,屬於實證,應該使用大柴胡湯瀉下。二者皆有心下痞硬,但虛實症狀不同,因此用藥也有攻補之分。
若肌表寒邪未解,又誤用瀉下藥,邪氣入侵陽明經,則可用太陽經的解表方法。
葛根黃連黃芩湯組成:葛根(半斤)、黃連(二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將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先煮葛根至減少二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二升,去渣,分溫服。
若肌表寒邪未解,又誤用瀉下藥,需辨別陽實或陽虛,再加減桂枝湯的藥物。
桂枝去芍藥湯:下藥後,脈象急促,胸悶,則在桂枝湯中去除芍藥,其他藥物按桂枝湯的劑量服用。
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下藥後,略感惡寒,則在桂枝湯中去除芍藥,加入附子一枚。
若肌表寒邪未解,又誤用瀉下藥,陽邪導致喘息,則可在桂枝湯中加入行氣藥物。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在桂枝湯中加入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其他藥物按桂枝湯的劑量服用。
若中風病肌表寒邪未解,熱邪結於膀胱,並伴有下血,則宜先治表後治裡。
桃核承氣湯:若肌表寒邪未解,還不能攻裡,宜先用桂枝湯。若肌表寒邪已解,少腹急結,則可用此方攻下。其組成藥物為:桃仁(五十個,去皮尖)、桂枝(二兩)、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炙)。
若中風病肌表寒邪未解,熱邪瘀血阻滯,需根據脈症辨別,使用抵當湯。
抵當湯:兩種用法,一種用於發狂蓄血重症,一種需根據脈症再辨別。組成藥物為:水蛭(三十個,熬)、虻蟲(三十個,去翅足熬)、大黃(三兩)、桃仁(三十個,去皮尖)。
若中風病,下藥後又出汗,因虛弱導致冒汗,則應先止汗,然後再考慮瀉下。
此處遵從《內經》虛者補之的原則,汗法、下法均未列出藥方。若論用藥,表證無過於桂枝湯,裡證無過於大柴胡湯、五苓散。
若中風病,表裡皆虛,餘邪未解,需根據脈象辨別,使用與初病時不同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