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2)
卷三 (2)
1. 太陽經風傷衛方
按:經云,桂枝入咽,陽盛則斃,春夏發者為禁藥也。桂能動血,血熱者,為禁藥也。木得桂而死,肝不足者為禁藥也。
桂枝湯上禁用三法,仲景本文並昌論。
汗後水氣上逆有禁更汗增滿一法,本文並昌論。
中風病主用桂枝湯解肌和營衛七法,本文並昌論。
或問:桂枝湯發字之議,曰一桂枝耳。或云發汗、或云當得汗解,或云當發汗,更發汗宜桂枝湯者數方,是用桂枝發汗也。復云:無汗不得用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又曰發汗過多者,都用桂枝甘草湯,是閉汗也。一藥二用,如何說得仲景發汗與本草出汗之義相通為一?答曰:本草云,桂枝辛甘熱,無毒,能為百藥之長,通血脈,止煩出汗者,是調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藏無他病,發熱自汗者,此衛氣不和也。
又曰:自汗出,為營氣和。營氣和則外不諧,以衛氣不與營氣和諧也。營氣和則愈,故皆用桂枝湯調和營衛,營衛既和則汗自出矣,風邪由此而解。非桂枝能於腠理髮出汗也,以其固閉營血,衛氣自和,邪無容地而出矣,其實則閉汗孔也。
昧者不解閉汗之意,凡是病者俱用桂枝湯發汗,若與中風自汗者合,效如桴鼓,因見其取效而病愈,則曰此桂枝發出汗也,遂不問傷寒無汗者亦與桂枝湯,誤之甚矣!故仲景言無汗不得服桂枝,是閉汗孔也。又曰:發汗多,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是亦閉汗孔也。
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若桂枝湯發汗,是重發汗也。凡桂枝條下言發字,當認做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黃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通血脈一句,是非三焦、衛氣、皮毛中藥,是為營血中藥也。如是則出汗二字,當認作營衛和,自然汗出,非桂開腠理而發出汗也。
故後人用桂治虛汗,讀者當逆察其意則可矣。噫!神農作於前,仲景述於後,前聖後聖,其揆一矣。
不解肌,或誤汗,病邪入里,用五苓兩解表裡二法
一法,水逆用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一法,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用之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茯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
上五味,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多服暖水,汗出愈。
不解肌而誤發汗,其變逆有救亡陽、漏風二法
一法真武,一法桂枝加附子湯
真武湯方
此本少陰經之神方,並加減法,而太陽上篇先錄之,至太陽下篇尤宜緊要,先同錄此。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加附子湯
於桂枝湯內加附子一枚,余依桂枝湯法。
白話文:
太陽經風傷衛方
文中記載,桂枝服用後若咽喉不適,表示陽氣過盛,可能會危及生命,春夏季節發病者禁用。桂枝能活血,血熱者禁用。桂枝會損傷肝木,肝氣不足者禁用。
桂枝湯上禁用的三種情況,皆出自張仲景原著及其後人所作的闡述。
汗後水氣逆流,禁止再次發汗加重病情,這一點也在張仲景原著及其後人所作的闡述中提到。
治療中風,主要使用桂枝湯來舒緩肌肉、調和營衛,共有七種方法,皆出自張仲景原著及其後人所作的闡述。
有人問起桂枝湯發汗的用法,有人說只需要一點桂枝即可;有人說要發汗,或說要達到發汗解表的效果;有人說應該發汗,而需要再次發汗的情況,則有多種藥方可以使用桂枝發汗。又有人說,無汗就不能使用桂枝湯;也有人說,已經出汗的人不能再次發汗;還有人說,出汗過多者,應該使用桂枝甘草湯來止汗,這屬於閉汗。同是桂枝,卻有兩種用法,那如何解釋張仲景的發汗觀點與本草書中記載的出汗功效是否一致呢?
回答是:本草書記載,桂枝辛甘溫熱,無毒,能成為百藥之首,通血脈,止煩出汗,這是藉由調和血液,使汗自然排出。張仲景則認為,若無其他疾病,而發熱自汗,這是衛氣不和所致。
又說,自汗是營氣調和的表現。營氣調和,則外邪不能侵入,這是因為衛氣與營氣不協調所致。營氣調和則病癒,所以都用桂枝湯調和營衛,營衛調和,汗自然會排出,風邪也就因此而消解。這並非桂枝能直接從皮膚腠理排出汗液,而是因為它能固護營血,使衛氣自行調和,邪氣無處藏身而自行排出,實際上是屬於閉汗的功效。
愚昧的人不明白閉汗的意義,凡是病人一律使用桂枝湯發汗,如果與中風自汗者合用,效果如同桴鼓相應,因看到療效而病癒,就認為這是桂枝排出汗液的功效,從而忽略了傷寒無汗者也同樣使用桂枝湯,這是極大的錯誤!所以張仲景說無汗不得服用桂枝湯,是指閉合汗孔的功效。又說,發汗過多,手腳冰冷,心悸需要按壓者,使用桂枝甘草湯,這也是閉合汗孔的功效。
又說,已經出汗的人不能再次發汗,如果用桂枝湯發汗,就屬於再次發汗。凡是桂枝條文中提到「發汗」二字,應該理解為「汗液自然排出」,這和麻黃能打開皮膚腠理而排出汗液不同。本草書中「出汗」二字,與上文「通血脈」一句相呼應,並不是作用於三焦、衛氣、皮毛的藥物,而是作用於營血的藥物。如此,則「出汗」二字,應該理解為營衛調和,汗液自然排出,而非桂枝打開腠理而排出汗液。
所以後人用桂枝治療虛汗,讀者應該反過來思考其用意,就能明白。唉!神農先有記載,張仲景後有闡述,古今聖賢,其道理是相同的。
不解肌表,或誤發汗導致邪氣入裡,則使用五苓散來治療表裡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水氣逆流,使用五苓散,多喝溫水,待汗出則癒。
另一種情況是脈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者使用。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茯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
將以上五味藥研磨成散劑,用溫開水調服,每次服用方寸匕(約3克),每日三次。多喝溫水,待汗出則癒。
不解肌表而誤發汗,病情危急,則使用救亡陽氣、祛除風邪兩種方法。
一種方法是真武湯,一種方法是桂枝加附子湯。
真武湯方:
這是少陰經的妙方,並有加減法,但太陽篇上先記載,太陽篇下更為重要,因此一同記載於此。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切成八片)
以上五味藥,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桂枝加附子湯:
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一枚,其餘按照桂枝湯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