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尚論張仲景《傷寒論》太陽本經諸方脈症

白話文:

在這一章節中,主要討論的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對於太陽經相關的各種治療方法、藥方以及症狀的脈象。我們深入探討和評論了張仲景對於太陽經(人體十二經絡之一,主要影響頭部和背部)在遭受風寒侵襲時,其病徵表現、診斷方式及治療策略。

張仲景認為,當外邪(如風、寒)首先進攻太陽經時,會引起一系列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背痛、無汗、怕冷等。他詳細地列舉了多種脈象,用來幫助醫生判斷病情,如浮脈表示表證,緊脈表示寒證等。

此外,張仲景還提供了一系列的治療方案,其中最著名的有麻黃湯、桂枝湯等,這些方子都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調配,以達到祛邪扶正的效果。例如,麻黃湯主要是用於治療表實證,即病人出現發燒、無汗、身痛等症狀;而桂枝湯則是用於治療表虛證,即病人出現汗出、怕風、乏力等症狀。

總之,張仲景的《傷寒論》對於太陽經的治療提供了非常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對於後世的中醫學者有著極大的影響。

2. 尚論諸方大意

仲景一百一十三方,用本草九十一種耳。仲景上溯《神農本經》藥三百六十五種,效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應三才而合四時,妙義開天也。仲景取述《神農本經》藥品才九十一種入《傷寒論》中,輔相裁成,有合六經之大綱者,有合六經之一目者。蓋神農百病兼收,而仲景則由六經以例百病,所以於上古本經取裁九十一種,用之不盡,萬世而後,星日炳然,聖之又聖者矣。

梁陶隱君《別錄》倍之為七百三十種,迨唐本《圖經》、《證類》,宋嘉佑《政和》,旁搜編錄,於是旁門捷徑,各自成名者多矣。而仲景宮牆生色,間出英賢數十輩,尤為不孤,識大識小,總計一千七百四十六種。病雖百疢,藥無纖漏,天下後世永賴焉。然一千七百四十六種,顯現億兆,如同一日昭式,乃至漸推漸廣,觀察盡矣。

何獨仲景九十一種,賢哲挺生,莫識厥旨。昌也晚進無識,手集《神農本經》,竊以《傷寒論》中藥品為主,其晉、唐以後諸賢,發揮《傷寒論》全方有得者,亦一一錄出。而昌亦少步《尚論》諸方之後,總欲門下好學,隨證問藥,一目瞭然,無檢書之苦難,是慰耳。

白話文:

張仲景創製了一百一十三個處方,僅使用了九十一種中藥材。他追溯至《神農本經》,此書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符合天地人三才及四季運行的規律,其深奧的含義如同開啟天機。在《傷寒論》中,仲景選用了《神農本經》中的九十一種藥物,這些藥物有的能全面對應六經理論,有的只對應其中一部分。神農氏記錄的藥物可治百病,而仲景則以六經理論為基礎,涵蓋各種疾病,因此從古籍中選用了九十一種藥物,其應用範圍極廣,至今仍被世人奉為圭臬。

到了南朝的陶弘景,他將藥物種類增加到七百三十種。唐朝的《圖經》、《證類》,以及宋朝的《政和》,進一步收集並整理,使得許多偏門藥物和速效藥物逐漸流行。然而,仲景的理論依然光芒四射,歷代以來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醫學家,他們將藥物種類總計至一千七百四十六種,無論何種疾病,都能找到對應的藥物,讓後世受益無窮。這些藥物種類繁多,如萬花筒般變化無窮,但都遵循著相同的原則。

然而,對於仲景選用的九十一種藥物,後世的賢哲們卻鮮少有人能理解其深遠的意義。我作為一個後學,收集了《神農本經》中的藥物,並以《傷寒論》中的藥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於晉唐以後的醫學家,他們對《傷寒論》的全方有深入的理解,我也將他們的見解一併錄入。我亦步亦趨地跟隨前人的腳步,總結了各個處方,希望學子們能根據症狀尋找相應的藥物,一眼就能明瞭,不必再苦惱於查找書籍,這就是我的願望。

3. 太陽經風傷衛方

辨中風證用桂枝湯解肌大綱總法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味甘溫)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宜桂枝湯。仲景原文

風之傷人也,頭先受之,故令頭風。風在表則表實,故令發熱。風為陽,氣亦為陽。同類相從,則傷衛外之氣。衛傷則無以固衛津液,故令汗出。其惡風者,衛氣不能衛也。其脈緩者,衛氣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陽症,故曰太陽中風。桂枝辛甘,辛則能解肌,甘則能實表。《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

故用之以治風。然恐其走泄陰氣,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佐以生薑、甘草、大棗,此發散而兼和里之意。是方也,惟表邪乃可用之。若陽邪去表入里,里作燥渴、二便秘結,此宜承氣之時也,而誤用之則反矣。昌按:承氣之誤,庸者固然,而工者誤在微細。仲景諄切,不似此項逐條本文詳玩始獲。

凡桂枝湯病症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無汗,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逆,身冷,不惡寒反惡熱,或飲酒後,慎不可行桂枝湯也。脈緊必無汗,有汗不可誤作桂枝症,此脈與症,仲景說得甚明,後人看不透,所以不敢用此方。

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此謂元氣受病而然也。又曰: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熱。醫既汗之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此謂醫所使也。大抵陰不足,陽往從之,故陽內陷而發熱;陽不足,陰往乘之,故陰上入陽中則惡寒。

舉此二端,明白易曉,何憚而不用桂枝湯哉!仲景治表虛制此湯,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佐之。如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乃制小建中湯,以芍藥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則治其表虛,一則治其裡虛,故各有主用也。

以桂枝易肉桂,治傷寒腹痛神品藥也。如夏中熱腹疼,少加黃芩,去桂,痛立止,桂於春夏二是為禁藥。

白話文:

[太陽經風傷衛方]

辨別中風症狀並用桂枝湯解肌的大綱和總原則

桂枝湯藥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過,味甘平),生薑(三兩,切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味甘溫)。

將以上五味藥材搗碎,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至剩三升,去除藥渣,待溫度適宜後,服用一升。服藥後不久,喝下一碗熱稀粥,以幫助藥力發揮。蓋上被子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能感到全身輕微濕潤出汗是最好的,但絕對不能出大汗,像水流一樣,不然病就無法痊癒。如果服用一劑藥後出汗,病就好了,就可以停止服用剩下的藥,不必全部喝完。如果沒有出汗,就再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如果還是不出汗,就縮短服用藥的時間間隔,大約半天左右把三劑藥都喝完。

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一天一夜都服用,觀察情況。如果服完一劑藥後,病症還在,就再熬藥服用。如果還是不出汗,可以服用到二三劑。服藥期間要禁食生冷、黏膩、肉麵、辛辣、酒、乳酪、腥臭等食物。

太陽中風,表現為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陽氣浮盛會導致身體發熱,陰氣虛弱會導致出汗。患者會微微發冷,怕風,同時又感到發熱,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桂枝湯。這是仲景的原文。

風邪侵入人體,通常先侵襲頭部,所以會引起頭風。風邪在表,導致表實,所以會發熱。風屬於陽,氣也屬於陽,同類相從,會損傷體表的衛氣。衛氣受損,就無法固護體表的津液,所以會出汗。因為衛氣不能正常防禦,所以會怕風。脈象緩和,是因為衛氣不能正常鼓動。以上這些都是太陽病的症狀,所以稱為太陽中風。桂枝味辛甘,辛味可以解肌,甘味可以補養體表。《內經》說:辛甘發散屬於陽。

所以用桂枝來治療風邪。但又擔心它會耗散陰氣,所以用芍藥的酸味來收斂陰氣,並佐以生薑、甘草、大棗,這體現了發散邪氣同時兼顧調和裡氣的意圖。這個藥方,只適合治療表邪。如果陽邪從表入里,導致內熱口渴、大小便不通暢,這時候就應該使用承氣湯,如果誤用桂枝湯反而會加重病情。我認為:誤用承氣湯是庸醫的過錯,而名醫也可能在細微處犯錯。仲景的教誨非常懇切,必須仔細研究條文才能理解。

凡是符合桂枝湯病症的人,通常會自己出汗,小便次數不多,手腳溫暖,或者手指稍微暴露在外就會感到微冷,蓋上被子就又會溫暖,全身發熱,微微煩躁又怕冷,這時候才可以使用桂枝湯。如果病人沒有出汗,小便次數不多,手腳溫暖,或者手腳冰冷,身體發冷,不反感寒冷反而反感熱,或者喝酒之後,絕對不能使用桂枝湯。脈象緊實一定不會有汗,有汗就不能誤診為桂枝湯症。仲景把脈象和症狀說得很清楚,但後人看不透,所以不敢用這個藥方。

假設寸口的脈象微弱,這表示陽氣不足,陰氣會向上侵入陽氣,所以會感到怕冷。尺脈虛弱,表示陰氣不足,陽氣會向下陷入陰氣,所以會發熱。這表示人體元氣受損所導致的。還有一種說法:陽氣虛弱則會怕冷,陰氣虛弱則會發熱。醫生已經通過發汗使陽氣更加虛弱,又通過瀉下使陰氣更弱,這都是醫生用藥錯誤導致的。總的來說,陰氣不足,陽氣會跟著虛弱,導致陽氣內陷而發熱;陽氣不足,陰氣會趁虛而入,導致陰氣上侵陽位而感到怕冷。

舉這兩個例子,可以很容易地理解這些道理,為什麼要害怕不用桂枝湯呢?仲景用這個湯治療表虛症狀,桂枝味辛熱,可以發散邪氣,助長陽氣,它質地輕,屬於天,所以桂枝是主藥,芍藥、甘草輔助它。如果陽脈澀滯,陰脈弦急,腹部劇烈疼痛,就應該用小建中湯,以芍藥為主藥,桂枝、甘草輔助它。一個是治療表虛,一個是治療裡虛,所以各自有其主要用途。

用肉桂代替桂枝,治療傷寒腹痛是很有效的。如果在夏天因暑熱引起腹痛,可以稍微加一些黃芩,去掉桂枝,疼痛會立刻停止,桂枝在春夏兩季是不宜使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