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2)

1. 答杭州程云來傷寒十六問

十二問,: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寒字誤耶,浮滑之脈不應有寒也!

,:脈滑為裡熱,浮滑則表亦熱。所以仲景白虎湯症又云: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可為互症矣。寒字勿泥,即謂外感之寒入里,而生其在裡之熱亦可。

十三問,: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與調胃承氣湯。硬滿似重於心煩,何心煩可下,而硬滿不可下耶?

,:心下正胸膈之間而兼太陽,故硬滿為太陽、陽明之候,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至於心煩一症,乃津液內耗,大率當謂其胃,然尚有重傷津液之慮。若不由吐下所致,是津液未虧。反見心煩者,其為邪熱灼胃審矣,當用調胃承氣,未復何疑。然曰與,亦是少少和胃以安津液之法,非下法也。

十四問,: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觀急字,似不宜緩,其症不過口乾燥,而且病屬少陰,少陰又不過二三日,非十餘日之大滿大實。有此神見,而便用承氣耶?

,:少陰病得之才二三日,即口燥、咽乾,其人腎水素竭可知,故宜急下以救腎水,少緩須臾,甕乾杯罄,救無及矣。所以陽明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少陰有急下三法,以救腎水,皆動關性命。所謂如救頭燃,何商量等待之有耶?此與大滿、大實之條,無淵懸絕,所當辨之於蚤矣。

十五問,: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此一節有闕文否?

,:叔和濡、弱、微、澀之脈見,為陽氣與陰血兩虛,分類於不可發汗、不可下二篇之首。推其所以,不可汗下之故,豈非以陽症陰脈乎?而陽症陰脈,大率歸重在陽微一邊。觀下文云:陽微發汗,躁不得眠。又云,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差可睹矣。其中風汗出而反躁煩一語,最為扼要,見無汗之躁煩用大青龍湯。不對且有亡陽之變,況於有汗之躁煩。其亡陽直在轉盻間,此即用真武湯尚恐不及,奈何可更汗更下乎?本非闕文,但叔和未會仲景之意:類此不一而足,反覺重複纏擾,而令讀者茫然耳!

十六問,: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宜大承氣湯,設遇此證,果可下否?

,:脈雙弦而遲,謂左右皆然,乃陰寒內凝,所以心下必硬,其脈其證,必因誤下,邪未盡退而反致其虛寒也。仲景《金匱》方論云: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虛脈。所以於結胸條論脈,謂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醫反下之,動數變遲。一以誤下,而脈變雙弦。一以誤下,而脈變遲,可互證也。結胸條以其人邪結在胸,不得已用大陷胸湯,滌去胸間之邪,則與用大承氣湯,峻攻腸中之結者懸矣。然且謂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並陷胸湯亦不可用也,垂戒甚明也。雙弦脈即欲用下,當仿用溫藥下之之例,今反謂宜大承氣湯下之者,何耶?至於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明謂傷風有寒,屬大青龍湯證,其不可下更明矣。兩段之文迥不相蒙,叔和匯湊一處,指為可下之症,貽誤千載,誠斯道之厄也!尊問不敢行其所疑,具過人之識矣,敬服!

白話文:

十二問,問到傷寒脈浮滑,表面有熱,裡邊有寒,是否可以用白虎湯治療?認為浮滑脈不應該有寒證。

答:脈滑表示裡邊有熱,浮滑則表示表裡都有熱。所以仲景的白虎湯的病症也說:熱結在裡,表裡都熱,可以互為驗證。寒字不必拘泥,是指外感之寒進入裡邊,而產生裡邊的熱也是可以的。

十三問,問到陽明病心下硬滿的病人,不能攻治;陽明病不吐不瀉,心煩的病人,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心下硬滿似乎比心煩嚴重,為什麼心煩可以瀉下,而硬滿卻不能瀉下呢?

答:心下是胸膈之間,並且兼及太陽經,所以硬滿是太陽、陽明二經的徵候,不可以攻治,攻治會導致瀉下不止而死亡。至於心煩這一症狀,是津液內耗,大多數應該說是胃的問題,但也還有重傷津液的顧慮。如果心煩不是因為吐瀉引起的,說明津液還沒有虧損。反而是心煩,那是邪熱灼傷胃的明顯證據,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沒有什麼疑問。但是說用,也是少少調和胃氣,以安撫津液的方法,不是瀉下的方法。

十四問,問到少陰病得病二三日,口乾舌燥的病人,應該立即瀉下,宜用大承氣湯。看「急」字,好像不宜緩慢,這種症狀不過是口乾舌燥而已,而且病情屬於少陰,而且才二三日,不像十幾日的大滿大實,有這樣的判斷,就馬上用承氣湯嗎?

答:少陰病得病才二三日,就口乾舌燥,可知此人腎水本來就虧虛,所以應該急下以救護腎水,稍微緩慢一會兒,就像乾涸的容器,水都倒空了,就救不活了。所以陽明病有急下三法,來救護津液;少陰病有急下三法,來救護腎水,都關係到性命。就像救火一樣,怎麼能猶豫等待呢?這和「大滿大實」的情況,沒有根本的區別,應該早點辨別。

十五問,問到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這一節是否有缺文?

答:叔和所說的濡、弱、微、澀的脈象,都是陽氣和陰血兩虛,分在不可發汗、不可瀉下兩篇的開頭。推究其原因,不可發汗瀉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陽證陰脈嗎?而陽證陰脈,大多數都歸屬於陽氣微弱這一方面。看下文說:陽氣微弱發汗,會躁動睡不著。又說,陽氣微弱不可瀉下,瀉下則心下痞硬,可以參考。其中「風汗出而反躁煩」一句,最為關鍵,見到沒有汗的躁煩,用大青龍湯。如果用錯了,會有亡陽的變化,何況是有汗的躁煩。亡陽就在轉瞬之間,這時即使用真武湯恐怕都來不及,怎麼還能再發汗再瀉下呢?這本不是缺文,只是叔和沒有領會仲景的意思: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反而覺得重複囉嗦,讓讀者迷惑不解。

十六問,問到脈象雙弦而遲的,必然心下硬,脈象大而緊的,陽中有陰,可以瀉下,宜用大承氣湯,遇到這種情況,果真可以瀉下嗎?

答:脈象雙弦而遲,是指左右脈象都這樣,是陰寒內凝,所以心下必然硬滿,這種脈象和症狀,一定是因為錯誤瀉下,邪氣沒有完全退去,反而導致虛寒。仲景《金匱要略》說:脈象雙弦,是寒證。都是大瀉下之後虛弱的脈象。所以在結胸那一條論述脈象,說太陽病脈象浮而數,醫生反而瀉下,數脈就變成遲脈。一個是錯誤瀉下,脈象就變成雙弦。一個是錯誤瀉下,脈象就變成遲脈,可以相互驗證。結胸那一條,是因為邪氣結在胸部,不得已用大陷胸湯,去除胸間的邪氣,這和用大承氣湯,峻猛攻治腸中結實的,相差很遠。然而又說脈象浮大者不可瀉下,瀉下則死,也就是說陷胸湯也不可以用,告誡非常明確。雙弦脈如果想瀉下,應該仿照溫藥瀉下的方法,現在反而說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這是為什麼呢?至於脈象大而緊,陽中有陰,明明是傷風有寒,屬於大青龍湯的病症,更不應該瀉下,這更明顯了。兩段文字完全不相干,叔和把他們湊在一起,說是可以瀉下的病症,貽誤後世千年,真是醫道的災難啊!您提出這樣的疑問,不敢照搬前人的錯誤,有過人的見識,我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