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18)
卷三 (18)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丙火,手經,自上之下,壬水,足經
丙火,小腸,自下之上,壬水,膀胱
火邪之氣從下之上,以內為本,水中有火,火為客氣,當再責其本。兩腎相通,又在下部,責在下焦。下焦如瀆,相火明也,生地黃、黃柏主之。邪從本受,下焦火邪,遺於小腸,是熱在下焦,填塞不便,自內而之外也,蓋生地、黃柏、黃連乃陰中之陽,為里之表藥。若五苓之桂、朮、澤瀉、豬苓、茯苓乃陽中之陰,為表之裡藥也。
治酒病宜發汗,若止以五苓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辛溫則散之,是從其火體也。乃知利小便,濕去熱不去,動大便尤為疏遠。大便者,有形質之物;酒者,無形水也。從發而汗之,最為之近,以使濕熱俱去。蓋治以辛溫,發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一兩)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原文下同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金匱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厥雖寒勝,然以心下悸為水飲內甚,先與此湯治其水,而後治其厥。若先治厥,則先飲浸漬入胃,必作下利。
凡治悸,其法或鎮固之;或化散之。惟飲之為悸,甚於他邪也。雖有餘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停心下,無所不入,侵於肺為喘嗽,傳於胃為噦噎;溢於皮膚為腫;漬於腸間為利。其厥之病甚重,猶先治水,況病之淺者乎!
白虎湯方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實,里有寒,白虎湯主之。原文
按:前篇云,熱諸在裡,表裡俱熱者,白虎湯主之。又曰: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此云脈浮滑,表有實,里有寒者,必表裡字訛耳。又陽明一症,脈浮遲,表虛里寒,四逆湯主之。又少陰一症云:裡寒外熱,通脈四逆湯主之。以此相參,其訛益明矣。又陽明篇曰:脈浮而疾者,小承氣湯,既用承氣湯,是裡熱也。
又厥陰篇曰: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是謂滑為裡熱也明矣。況知母、石膏豈應以水濟水,成氏隨文釋之,謬也。
海云:此表有熱,里有寒,非寒冷之寒,寒邪之寒亦自有理可思。
傷寒,脈浮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厥陰原文
粳米,本草諸家共言益脾胃,如何白虎湯用之入肺?以其陽明為胃之經,色為西方之白,故入肺也。然治陽陽之經,即在胃也,色白、味甘寒,入手太陽。又少陰症桃花湯用此,甘以補正氣;竹葉石膏用此,甘以補不足。東垣云:身以前,胃之經也;胸胃,肺之室也。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湯也。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丙火(手太陽小腸經)的寒邪,從上往下走,壬水(足太陽膀胱經)則相反,從下往上走。
小腸經的火邪,從下往上走,內部是根本原因。水裡有火,火是外來的邪氣,應該先治本。兩個腎經相通,又在人體下部,所以要治療下焦。下焦如同水道,相火明亮,生地黃、黃柏能主治它。邪氣從根本入侵,下焦的火邪遺留到小腸,這是下焦有熱,阻塞不通,從內往外發作。生地黃、黃柏、黃連是陰中之陽,是裡藥兼顧表症的藥物。而五苓散中的桂枝、蒼朮、澤瀉、豬苓、茯苓則是陽中之陰,是表藥兼顧裡症的藥物。
治療酒病宜發汗,如果只用五苓散利小便,裡面的炎症就不會下降,所以說火鬱結就應該發散它,辛溫的藥物就能散之,這是順應火邪的特性。但是單純利小便,濕氣去除了,熱邪卻不去,瀉大便更為疏遠。大便是固體的排泄物;酒則是無形的液體。發汗能使濕熱一起排出,最為合適。所以用辛溫的藥物發散火邪;再用苦寒的藥物去除濕邪。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一兩)
傷寒,出汗但口渴,用五苓散;不出汗,用茯苓甘草湯。
傷寒,四肢厥冷,心下悸動,應該先治水飲,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厥冷,否則水飲停留在胃中,必然會腹瀉。
《金匱要略》說:水停留在心下,嚴重者就會心悸。雖然厥冷是寒邪盛,但心下悸動是水飲內盛的表現,所以先用茯苓甘草湯治療水飲,然後再治療厥冷。如果先治厥冷,水飲會浸漬入胃,必然會腹瀉。
各種心悸的治療方法,有的要鎮定,有的要化散。但水飲引起的悸動,比其他邪氣引起的更嚴重。即使還有其他邪氣,也必須先治悸動。因為水飲停留在心下,無孔不入,侵犯肺部會引起咳嗽喘息,傳到胃部會引起吞咽困難;溢到皮膚會引起腫脹;停留在腸道會引起腹瀉。厥冷這種病很嚴重,尚且要先治水飲,更何況病症較輕的呢!
白虎湯方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傷寒,脈浮滑,這是表證實,裡證寒,用白虎湯。
按:前面說,熱邪都在裡面的,表裡都熱的,用白虎湯。又說:如果表證未解,不能用白虎湯。這裡說脈浮滑,表證實,裡證寒,一定是「表裡」二字寫錯了。又陽明症一種,脈浮遲,表虛裡寒,用四逆湯。又少陰症一種,裡寒外熱,用通脈四逆湯。以此互相參照,「表裡」二字寫錯就更明顯了。又陽明篇說:脈浮而有力,用小承氣湯,既用承氣湯,就是裡熱。
又厥陰篇說:脈滑而厥冷,裡有熱,用白虎湯,這就說明脈滑是裡熱的表現。況且知母、石膏怎能用來治療水飲呢?成氏隨意解釋,是錯誤的。
海云:這指的是表有熱,裡有寒,不是嚴寒的寒邪,寒邪也有道理可尋。
傷寒,脈浮而厥冷,裡有熱,用白虎湯。
粳米,各家本草都說它益脾胃,為什麼白虎湯用它卻入肺?因為陽明是胃經,顏色是西方的白色,所以入肺。然而治療陽明經,就在胃,顏色白、味道甘寒,入太陽經。又少陰症桃花湯用它,甘味以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它,甘味以補不足。東垣(李東垣)說:身體前面是胃經;胸部和胃是肺的居所。邪氣在陽明,肺受火邪的制約,所以用辛寒藥物清瀉肺熱,所以稱為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