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三 (19)
卷三 (19)
1. 太陽經寒傷營方
活人云:謂白虎湯治中暍,汗後一解表藥耳,非正傷寒藥也,而夏日陰氣在內,白虎尤宜戒之。夫白虎湯,具載仲景之書,症治昭然明白,何為非正傷寒之藥也?況《傷寒論》言,無表症者,可與白虎湯。今云汗後一解藥耳,於法既無表症,何解之有?又曰:夏月陰氣在內,白虎尤宜戒之。
而《明理論》又云:立秋後不可服,秋則陰氣半矣,白虎大寒,若不能禁,服之而為噦逆、不能食,或虛羸者有矣。夫傷寒之法,有是症則投是藥,安可拘於時而為治哉!假如秋冬之間患傷寒,身無表症,而大煩渴,於法合用白虎湯,苟拘其時,何以措手!若以白虎為大寒,其承氣又何有於冬月耶!既以夏宜戒,秋不可行,然則宜乎何時也?雖然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言常也。假如賊邪變出,陰陽寒暑亦當舍時而從症,豈可以時令拘哉!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原文
垣云:入足陽明、手太陽,味苦寒潤,治有汗骨蒸,腎經氣勞,瀉心,仲景用此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者,肺也;躁者,腎也。以石膏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之甘,而使不速下也。經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吐之。又云:表熱、裡寒者,白虎湯主之。
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寒及裡寒何也?答曰:成無己注云:即傷寒寒邪之毒為熱病也。讀者要逆識之,如《論語》言:亂臣十人。書曰,惟以亂臣其能而亂四方,亂皆治也,乃治寒者也。故云亂臣,亂四方也。仲景所言寒之一字,舉其初而言之,熱病在其中矣。若以寒為寒冷之寒,無復苦寒之劑,兼言白虎症脈尺寸俱長,則熱可知矣。
白虎加人參湯五法
藥即湯見。
許云:有人初病嘔吐,俄為醫者下之,已七八日,而內外發熱。予診之曰:當用白虎加人參湯。或曰既吐復下,且重虛矣,白虎何用乎?予曰:仲景云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白虎加人參湯,正相當也。蓋嘔吐者,熱留胃脘,而致令虛火上逆,三投湯而愈。
仲景既云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又云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又云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國朝林億校正,謂仲景於此表裡自差矣。予謂不然,大抵白虎能除傷寒中暍,表裡發熱,故前後二症,或云表裡俱熱,或云表熱裡寒,皆可服之。
一種脈浮無汗,其表不解,全是麻黃與葛根症,安可行白虎也!林億見所稱表裡不同,便謂之差,是亦不思之過也。
張云:用藥有遲速之弊,故設法以關防法;有關防不盡者,則著方以拯治也。便如上二條,前條乃仲景設法以關防也;後條及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口舌乾燥而煩,飲水數升者,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二條乃著方以拯治也。夫白虎湯,專治大煩、大渴,古人設法之意,惟恐表症未罷而輒用之,治有太速之弊。
白話文:
太陽經寒傷營方
有人認為白虎湯只治療中暑,是汗後的一種解表藥,不是治療正傷寒的藥物,尤其在夏天陰氣內盛時更應忌用。但是《傷寒論》中明確記載了白虎湯的用法和病症,為何又說它不是治療正傷寒的藥呢?況且《傷寒論》也說,沒有表證的病人,也可以服用白虎湯。如果說它是汗後的解表藥,那麼沒有表證的情況下,又如何解表呢?同樣,說夏天陰氣內盛時忌用白虎湯也不盡然。
《明理論》中也提到,立秋後不能服用白虎湯,因為秋天陰氣已盛,白虎湯性寒,服用後可能導致嘔逆、食慾不振,甚至虛弱。治療傷寒的方法是,根據病症選用藥物,怎麼能拘泥於季節呢?比如秋冬季節患傷寒,沒有表證,但卻很煩渴,按照規律就應該用白虎湯,如果拘泥於季節,又該怎麼辦呢?如果認為白虎湯太寒,那麼承氣湯在冬天又該如何使用呢?既說夏天忌用,秋天不可用,那麼什麼時候才能用呢?雖然經書上說要順應節氣,不要違背天和,這是一個普遍的道理。但如果邪氣變化,陰陽寒暑也應該根據病症來判斷,不能一味地拘泥於季節!
三陽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唇麻木,面容憔悴,神志不清,尿失禁,發汗則神志不清,瀉下則額頭出汗,手腳冰冷。如果自汗出,可以用白虎湯。
有人說,白虎湯入足陽明經、手太陽經,味苦寒潤,治療有汗骨蒸、腎經氣虛、瀉心火,仲景用它治療失眠、煩躁。煩是肺的問題,躁是腎的問題。以石膏為君藥,輔以知母的苦寒之性來清瀉腎陰,再用甘草、粳米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經書上說,胸中有寒邪可以用瓜蒂散來吐出。又說,表熱裡寒可以用白虎湯。
瓜蒂、知母都苦寒,為何能治療胸中寒和裡寒呢?答案是:成無己注釋說:傷寒的寒邪之毒會導致熱病。讀者要反向理解,就像《論語》中說「亂臣十人」,書中意思是,只有那些有能力擾亂天下的亂臣,才能治亂,治亂本身就是治理寒邪的意思。所以說「亂臣」,實際上是指治亂的人。仲景所說的「寒」字,是指疾病的初始狀態,熱病就潛伏在其中。如果把「寒」理解為普通的寒冷,那麼就沒有苦寒的藥物了。而且白虎湯的病症脈象都偏長,說明體內有熱。
白虎加人參湯五法
藥方和湯劑都已記載在書中。
有人初病嘔吐,馬上被醫生用瀉藥,已經七、八天了,內外都發熱。我診斷後認為,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有人說,既吐又瀉,已經很虛弱了,為何還要用白虎湯?我說:仲景說,如果吐瀉後七、八天不見好,熱邪結在裡邊,表裡都發熱,那就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正好符合病情。因為嘔吐是熱邪停留在胃脘,導致虛火上逆,用了三次湯藥就痊癒了。
仲景說,如果吐瀉後七、八天不見好,表裡俱熱,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他又說,傷寒脈象浮,發熱無汗,表證未解,不能用白虎湯。還說,脈象浮滑,這是表熱裡寒,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國朝林億校正時,認為仲景在此處表裡說法有出入。我不這樣認為,總的來說,白虎湯能治療傷寒中暑、表裡發熱,所以前面兩種情況,一種說表裡俱熱,一種說表熱裡寒,都可以服用。
一種脈象浮弱無汗,表證未解,完全是麻黃與葛根適用的病症,怎麼可以用白虎湯呢!林億看到所謂表裡說法不同,就認為有出入,這也是考慮不周的過失。
用藥有快慢之分,所以設立了關防的方法;如果關防的方法不夠,就要用藥方來治療。就像上面的兩條,前面一條是仲景設立關防的方法;後面一條是治療傷寒病的方法,如果吐瀉後七、八天不見好,熱邪結在裡邊,表裡都發熱,經常惡風,很渴,口舌乾燥煩躁,一次喝很多水,那就用白虎加人參湯。這兩條就是用藥方來治療的方法。白虎湯專門治療大煩渴,古人設立關防的方法,就是擔心表證沒有消除就使用它,治療太過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