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8)

1. 太陽合陽明方

或云:白通湯用附子,凡四症惟真武湯一症熟附,余皆生用何也?凡附子生用則溫經散寒,非乾薑佐之則不可;炮熟則益陽除濕,用生薑相輔,允為宜矣。乾薑辛熱,故佐生附而用;生薑辛溫,少資熟附之功,原佐使之妙,無出此理。然白通等湯,以下利為重,其真武湯症,以寒濕相搏,附子亦用炮熟,仍用生薑以佐之,其生熟之用,輕重之分,無過此理也。

真武湯,方見三卷內。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原文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頭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主之。原文

通脈四逆湯

四逆加蔥(四莖),除甘草。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者主之。原文,下同。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主之。

四逆散

甘草,柴胡,枳實(炒),芍藥(生用,各一兩)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原文

此寒邪傳至少陰,里有結熱,則陽氣不能交接於四末,故四逆而不溫。用枳實,所以破結氣而除裡熱;用柴胡,所以升發真陽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調之氣;芍藥收其失位之陰。是症也,雖曰陽邪在裡,甚不可下,蓋傷寒以陽為主,四逆有陰進之象,若復用苦寒之藥下之,則陽益虧矣,是在所忌。論曰諸四逆者,不可下之,蓋為此也。

大凡初服藥時無是症,服藥後而生新症者,故經曰:若吐、若汗、若下後之症是也,即壞病也,當以何逆而治之?若初服藥有是症,服藥後只是原症如故,不見新有症候者,只是病未退。仲景所謂服湯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也。汗下同法,清碧杜先生曰:陽熱病難療,陰寒病易治。

蓋熱者,傳經變態不一;陰寒不傳,治之亦一定法耳。仁庵嚴先生云:凡醫他人治過傷寒,須究前症曾服何藥?倘症交雜,先以重者為主,次論輕者。假如傳經之邪,治有三法:在皮膚者,汗之;在表時兩間者,和解之:在裡者,下之。此自外入內之治也。至若體虛之人,交接陰陽,飲食不節,則裡虛中邪,又非在表可汗之法,必用大熱之劑溫散。經曰: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失守,故使邪中於陰也。

方其裡氣不守而為邪中,正氣怯弱故成慄也。故經言寒則傷營,營者,血也。血寒則凝而不行,致四肢血氣不接而厥。身體冷而惡風寒,附子、乾薑適得其當。若寒退而熱毒內攻,目中不了了,下利清水,腹滿,又有急下之法,此論少陰經之治法也。若寒退而手足厥,其厥乍凜,腹中痛,而小便不利,又有四逆散之治法,所謂少陰傳變,與太陽相同者此也。

白話文:

太陽合陽明方

有人問:白通湯用生附子,而四種症狀中只有真武湯用炮熟附子,其他都用生附子,為什麼?因為生附子溫經散寒,必須用乾薑輔助;炮熟附子則益陽除濕,用生薑輔助則更為適宜。乾薑辛熱,所以配生附子;生薑辛溫,少許就能幫助炮熟附子發揮功效,這是用藥的妙法,沒有比這更合理的。然而,白通等湯以瀉下為重,而真武湯的病症是寒濕互結,附子也用炮熟的,仍然用生薑輔助,生熟附子的運用和輕重緩急的把握,沒有比這更合理的。

真武湯的方劑,詳見本書第三卷。

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止,病人仍然發熱,心悸,頭暈,身體抽搐,感覺渾身發抖想在地上打滾,用真武湯治療。

少陰病,二三日不好轉,到四五天,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頭痛,大便稀溏,這是水氣內停。病人可能咳嗽,也可能小便不利,或大便稀溏,或嘔吐,都用真武湯治療。

通脈四逆湯

四逆湯加蔥(四根),去甘草。

少陰病,大便稀溏如清水,裡寒外熱,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大便稀溏如清水,裡寒外熱,汗出而四肢厥冷,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四逆散

甘草、柴胡、枳實(炒)、芍藥(生用,各一兩)

少陰病,四肢厥冷,病人可能咳嗽,也可能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大便稀溏下墜,用四逆散治療。

這是寒邪傳入少陰,裡邊有鬱熱,陽氣不能通達四肢,所以四肢厥冷而不溫。用枳實,是為了破氣消鬱熱;用柴胡,是為了升發真陽,使四肢厥冷得到改善;甘草調和藥性;芍藥收斂陰氣。這種病症,雖然說是陽邪在裡,但絕對不能用下瀉的藥物,因為傷寒以治療陽氣為主,四肢厥冷有陰寒內盛的表現,如果再用苦寒的藥物瀉下,則陽氣更加虧損,這是絕對禁忌的。經書說,凡是四肢厥冷的病症,都不能用瀉下藥物,原因就在這裡。

一般來說,初服藥時沒有這種症狀,服藥後出現新的症狀,經書上說:如果出現嘔吐、出汗或大便稀溏後的新症狀,這是病情加重了,應該用四逆法治療。如果初服藥時有這種症狀,服藥後只是原來的症狀不變,沒有新的症狀出現,只是病情沒有好轉。張仲景說,服用一劑藥後,病症依然存在,那就繼續服用。發汗和瀉下也是同樣的道理。清碧杜先生說:陽熱病難治,陰寒病易治。

因為熱病,傳變的症狀很多;陰寒病則傳變少,治療方法也比較固定。仁庵嚴先生說:凡是治療別人治過的傷寒病,必須先了解之前的病症和服用了什麼藥物?如果症狀複雜,先處理重的症狀,再處理輕的症狀。例如,邪氣傳變有三種情況:在皮膚上的,用發汗法治療;在表裡之間的,用和解法治療;在裡面的,用瀉下法治療。這是從外到內的治療方法。至於體虛的人,陰陽失調,飲食不節制,就會裡虛受邪,這就不是表證可以用發汗法治療的,必須用溫散的大熱藥物治療。經書上說:陰經受邪就會畏寒。表面的氣虛弱,裡面的氣不足,所以邪氣就會侵入陰經。

因為裡面的氣不足,而導致邪氣入侵,正氣虛弱所以畏寒。所以經書上說,寒冷就會傷及營氣,營氣就是血液。血液受寒就會凝固而不能流動,導致四肢血液不通而厥冷。身體冰冷而怕風寒,用附子、乾薑恰到好處。如果寒邪退了,而熱毒內攻,眼睛看不清,大便稀溏如清水,腹部脹滿,就要用瀉下法治療,這是少陰經的治療方法。如果寒邪退了,而手足厥冷,厥冷突然發作,腹痛,小便不利,就要用四逆散治療,這就是少陰病傳變,與太陽病相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