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四 (19)
卷四 (19)
1. 太陽合陽明方
豬苓湯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主之。原文
少陰病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導其陽邪由溺而泄,則津液運化而渴自愈也。然豬苓質苦輕清之象也,能滲上焦之熱;茯苓味甘,中宮之性也,能滲中焦之濕;澤瀉味鹹,潤下之性也,能滲下焦之濕;滑石性寒,清肅之令也,能滲濕中之熱。四物皆滲利,則又有汗多亡陰之懼,故用阿膠佐之,以存津液於決瀆耳。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細辛,桂枝,人參,附子(炮),黃柏(各六兩),黃連(一斤),乾薑(十兩),當歸(四兩),川椒(去汗)
苦酒(醋也)。浸烏梅一宿,去核蒸熟,和藥蜜丸。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原文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烏梅丸主之。原文
蛔者,為人腹中長蟲,俗曰食蟲是也。
胃中冷,必吐蛔,吐蛔人皆知為陰也,然亦有陽症。吐蛔者,蓋胃中空虛,既無穀氣,故蛔上而求食,至咽而吐。又看別症何如?不可專以胃冷為說。曾記一人,陽黃吐蛔,又大發班,陽毒症,口瘡,咽吐蛔,皆以冷劑取效,是亦有陽症矣。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乾薑,官桂,芍藥,甘草,黃芩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原文
仲景麻黃升麻湯為下壞之劑,而寸脈沉遲,或厥,或咽喉不利、咳嗽膿血,或下利不止,斷作難治,此藥有桂枝湯,有麻黃湯,有乾薑芍藥甘草湯,有白虎湯,內更有少陽藥黃芩是也。此是三陽合而標病,不應下而下之,壞而成肺痿也。若脈不遲者,去乾薑、官桂;不下利者,亦去之;寸口脈小者,去黃芩,此宜隨症而加減之也。前人全用藥,以其前症悉備,故用三陽標藥治之。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是也。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見本湯。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者主之。原文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秦皮,黃連,黃柏(各三兩)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原文,下同。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四逆加人參湯
本方加人參一兩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為霍亂。自吐利,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原文
理中丸
本方等分蜜丸
霍亂,頭疼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原文
白話文:
太陽合陽明方
豬苓湯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組成。用於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咳嗽、口渴、心煩失眠的患者。
少陰病腹瀉而使用此方,是因其小便不利,導致腹瀉,透過此方利小便,則腹瀉自止;若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而使用此方,則是引導陽邪經由小便排出,如此津液就能正常運作,口渴自然痊癒。豬苓性味苦寒,能滲透上焦的熱邪;茯苓味甘,能滲透中焦的濕邪;澤瀉味鹹,能滲透下焦的濕邪;滑石性寒,能清除濕熱。四味藥都有滲濕利尿的作用,但可能導致汗多損傷陰液,故添加阿膠來滋陰保液。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細辛、桂枝、人參、炮附子、黃柏(各六兩)、黃連(一斤)、乾薑(十兩)、當歸(四兩)、川椒(去汗),以苦酒(醋)浸泡烏梅一夜,去核蒸熟,與藥材一起製成蜜丸。
厥證是陰陽氣機不相順接的病理狀態,表現為手足冰冷。傷寒,脈象微弱且出現厥證,持續六七天皮膚冰冷,患者煩躁不安,這是臟腑寒邪引起的厥證,而非蛔蟲引起的厥證。蛔蟲引起的厥證,患者會嘔吐蛔蟲。本病患者較為安靜,但時而煩躁,這是臟腑寒邪內盛所致,蛔蟲上逆於膈,所以煩躁,一會兒又平靜下來,用烏梅丸治療。
蛔蟲是人體腸胃內寄生的一種蟲子,俗稱食蟲。
胃中寒冷,必然會嘔吐蛔蟲,嘔吐蛔蟲一般認為是陰寒證,但也有陽證。嘔吐蛔蟲,主要是因為胃中空虛,沒有食物,蛔蟲上逆尋求食物,到達咽喉而嘔吐出來。還要觀察其他的症狀,不能單純以胃寒來解釋。曾經遇到一位患者,患有黃疸且嘔吐蛔蟲,還出現大片疹子,屬於陽毒證,伴有口腔潰瘍,咽喉嘔吐蛔蟲,都用寒涼藥物取得療效,這也說明有陽證的情況。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乾薑、官桂、芍藥、甘草、黃芩組成。用於傷寒病五六七天,大便溏瀉後,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肢脈象弱或摸不到,咽喉不利,嘔吐膿血,腹瀉不止,病情危重,此為難治之症,用麻黃升麻湯治療。
張仲景的麻黃升麻湯是治療下焦虛損的方劑,寸脈沉遲,或有厥證,或咽喉不利、咳嗽吐膿血,或腹瀉不止,病情危重,此方包含了桂枝湯、麻黃湯、乾薑芍藥甘草湯、白虎湯的藥性,還含有少陽藥黃芩。此病是三陽經同時出現病變,本不應該下瀉,卻下瀉過度,導致肺氣受損。如果脈象不遲,則去掉乾薑、官桂;如果不下瀉,也去掉;寸口脈象微弱,則去掉黃芩,應根據病情增減藥物。古人全面使用此方,是因為患者之前所有症狀都符合,所以用三陽經的藥物來治療。
經書上說: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病因。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方劑同前文已列舉方劑)
用於傷寒本來就因為寒邪而腹瀉,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治療,導致寒邪更加嚴重,反复嘔吐腹瀉的患者。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秦皮、黃連、黃柏(各三兩)組成。用於熱邪引起的腹瀉,下腹部墜脹的患者。
腹瀉,想喝水,是因為有熱邪,用白頭翁湯治療。
四逆加人參湯
原方加人參一兩。
問:疾病發熱、頭痛、身痛、惡寒、嘔吐腹瀉,這是什麼病?答:這是霍亂。先嘔吐腹瀉,然後腹瀉停止,又再次發熱。
惡寒、脈象微弱,又再次腹瀉,腹瀉停止後出現失血,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
理中丸
等量藥材製成蜜丸。
霍亂,頭痛發熱,全身疼痛,熱多想喝水,用五苓散治療;寒多不想喝水,用理中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