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太陽合陽明方

第二症既無裡寒之可溫,又無裡熱之可下,求其所以用麻黃、附子之義,則是脈亦沉,方可名曰少陰病。身亦發熱,方行發汗藥,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淺,比之前症亦稍輕,故不重脈症,而但曰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是汗劑之輕者。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生用)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不得臥,前湯主之。原文

附子湯

附子(一枚,炮),白朮(二兩),茯苓,白芍,人參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炙之,附子湯主之。原文下同。

按:背者,胸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內經》曰:人身之陰陽者,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氣盛,則背為之惡寒。若風寒在表而惡寒者,則一身盡寒矣。但背惡寒者,陰寒氣盛可知,如此條是也。又或者陰氣不足,陽氣內陷,入於陰中,表陽新虛,有背微惡寒者,經所謂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也。

一為陰寒盛,氣一為陽氣內陷,何以明之?蓋陰寒為病,則不能消耗津液,故於少陰病則曰口中和。及陽氣內陷,則熱爍津液為干,故於太陽病則口燥、舌乾而渴也。要辨陰陽、寒熱不同者,當於口中潤燥詳之。

按:傷寒以陽為主,上件病皆陰勝,幾於無陽矣。辛甘皆陽也,故用附、朮、參、苓,所以散寒而養陽。辛濕之藥過多,則恐有傷陽之弊,故又用芍藥之酸以扶陰。經曰,火欲實,木當平之,此用芍藥之意也。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桃花湯

乾薑(一兩),赤石脂(一斤),粳米(一升)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原文,下同。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此症自三陽傳來者,純是熱症。成無己因其下利而曰協熱,因其用乾薑而曰裡寒。余謂不然。蓋少陰腎水也,主禁固二便,腎水為火所灼,不能濟火,火熱克伐大腸金,故下利且便膿血。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澀,寒可以濟熱,澀可以固脫。用乾薑者,假其熱以從治,猶之白通湯加人尿、豬膽。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用芩、連,彼假其寒,此假其熱,均之假以從治爾。經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正此之謂。用粳米恐石脂性寒損胃,故用以和之。向使少陰有寒,則乾薑一兩之寡,豈足以溫,赤石脂一斤之多,適足以濟寒而殺人矣,豈仲景之方乎!

豬膚湯

豬黑皮,白米粉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主之。原文

白話文:

太陽合陽明方

第二種病症既沒有裡寒需要溫補,也沒有裡熱需要瀉下。之所以用麻黃、附子,是因為脈象沉,才能稱為少陰病。雖然身體發熱,需要用發汗藥,但發病二三日,病情尚淺,比之前的病症也輕一些,所以不用太重視脈象和症狀,只說微發汗,因此去掉了細辛,加了甘草,這是比較輕的汗劑。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蛋黃(兩個,生用)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煩躁,無法躺臥,用此方治療。

附子湯

附子(一個,炮製)、白朮(二兩)、茯苓、白芍、人參

少陰病,發病一、二日,口中濕潤,背部惡寒,應炙烤附子後服用,用此方治療。

按語:背部指的是胸中之府,諸陽之氣都從胸中接受,然後運行到背部。《內經》說:人體的陰陽,背部屬陽,腹部屬陰。陽氣不足,陰寒之氣盛,就會背部惡寒。如果是風寒在表而惡寒,則全身都會寒冷。但只有背部惡寒,說明陰寒之氣盛,本條就是這種情況。也可能是陰氣不足,陽氣內陷,進入陰分,表面的陽氣虛弱,出現背部輕微惡寒,經書上說的傷寒沒有明顯發熱,口乾渴,心煩,背部輕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就是這種情況。

一種是陰寒盛,一種是陽氣內陷,怎麼區分呢?陰寒為病,就不能消耗津液,所以少陰病時口中濕潤。陽氣內陷,則熱氣灼傷津液而乾燥,所以太陽病時口乾、舌燥而渴。要區分陰陽、寒熱的不同,就應該仔細觀察口腔的濕潤或乾燥情況。

按語:傷寒以陽氣為主,上述疾病都是陰氣盛,幾乎沒有陽氣了。辛甘之味都屬陽,所以用附子、白朮、人參、茯苓,來散寒和養陽。辛濕的藥物過多,恐怕會損傷陽氣,所以又用芍藥的酸味來扶助陰氣。經書上說,火要實,木要平之,這就是用芍藥的用意。

少陰病,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脈象沉者,用附子湯治療。

桃花湯

乾薑(一兩)、赤石脂(一斤)、粳米(一升)

少陰病,下痢,排出膿血者,用桃花湯治療。

少陰病,二三日到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痢不止,排出膿血者,用桃花湯治療。

這個病症是由三陽傳來的,純粹是熱症。有人因為它下痢而說是協熱,因為它用乾薑而說是裡寒。我認為不是這樣。因為少陰屬腎水,主司禁固二便,腎水被火灼傷,不能制約火熱,火熱克伐大腸金,所以下痢並排出膿血。這個方子用赤石脂,因為它性寒而收斂,寒可以制熱,收斂可以止瀉。用乾薑,是藉助它的熱性來從治,就像白通湯加人尿、豬膽一樣。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用黃芩、黃連,那是藉助它的寒性,這裡藉助它的熱性,都是藉助它來從治。經書上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察事情的實際情況,就是這個道理。用粳米是因為擔心赤石脂性寒損傷脾胃,所以用它來調和。如果少陰有寒,那麼乾薑一兩這麼少,怎麼能溫補呢?赤石脂一斤這麼多,恰好能助寒而致死,怎麼可能是仲景的方子呢!

豬膚湯

豬黑皮、白米粉

少陰病,下痢,咽喉痛,胸悶心煩者,用此方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