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5)

1. 太陽合陽明方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見太陽中篇。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者,當救里,宜四逆湯。原文下十條同。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者,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發熱頭痛,表病也。脈反沉者,里脈也。經曰:病在表者,脈當洪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見表病而得里脈,則當瘥;若不瘥,為內虛寒甚,與此湯救其里。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經言輩字者,為藥性同類,惟輕重、優劣不同耳。凡太陰自利不渴,師言有用理中而愈者,甚則理中加附子而獲安者,凡言輩者,蓋如此。夫四逆湯,甘辛相合,乃大熱之劑。苟輕用之,恐有過度之失,所以仲景不為定擬也。莫若以理中循循而用之,至為平穩;如不得已者,四逆方為用也。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即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四逆湯主之。

大汗,若大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屬霍亂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前湯主之。原文,下三條同。

或問:論傳經之邪,自三陽傳至太陰,太陰則傳少陰,此不言傳經而言始得之何也?曰:傳經者,古人明理之法之意如此,安可執一而論哉!夫三陽傷寒,多自太陽入,次第而傳,至厥陰者,固有也;其三陰傷寒,亦有自利不渴,始自太陰而入者。今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正由自入,故云始得之。

緣少陰無身熱,而今有熱,故言反發熱,以不當發熱而熱也。為初病邪淺,故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以發散之。按六經中但少陰症難辨,此條要看一反字,是以陰症雖云不用麻黃,今既始得之,反發熱,脈沉,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以溫散之耳。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症,故微發汗也。

詳仲景發汗湯劑,各分輕重不同,如麻黃桂枝湯,青龍各半,越婢等湯各有差等;至於少陰發汗二湯,雖同用麻黃附子,亦有加減輕重之別,故以加細辛為重,加甘草為輕,辛散甘緩之義也。其第一症,以少陰本無熱,今發熱,故云反也。蓋發熱為邪在表而當汗,又兼脈沉,屬陰而當溫,故以附子溫經,麻黃散寒,而熱須汗解,故加細辛,是汗劑之重者。

白話文:

太陽合陽明方

若病人下痢,脈象有力且大,表示身體虛弱,這是因為過度瀉下的緣故。如果脈象浮而有力,伴隨腸鳴音,則屬於當歸四逆湯的治則。四逆湯的方劑詳見太陽篇。

傷寒病,經過瀉下治療後,持續下痢,排出清稀的谷物未消化之物,必須救治裡證,應使用四逆湯。以下十條皆同此理。

病人發熱頭痛,但脈象卻沉弱,若病情未癒,身體疼痛,則應救治裡證,宜用四逆湯。

發熱頭痛屬於表證,脈象反而是沉弱的裡證。經書記載:表證的脈象應當洪大有力。現在脈象反而是沉而遲緩,所以知道病情已有所好轉。出現表證卻有裡證的脈象,則病情將會痊癒;若未痊癒,表示內部虛寒嚴重,需用此湯救治裡證。

自發性腹瀉但不口渴,屬於太陰證,因為臟腑有寒邪的緣故,應當溫煦之,可以使用四逆湯類似的藥物。

經書中提到「輩」字,是指藥物性質相近,只是輕重、優劣有所不同而已。凡是太陰證的自發性腹瀉且不口渴,老師曾說過用理中湯而痊癒,病情嚴重者,則在理中湯中加入附子而獲得安穩。凡是提到「輩」字的,大概都是這個意思。四逆湯,甘辛藥物相合,是溫熱力強的藥劑。如果輕易使用,恐怕會有過度治療的失誤,所以張仲景沒有明確地制定劑量。不如用理中湯徐徐施治,效果比較平穩;如果不得已,才能使用四逆湯。

少陰病,脈象沉弱,應立即溫煦之,宜用四逆湯。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欲吐,但又吐不出來,起初出現手腳冰冷,脈象弦細遲緩,這是胸中實證,不可瀉下,應當先催吐;如果膈上有寒飲,出現乾嘔,則不可催吐,應立即溫煦之,宜用四逆湯。

大汗淋漓,熱度不退,內部拘緊疼痛,四肢酸痛,又下痢,出現厥逆現象並畏寒,用四逆湯主治。

大汗淋漓,如果同時下痢且出現厥冷,用四逆湯主治。

嘔吐且脈象微弱,小便頻數,身體略微發熱,出現厥逆現象,此症難治,用四逆湯主治。

嘔吐、下痢、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緊、手足厥冷,用四逆湯主治。

同時嘔吐和下痢,小便頻數,並且大汗淋漓,下痢排出清稀的谷物未消化之物,內寒外熱,脈象微弱將絕,用四逆湯主治,屬於霍亂。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

少陰病,剛發病時,反而發熱,脈象沉弱,用前述藥方主治。以下三條皆同此理。

有人問:論述經脈傳變的邪氣,從三陽傳到太陰,太陰則傳到少陰,為何不說傳經而說「始得之」呢?回答:傳經,是古人闡明道理的方法,不能拘泥於一種說法。三陽傷寒,大多從太陽經開始,依次傳變,到達厥陰,固然有這種情況;三陰傷寒,也有自利不渴,從太陰開始的。現在少陰病剛發病時,反而發熱,正是因為從少陰經開始,所以說「始得之」。

由於少陰病不應該出現發熱,而現在卻發熱,所以說「反發熱」,是指不應該出現發熱而卻發熱。因為初期病邪淺表,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發散邪氣。按六經辨證,少陰病症最難辨別,這條要重點看「反」字,雖然陰證一般不用麻黃,但既然是剛發病,反而發熱,脈象沉弱,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溫散寒邪。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因為二三日內沒有裡證,所以稍微發汗即可。

仔細分析仲景的發汗藥方,各個藥方的輕重不同,例如麻黃桂枝湯、青龍湯各半,越婢湯等等,各有差異;至於少陰病的發汗兩個藥方,雖然都用麻黃附子,但加減輕重也有區別,所以加細辛為重,加甘草為輕,辛散甘緩的道理就在這裡。第一個病症,因為少陰病本來沒有發熱,現在卻發熱,所以說「反」。發熱是邪氣在表而應當發汗,又兼脈象沉弱,屬於陰證而應當溫煦,所以用附子溫經,麻黃散寒,而熱邪需要發汗來解除,所以加細辛,這是發汗藥方中劑量較重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