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溫症中篇

凡治冬不藏精之溫症,始發二三日間,請決擇於斯二方焉。

③病發熱頭疼,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原文

昌按:此一段文義,可得仲景治冬不藏精之奧旨。病發熱頭疼,症見於表矣。而脈反沉,則病又在裡矣,兩有可疑也。既發熱頭疼,勢必先治其表,若不瘥,則治表無益矣。凡治表者,皆治其陽也,陰病治陽,豈惟無益?將見陰中之真陽因之外越,而身體反加疼痛,一團陰寒用事矣,此所以當用四逆湯,而急回其在經之陽也。

再按:若不瘥三字甚活,蓋發熱頭疼,表之,原不為誤。但一切三陽經表藥,俱不對症,惟麻黃附子細辛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二方,始為少陰經對症之表藥。而又不敢必人之能用,所以不說誤表,而但說若不瘥,正見表藥中原有瘥法也。

④少陰病,脈沉細而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原文

按:脈細而數,裡熱也。發汗則虛其表,且亡其津液,內熱愈熾。

⑤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原文

昌按:前段云脈沉細數則為熱,此云脈微則為虛,熱而發汗則陰易亡,虛而發汗則陽易亡,故兩戒之也。然則脈不微數者,一概禁汗,不為懲噎廢食耶,況於不藏精之症!邪發之初,未必即見微數之脈,惟可用麻黃、附子二方而不知用;馴至脈微且數,則汗下溫三法皆不可行,而陰絕陽離有立而待斃耳!

⑥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原文

昌按:少陰少血,強責其汗,是劫奪其血也。小便難者,源先竭也。

再按:少陰病,強汗則小便必難,誤下則小便不利,直視失溲,可見腎以膀胱為府,藏病而府未有不病,藏傷則府先告絕也。傷寒症中雲:直視、譫語、循衣撮空,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則是少陰之藏氣絕與不絕,全於小便之利與不利,窺其中藏,孰謂冽彼之下泉,非回枯澤稿之善物哉?

⑦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原文

昌按:邪在陰者多自利,自利則邪氣湧正氣而脫者多矣。其候必脈緊數而四肢逆冷。今脈緊去而但微,則陰邪已散;手足溫,則真陽未傷。雖有心煩、下利之危急,而可直決為必愈,蓋陰陽不相乖亂,則別無死法也。然非腎氣素旺,受邪原輕者,不易得之數矣。

再按:此與邪在陽,脈數而熱,得汗而脈和身涼數去為欲愈之意同。然陽病輕,而從汗解則易;陰病重,而從利解則難。所以仲景於陽邪內陷下利不止之症,惟用逆流挽舟之法,挈里邪還之於表,則利不治而自止也。此段見陰邪從陰分解散,原屬順便,但少陰臟氣,堪為主人送出客邪,尚恢乎有餘地,則善也。而不藏精者,日為床褥作主人,安望重關設險以待暴客乎?

白話文:

溫症中篇

治療冬季不藏精所導致的溫病,發病二三天內,應從這兩個方劑中選擇。

針對發熱頭痛,脈象沉而有力(反沉),若未痊癒,身體疼痛,應從內在救治,宜用四逆湯。

這段文字闡明了張仲景治療冬季不藏精的精髓。發熱頭痛,症狀顯於外;而脈象沉而有力,則病在內裡,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既然發熱頭痛,必然先治表,若未痊癒,則治表無效。凡是治療表證,都是治療陽氣,陰病治陽,豈止無效?反而會導致陰中之真陽外泄,身體更加疼痛,陰寒之氣盛行,所以要用四逆湯,緊急回補經絡之陽氣。

「若不瘥」三字十分關鍵,因為發熱頭痛,屬表證,本來用表證藥物不算錯誤。但所有三陽經的表藥都不對症,只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兩個方劑,才算是少陰經對症的表藥。但也不敢保證人人有效,所以不說用表藥是錯誤的,只說「若不瘥」,正說明表藥中本來就有治癒的方法。

少陰病,脈象沉細而數,病在內裡,不可發汗。

脈象細而數,是裡熱。發汗則傷耗表氣,且損失津液,內熱會更加熾盛。

少陰病,脈象微弱,不可發汗,因為陽氣已虛;陽氣已虛,尺脈弱而澀滯,更不可用瀉下法。

前面說脈象沉細而數是裡熱,這裡說脈象微弱是陽虛,發汗於熱證則易傷陰,發汗於虛證則易傷陽,所以都禁忌發汗。那麼,脈象不微弱也不數的,是否一概禁止發汗呢?這不是因噎廢食嗎?況且對於不藏精的病症來說更是如此!邪氣初發,未必就出現脈象微弱或數的現象,可以先用麻黃、附子二方而不知用;等到脈象已微弱且數,則發汗、瀉下、溫補三法都不行,陰陽俱損,只能等死了!

少陰病,咳嗽並腹瀉,神志不清(譫語),是因為被火氣所傷,小便必然困難,這是因為強行發汗傷及少陰之故。

少陰屬陰,少血,強行發汗,就是奪取其血。小便困難,是因為陰精先已耗竭。

少陰病,強行發汗則小便必然困難,錯誤使用瀉下法則小便不利,甚至尿失禁,這可以看出腎臟以膀胱為貯藏,腎臟有病,膀胱必然也有病,腎臟受損,膀胱首先功能衰竭。傷寒論中說:直視、神志不清、抓衣摸空,小便通利,此人可治。也就是說少陰之氣是否衰竭,完全取決於小便是否通利,觀察其中奧妙,誰說那下焦之水,不是回補枯竭之源的良藥呢?

少陰病,脈象緊,到七八天,自行腹瀉,脈象突然變弱,手足反而溫暖,脈象緊的現象消失,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即使心煩、腹瀉,也一定會自愈。

邪氣在陰者多自行腹瀉,自行腹瀉則邪氣會衝擊正氣而脫落者很多。其症狀必然是脈象緊而數,四肢冰冷。現在脈象緊消失而只微弱,則陰邪已散;手足溫暖,則真陽未傷。即使有心煩、腹瀉的危急情況,也可斷定一定會痊癒,因為陰陽沒有嚴重紊亂,就沒有致死的危險。但是,如果不是腎氣本來就旺盛,受邪氣較輕者,不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這與邪氣在陽,脈象數而熱,發汗後脈象和緩,身體涼爽,脈象數的現象消失,是將要痊癒的意思相同。但是陽病較輕,從發汗而解則容易;陰病較重,從腹瀉而解則困難。所以張仲景對於陽邪內陷,腹瀉不止的症狀,只用逆轉邪氣的方法,將裡邪引至表,則腹瀉不治而自止。這段文字說明陰邪從陰而解,本來就順理成章,但少陰臟氣,足以作為主人將客邪送出,尚有餘力,這是好的。而不能藏精者,整天臥床不起,哪裡還能指望它像堅固的關隘一樣來抵禦外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