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會講《刺熱篇》溫論述上古經文一段

上堂師嘉言老人第一會語錄

上古醫旨,其時首春,其證首溫,先師祖僦貸季所傳,先師岐伯述之者也。首引太陽之脈色,榮顴骨,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

凡十五句七十字,岐黃之庭,宗旨曉然,至後世則《內經》且闕,況上古乎!所以釋者極悖理。吾徒會講,首析其義焉。凡人有病,其色必徵於面,而熱病尤彰。《內經》本篇謂:肝熱病者,右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是五臟熱病色且先徵矣。

白話文:

古代醫學的精髓,在春季開始,疾病的表現是溫熱。先師祖僦貸季所傳授,先師岐伯所記述的內容。首先提及太陽經脈的顏色,會顯現於顴骨上,如果還沒交匯,就表示很快會出汗,只要等待時間就行。但如果與厥陰脈爭奪出現,則病人不過三日就會離世,這是因為熱病深入腎臟。少陽經脈的顏色,會顯現於臉頰前,這是熱病的徵兆。如果還沒交匯,就表示很快會出汗,只要等待時間就行。但如果與少陰脈爭奪出現,則病人必死。

這段文字共有十五句,七十字,是岐黃醫學的精華所在,非常清晰易懂。然而到了後世,《內經》都出現缺漏,更遑論上古時期的醫學典籍了!所以很多後世醫者的解說都非常悖離道理。我們現在要一起討論,首先要分析這段文字的意義。一般人有病,都會在臉色上有所表現,而熱病的徵兆尤其明顯。《內經》這篇記載說:肝臟熱病的人,右邊臉頰先變紅;心臟熱病的人,整張臉先變紅;脾臟熱病的人,鼻子先變紅;肺臟熱病的人,右邊臉頰先變紅;腎臟熱病的人,下巴先變紅。這是五臟熱病的顏色徵兆,會優先顯現。

然五臟隱深,其色不宜外見,才見微色,隨刺俞穴,蚤瀉其熱,名曰治未病。待病治之,遲矣。《靈樞》謂:赤黑色,忽見,天庭大如拇指者,不病而卒死,劇則刺,非能挽矣。惟太陽經脈色顯而易見,初起熱徵於面,此時漫無凶咎。太陽脈色榮飾於顴,乃久邪內伏,其春發溫,必始太陽經脈,紅赤熱色,先見兩顴,如以採飾,熱之先徵也。榮飾之色止顴骨一處,不交他處,病之淺者也。

古經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少需聽其自解,此真訣也。大凡溫病,熱自內出,經氣先虛,雖汗之多未汗解,故云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太陽經氣虛者,必待午未,正陽杲日當空,群陰見睨,太陽經邪不留而盡出也。少陽經氣虛者,必待寅卯初旭,出震繼離,煥然一新,少陽經邪不留而盡出也。

白話文:

然而,五臟位置深藏,其病色不應當表現在外表,一旦在面色上出現微小的病色變化,就應立即針刺相應的俞穴,及早疏通熱氣,這稱為治療未病之病。等到病症已經形成再治療,就為時已晚了。《靈樞》中提到:如果額頭突然出現赤黑之色,範圍大如拇指,這即便是未表現出病症也可能猝死,病情嚴重時雖然可以施以针刺,但已難以挽回。只有太陽經脈的病色明顯且容易察覺,疾病初起時,面部首先呈現熱病的徵兆,這個時候通常還不會有嚴重的後果。如果太陽脈的病色豐富地顯現於顴骨部位,這表示長期潛伏的邪氣,到了春天發作成為溫病時,必定會首先影響到太陽經脈,紅赤的熱色會先出現在兩頰,就像塗抹了胭脂一樣,這是熱病的初期徵兆。如果這種潤澤的病色僅限於顴骨一處,沒有蔓延到其他部位,則說明病情較輕。

根據古籍,如果病色尚未擴散交融,可以說現在病人即將出汗,只需等待時機,稍微耐心一些,讓身體自然恢復,這是真正的治療要訣。大抵來說,溫熱病是由內而發,經氣事先已虛弱,即便出了很多汗也不一定能達到解除病狀的效果,因此說現在即將出汗,但仍需等待合適的時機。對於太陽經氣虛弱的病人,必須等到午未之時,即正午太陽高照,陰氣退避,這時太陽經中的邪氣不留而全部排出。至於少陽經氣虛弱的病人,則需要等到寅卯時分,太陽初升,由東方震卦位轉向南方离卦位,一切煥然一新,這樣少陽經中的邪氣也能不留餘地地全部排出。

注謂肝病待甲乙解,心病待丙丁解,此五臟經文與三陽經全不相涉。至於與厥陰脈爭見者死,咸謂外見太陽赤色,內應厥陰弦脈,此則如隔千山矣。秦漢以後,始分二十四脈,弦謂少陽可也,厥陰亦可也。大浮滑數入陽弦可,沉澀弱微入陰弦亦可也。弦脈陰陽兩屬,安得指為死脈,且三日之促耶?古義斷不其然,上古理脈色而通神明,謂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

色以應日者,舉頭見日,隨處長安,晶光萬道,人身之色,無幽不燭,同也;脈以應月者,千江有水,千江月,地脈潛通,人身之脈,環會貫通,同也。脈榮顴骨,即色榮顴骨,才一見之,表裡兩符,豈非日月合璧耶?如太陽顴骨色脈同時解散,並不成溫熱病矣,病則色脈同時俱見矣。

白話文:

註解中提到肝臟疾病是由甲乙兩經引起,心臟疾病是由丙丁兩經引起,這些五臟經絡的知識與三陽經完全無關。至於與厥陰脈同見的徵兆,則會導致死亡,大家都認為外在會出現太陽經的紅色,內在會與厥陰經的弦脈相應,這就好像隔著千山萬水一樣。從秦漢以後,才將脈象分為二十四種,可以將弦脈歸類為少陽經或厥陰經。大浮、滑、數、入陽之弦脈是可以的,沉、澀、弱、微、入陰之弦脈也可以。弦脈可以屬於陰陽兩經,怎麼能將它定為死亡的脈象,而且還說會在三日內死亡呢?古代的醫書斷然不會這樣記載,古代醫家根據脈象和氣色來通達神明的境界,這是上帝所重視的,也是祖師所傳授的。氣色與太陽相應,脈象與月亮相應,經常探求其中的要領,那麼就能得到這個要領。

氣色與太陽相應的意思是,舉頭望見太陽,它普照大地,無處不光明,人的氣色也是如此,沒有任何地方不顯露出來;脈象與月亮相應的意思是,千江都有水,千江都有月亮,地脈潛通,人的脈象也是如此,環繞貫通。脈氣旺盛於顴骨,那麼氣色也旺盛於顴骨,只要一看,表裏兩相符合,這不正是日月交輝嗎?如果太陽經的顴骨氣色和脈象同時平穩調和,就不會形成溫熱病,而生病時,氣色和脈象也會同時出現。

太陽榮顴骨,少陽榮頰前,厥陰榮頰後,少陰榮兩頤,乃至十二經脈色,大絡、小絡隨病彰灼,一瘡一痤,色脈不相離也。道在下合五行休王,上副四時往來,何吾人自小之耶!所以太陽厥陰,陰陽同時並交榮飾,此才名為爭見。若只面呈一部,豈爭見乎!爭見赤紫滯晦,傳經勢重,已為主死;爭見青黑克賊,十死不救矣。蓋太陽水而生厥陰木,則發榮滋長,光華畢達,固有善無惡也。

厥陰木而孕太陽水,則子藏母腹,勾萌盡斂,亦嘿庇其根也。今外邪入而真藏逼見於面,夫是以死耳。其熱病內連腎,身內百司庶職,惟腎獨為政府,安則宅神根本,危則顛覆濁亂,生死出入,莫不由之。太陰厥陰,只稟其成,難乾之矣。然不曰少陰而曰腎者,少陰傳走經脈,腎則專主內藏,經謂過在少陰,甚則入腎,同一義也。太陽厥陰爭見,主死。

白話文:

太陽榮澤顴骨部位,少陽榮澤面頰前面,厥陰榮澤面頰後面,少陰榮澤兩頰,乃至全身十二經脈的氣色,大絡脈、小絡脈隨着疾病而顯露出赤紫晦滯的色脈,一處瘡瘍一處痤瘡,色脈之間互為聯繫。氣血運行遵循着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與四季運行互相呼應,為什麼我們(中醫)自古以來就這樣認為呢?所以太陽經和厥陰經的陰陽之氣同時並交,榮澤顯飾,這才叫做「爭見」。如果只是臉上一部分出現異常,怎麼能叫做「爭見」呢?爭見呈現赤紫晦滯,說明病勢沉重,已經危及生命;爭見呈現青黑克賊,十個有病的人能救活一個就很不容易了。太陽經屬水而生發厥陰經屬木,所以能夠發榮滋長,光華畢達,本來只有好現象,沒有壞現象。

厥陰經屬木而孕育太陽經屬水,就像孩子藏在母親的腹中,生機完全收斂,也暗中庇護着根基。現在外邪侵入,而身體的真氣、臟腑被逼迫顯露在臉上,這就是死亡的原因。熱病由內部蔓延到腎臟,人體內部的百官衆職,只有腎臟是獨自掌管內部臟腑的職責,安穩時是宅神(心)的根基,危難時就會顛覆濁亂,生死存亡,沒有不由腎臟決定的。太陰經和厥陰經,只接受腎臟的滋養,很難獨自發揮作用。然而不說少陰經而說腎臟,是因為少陰經沿着經脈傳輸,而腎臟則專司內部臟腑,經脈所說的「過在少陰經」,嚴重的時候就會進入腎臟,這是同一種意思。太陽經和厥陰經爭見,主死亡。

牽連腎氣在內,以少陰為厥陰母,木勢垂危,求救腎水,腎水足供,尚可母子兩全。腎水源流並竭,不母子俱斃乎!可見神去則藏敗,藏敗則爭見黧黑,豈脈色不由根心也哉!釋謂木之生數三,故死期不過三日,以生數定死期,謬甚。果爾,水數一,土數五,其死主一日,五日耶?《內經》明謂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故以生數妄解乎?下文無期不滿三日,反誤古脫,增入五字駭觀。總因死陰之屬,不審其義,故擅復之耳。

少陽之脈色也六字,亦擅增入。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謂右頰前見赤色,未交他處,待汗自已。若兩頤黑色,與少陽赤色爭見,則死也。少陰經敗甚,必入腎,腎藏發露,泉之竭矣,無陰以守之矣。少陽相火,少陰真火,上下交焚,頃刻俱為灰燼,誠劫災也。

白話文:

腎氣衰敗會影響到厥陰,就像樹木枯萎需要水來救命,如果腎水充足,母子雙方還有救,但如果腎水耗盡,母子就會一同死去。這證明神氣離開,五臟就會衰敗,五臟衰敗就會顯現出黧黑之色,脈色自然也受影響。有人說樹木的生命週期只有三年,所以死亡時間不會超過三天,用生命週期來推斷死亡時間是錯誤的。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水應該只有一天的生命週期,土應該有五天的生命週期,那死亡時間就應該是只有一天或五天嗎?《內經》明明說死陰之屬最多三天就會死亡,為何要誤解生命週期呢?下文說死亡時間不會超過三天,原本沒有「五字」卻被硬塞進去,實在駭人聽聞。這一切都是因為不理解「死陰之屬」的意思,才胡亂添加的。

「少陽之脈色」這六個字也是硬加進去的。少陽的脈色,是指臉頰前方泛紅,這是熱病的徵兆。如果紅暈尚未蔓延到其他部位,就代表快要出汗了,只要等待時間即可。如果少陽的紅暈與少陰的黑色爭鬥,就會死亡。也就是說,如果右臉頰前方出現紅色,而尚未蔓延到其他部位,只要等待自然出汗即可。但如果兩側下巴出現黑色,與少陽的紅色爭鬥,就會死亡。少陰經衰敗嚴重,必然會影響到腎臟,腎臟的精華就會耗盡,沒有陰氣來守護。少陽的相火與少陰的真火交戰,瞬間就會化為灰燼,這就是劫難。

傳經勢重,間有迴天之手,至於腎內枯槁無救。頰頤紫黑已見惡痕,縷縷不散,此獨陽無陰,如大火聚,安得紫府、丹臺,授以太陰神水乎?吾徒同志,濬冽彼之泉自固,慶古經之法傳心,無負此番提命可矣!

白話文:

病情嚴重,即使有人能妙手回春,但到了腎臟內部已經乾涸無法輓救的地步,臉頰和下巴出現紫色黑色的惡瘡,並且一直不會消退,這是因爲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大火一樣,怎麼能夠得到紫府(指腎)和丹臺(指心臟)所傳授的太陰真水呢? 我的弟子們要志同道合地挖掘那裏的泉水來自保,慶祝古老的經方療法傳到心中,不要辜負這次被賦予的生命使命就可以了。

2. 會講《素問·評熱論》病溫經文一段

上堂師嘉言老人第二會語錄

岐伯先師論溫,勝義微妙,今始深解之也。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白話文:

醫學大師岐伯先生論述溫病,其道理精妙微妙,如今我才真正明白。黃帝問道:有些病人發燒,流汗後反而更熱,脈搏跳動急促,卻沒有因為流汗而減弱,反而胡言亂語,無法進食,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種病叫做陰陽交,交者,死也。黃帝說:請您講解一下。岐伯說:人之所以會流汗,都是因為吃五穀,五穀是由精氣化生。現在邪氣侵犯骨肉,導致流汗,這是邪氣被精氣所驅逐。

精氣強盛,病人應該能進食,並且不再發熱。如果再次發熱,那是邪氣作祟。流汗是精氣外泄,現在流汗後又馬上發熱,說明邪氣占據了上風。病人無法進食,說明精氣不足,無法滋養身體。病症持續存在,壽命就像傾斜的杯子,隨時可能傾覆。而且《熱論》中說:流汗之後脈搏仍然跳動急促者,必死無疑。現在脈搏沒有隨著流汗而減弱,說明病情沒有得到控制,死亡是必然的。病人胡言亂語,是因為神志失常,神志失常者,必死無疑。現在觀察到三個死亡徵兆,而沒有看到任何生機,即使勉強治癒,也必死無疑。

此段論溫,獨創穀氣之旨。穀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身中之至寶至寶者也。穀氣為疾病之總途,生死之分界,萃萬理為一言,誰能外之?《內經》謂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是則藏精之人,外邪不入,身如藥樹,百病不生矣。即不然者,冬藏已敵,春溫積貯為命,主張蚤計在是,胡乃泥沙擲之耶?泥沙擲之,茲後則腎虛甚,而溫死矣,尺熱甚,而溫死矣。穀氣既餒,轉輸不給,關門閉而水穀難通,大事去矣。

況腎虛尺熱,外感傳經而入三陰,熱上加熱。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准平人十二時脈,更增四時,三日促為二朝,再促則脫而不續矣。所以狂言、失志、脫精則死,以此故也。

白話文:

這段話主要講述了「穀氣」的重要性,以及「精氣」對抵禦外邪、維持健康的重要性。它認為,穀氣是人體生命的根本,精氣則是身體的珍寶,可以抵抗疾病。如果能好好保存精氣,就能抵禦外邪,保持健康。反之,如果在冬天沒有好好保養身體,到了春天就容易生病,甚至死亡。特別是腎虛、體溫過高,加上外感入侵,容易導致三陰受損,最終導致生命危險。

上古、中古兩大聖神,如出一手,倒說豎說,變化生心,萬理淵源,爛然生色,千代以後,乃至傳為土苴,不論不議,奈之何哉?吾徒七十有五,始知理障稍盡,矩則昭然,茲時不言,更待何年耶!岐伯先師謂陰陽交,交者死。黃帝願聞其說。岐伯但發穀氣之妙,至陰陽交,一言而終,不更再舉。

曏者胸為疑府,今乃知穀氣之旨既明,即陰陽交與不交了然定矣。吾徒嚼舌多年,今轉饒舌,而且細舉之矣。上古榮未交,證之輕者;榮交陰,重且死者。中古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證半輕者;冬不藏精,腎虛尺熱,重且死者。聖神心印,妙義天開,變化錯縱,愈出愈奇。上古太陽與厥陰為偶,少陽與少陰為偶,而陽明太陰雖不言之,而其相偶更定位也。

白話文:

古代聖賢的醫學思想,無論是上古還是中古,都源自同一個根本。他們用不同的角度闡述醫理,變化多端,萬事萬物都包含其中,道理清晰明白。然而,經過漫長的時間,這些精妙的醫學知識逐漸被遺忘,無人問津,令人惋惜。我年近古稀,才逐漸理解醫理的真諦,感悟深刻,此時不說,更待何時呢?

岐伯老師曾說陰陽交則死,黃帝詢問原因,岐伯僅僅講解了穀氣的奧妙,卻對陰陽交的道理只字不提。以前我對此感到疑惑,現在終於明白穀氣是關鍵,陰陽交與不交也就能夠清晰地理解了。我苦苦思索多年,如今才豁然開朗,可以侃侃而談,並詳細說明。

上古時代,陽氣沒有交合,病症較輕;陽氣交合陰氣,則病症嚴重,甚至危及生命。中古時代,冬天受寒,春天就會患溫病,症狀相對較輕;冬天不養精,腎虛尺脈熱盛,則病症嚴重,甚至死亡。聖賢的醫學精髓,奧妙無窮,變化莫測,越深入研究越令人驚嘆。上古醫學認為太陽經與厥陰經是對應的,少陽經與少陰經是對應的,而陽明經與太陰經雖然沒有明說,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對應關係。

中古太陽與少陰一腑一臟,獨主其重,蓋太陽主外,少陰主內,太陽司陽經之溫,少陰司陰經之溫,太陽交少陰,少陰交太陽,陰陽交而死矣。然掌上意珠,不敘其文,若隱若顯,俟之後人,何乃竟成絕學耶!岐伯先師,妙翻千古變證,若相忤而實相成,賢智不識其旨,況庸人乎!謂二陽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乃陽經榮未交之輕證,而舉為死不治,必有其說。

言二陽搏,雖未入陰,病溫至極,必死不治,稍延不過十日死。較三日死陰之屬,少饒其期耳。二陽者,手大腸足胃。手經、足經並主陽明,金土燥剛,亢熯陰絕,胃谷腸津,水穀將絕,乃至腸胃如焚矣。縱延多日,究竟不得不死矣。至上古,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一陽、一陰雖不相錯而相遇。

白話文:

古代醫學認為太陽經和少陰經各主宰一腑一臟,獨自掌管其重要功能。太陽經主外,少陰經主內,太陽經負責陽經的溫煦,少陰經負責陰經的溫煦。當太陽經與少陰經交匯時,陰陽交戰,便會導致死亡。然而,古籍中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卻語焉不詳,只留下若隱若現的線索,等待後人去解開謎團。這也難怪會成為絕學了!岐伯先師精妙地闡釋了古今醫學變證,看似矛盾的理論實則相輔相成,但許多聰明人也不明白其中奧妙,更何況普通人呢?人們說二陽搏鬥,病症發熱,必死無疑,最多十天就會死亡。但這只是陽經氣血尚未交匯的輕症,將其斷言為必死無疑,其中必有原因。

所謂二陽搏鬥,雖然尚未侵入陰經,但病症發熱已至極點,必然會導致死亡,最多延緩十天。相較於三天就會致死的陰寒病症,這種病症的死亡時間稍長而已。二陽指的是手太陰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這兩條經脈都屬於陽明經,金土屬性燥烈,陰氣被耗盡。胃腑和腸道津液枯竭,水穀難以消化吸收,最終導致腸胃如火焚般疼痛。即使延緩幾天,最終也難逃死亡的命運。在遠古時代,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一陽一陰雖然彼此不交錯,但也會相遇。

然吾徒榮未交,待時汗已,經氣虛者,辰已經旺,汗乃盡解,必然之理也。門人有蓄疑義,脾胃以膜相連耳。脾胃榮交相連,直是易易,所以上古故不言之也。予不然,傷寒傳經,如膽藏肝葉,豈不直入相合。然必少陽膽乃傳太陰,再傳少陰,乃傳厥陰,繞經而走,不能直截合膽也。

今陽明胃乃傳少陽膽,少陽始傳太陰,繞經傳次亦然。固知陽明、太陰交與不交,各分疆界矣。兩顴頰後,榮交相爭,部位不遠,頰前與頤,榮交相爭,部位不遠,額中鼻準,榮交相爭,部位不遠,必至榮交不分,乃為死也。至於太陽、少陰,陰陽正交,吾徒更深言之。《內經》兩感證,一日太陽、少陰,二日陽明、太陰,三日少陽、厥陰,三日死。

白話文:

雖然我的弟子還未達到榮衛交替的狀態,但只要時間到了,身體出汗就會停止,因為經氣虛弱的人,在辰時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汗就會自然消失,這是必然的道理。有些弟子對此感到疑惑,認為脾胃是靠著薄膜互相連接的。但脾胃的榮衛交替互相連接,其實非常容易理解,所以古代醫家並沒有特別說明。我認為,傷寒傳經就像膽囊藏在肝臟的葉片中一樣,不應該直接相合。必須先由少陽膽傳給太陰,再傳給少陰,然後才傳給厥陰,這樣才能繞經而行,不能直接傳到膽囊。

現在陽明胃傳給少陽膽,少陽再傳給太陰,繞經傳遞的次序也是一樣。因此可以知道,陽明和太陰是否交替,各自都有自己的界限。兩顴頰後,榮衛互相爭奪,位置相隔不遠;頰前和下巴,榮衛互相爭奪,位置相隔不遠;額頭中央和鼻樑,榮衛互相爭奪,位置相隔不遠。如果榮衛不能分開,就會導致死亡。至於太陽和少陰,陰陽正氣交合,我們要更深入地探討。《內經》中提到兩感證,第一天是太陽和少陰,第二天是陽明和太陰,第三天是少陽和厥陰,三天就會死亡。

由是論之,溫症微不相同矣。溫症一日,太陽而交少陰,有十分交者,有五分交者,有一二分交者。所以溫症,太陽、少陰本經與病相持,即十日半月總為一日之期,不傳二日三日之促而驟死者。蓋以穀氣平時覺不相同,榮衛平時覺不相等,病之精津不枯,穀氣不盡,熱勢少衰,肌膚漸漬微汗,兩交忽為兩解,病醫相成者多有之矣。半月一月,待斃無醫,穀氣不得不盡者,非天也,人也。

然醫之手眼,審幾決擇,一日已前,圖而又圖,邀非幸邀,生機可待,此為超醫。至一日已後,二日陽明、太陰,三日少陽、厥陰,穀氣精血,傳經立盡,盡則死矣。岐伯先師曰: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又曰: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然則陰陽交,交者死。

白話文:

溫症的變化與治療

由此可知,溫症的表現並非完全相同。溫症發病的第一天,太陽經與少陰經會互相影響,程度有深有淺,有的交感十分,有的交感五分,有的僅交感一二分。因此,溫症初期,太陽經和少陰經的經氣與病邪相持不下,即使持續十天半個月,也如同一天的時間,不會迅速傳變而導致患者在兩三天內猝死。

這是因為患者的穀氣(脾胃之氣)在平時就有所不同,榮衛(人體的氣血運行)在平時也不盡相同,所以疾病的精華津液並未完全枯竭,穀氣也未完全耗損,熱勢稍有減退,皮膚逐漸出現微汗,兩經交感又突然轉為兩經分離,病患與醫生相互配合,最終康復的例子有很多。

如果拖延半月一月,患者等候死亡,沒有醫治,穀氣必然耗盡,這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人為的錯誤。

然而,醫生必須精明睿智,善於判斷,在發病的第一天之前,要反复思量,謹慎治療,不可輕易放棄,才能把握住生機,這才稱得上是高明的醫生。

一旦過了第一天,第二日就開始影響陽明經和太陰經,第三日就影響少陽經和厥陰經,穀氣和精血便會迅速耗盡,耗盡即死。

岐伯先師說過:「疾病拖延不治,生命便會急速衰竭。」又說:「如今只見病人死亡,不見病人復生,即使暫時痊癒,也會很快死去。」

所以,陰陽交感,交感即死。

予向以為一言而終,隨病隨死之候,幾誤一生,牆面惶汗,常慄然之矣。立志奇男子,冬至閉關,儲蓄內富,豈非第一義乎!

白話文:

當初我以爲一句話就能結束,隨著病情隨時可能會死去的情況,幾乎誤了自己的一生,像牆一樣驚恐不安、滿頭大汗,常常感到害怕。作爲一個有志氣的男人,在冬天閉關修煉,積累內在財富,難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