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四 (2)
卷四 (2)
1. 太陽合陽明方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宜主之。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少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憤憤,反譫語者主之。
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煩躁俱在上者,腎子通於肺母也,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煩躁者,懊惱不得眠也。
或曰:煩者,心為之煩;躁者,心為之躁,何煩為肺躁為腎耶?夫心者,君火也,與邪熱相接,上下通熱,金以之而躁,水以之而虧,獨存火耳,故肺腎與之合而煩躁焉。此煩雖肺,躁雖腎,其實心火為之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惱,飢不能食,但煩汗出者主之。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此湯。
下利後不煩,為欲解。若更煩而心下堅者,為谷煩,此煩是心下濡者,是邪熱乘里,客於胸中為煩也,與此湯吐之則愈。
按:此湯惟吐無形之虛煩則可,若用之以去實,則非豉子所能宣矣。宣實者,須瓜蒂散主之。
凡服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仲景用梔子湯治煩胸,為高之分也。故易老云:輕飄而像肺,色赤而像火,故能瀉肺之火也。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為吐者,梔子本非吐藥,為邪氣在上,拒而不納,故令人上吐,邪因得以出。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以出也。
本經云:治大小腸熱,辛與庚合,又與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去皮,泄心火;連皮,泄肺火,入手太陰、少陰經。
麻仁丸
大黃,枳實,厚朴,芍藥,麻仁,杏仁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原文,趺音孚,跏趺。
成無己曰:約者,結約之約,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脾約。與此丸以下脾之結燥,腸潤結化,津液入胃,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愚竊有疑焉,既曰約,脾弱不能運也,脾弱,則土虧矣,必脾氣之散,脾血之耗也。原其所由,必久病大汗、大下之後,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必傷於脾,而成此症。傷元氣者,肺金受火,氣無所攝;傷脾者,肺為脾之子,肺耗則液竭,必竊母氣以自救。
金耗則木寡於畏,土欲不傷不可得也。脾失轉輸之令,肺失傳送之官,宜大便秘而難下,小便數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陰血,使孤陽之火不熾,而金行清化,木邪有制,脾土清健而運行,精液乃能入胃,則腸潤而通矣。今以大黃為君,枳實、厚朴為臣,雖有芍藥之養血,麻仁、杏仁之溫潤為之佐使,用之熱盛而氣實者,無有不安。
白話文:
太陽合陽明方
傷寒發病五六天,大便瀉下之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中感到堵塞疼痛,病情尚未好轉,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飽脹且呼吸困難,發熱並伴有汗出,不惡寒,稍微惡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則會更加乾燥,心中煩躁不安,甚至出現胡言亂語,也適用此方。
煩躁不安,煩是氣,躁是血。氣主肺,血主腎,煩躁都表現在上焦,是因為腎(子)與肺(母)相通,所以用梔子治療肺的煩熱,用香豉治療腎的躁熱。煩躁就是指心中懊惱睡不著覺。
有人說:煩是心煩,躁是心躁,為什麼煩歸咎於肺,躁歸咎於腎呢?因為心是君火,與邪熱相結合,上下皆熱,金因此而躁動,水因此而虧損,只有火獨存,所以肺腎與心火相合而導致煩躁。雖然煩屬肺,躁屬腎,但根本原因都是心火所致。
陽明病瀉下之後,體表還有熱,手腳溫暖,沒有胸部脹滿結實的情況,心中懊惱,飢餓卻不能吃東西,只是煩躁出汗,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瀉下之後,更加煩躁,按壓心下感覺柔軟潮濕,這是虛煩,宜用此湯。
瀉下之後不煩躁,則表示病情將要好轉。如果瀉下之後更煩躁,且心下堅硬,這是谷煩,這種煩躁與心下柔軟潮濕不同,是邪熱入侵里層,停滯在胸中導致的煩躁,用此方吐出邪氣則會痊癒。
說明:此方只適用於治療無形的虛煩,如果用它來治療實證,則梔子無法宣洩邪氣。治療實證,需要用瓜蒂散。
凡是服用梔子湯,病人以往有輕微泄瀉症狀的,不可服用。
仲景用梔子湯治療胸部煩悶,是取其清熱瀉火的高妙之處。所以《易老》說:梔子輕飄像肺,顏色赤紅像火,所以能夠瀉肺火。本草書中沒有記載梔子能引起嘔吐,仲景用它來治療嘔吐,是因為梔子本身並非嘔吐藥,而是邪氣在上,阻滯不降,所以導致嘔吐,邪氣因此得以排出。經書說:「高者,因而越之」,就是這個意思。有時用梔子利小便,實際上並不是利小便,而是清肺。肺氣清肅則津液化生,膀胱是津液的貯藏場所,小便才能通暢。
《本經》說:梔子能治療大小腸熱,辛味與庚金相合,又與丙火相合,又能瀉戊土,這是因為它先入中焦的緣故。去皮瀉心火;連皮瀉肺火,它能進入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
麻仁丸
大黃、枳實、厚朴、芍藥、麻仁、杏仁
趺陽脈浮而澀,浮表示胃氣強盛,澀表示小便次數多,浮澀相搏,則大便不通,脾氣受阻,用麻仁丸治療。原文中,「趺」音同「孚」,「跏趺」是盤腿坐的姿勢。
成無己說:「約」是指結滯不通,胃氣強盛而脾氣虛弱,約束津液不能四布,只輸送到膀胱,所以小便次數多而大便乾燥,因此叫做脾約。用這個丸藥可以瀉下脾臟的結滯乾燥,潤滑腸道,使結滯化解,津液進入胃中,大便通暢,小便次數減少而痊癒。我私下有些疑問,既然說是脾約,就是脾虛弱不能運化,脾虛弱,則土氣虧損,必然是脾氣的散失,脾血的耗損。追究其原因,一定是久病之後大汗、大瀉之後,陰血枯竭,內有熱邪灼燒,熱邪損傷元氣,必然傷及脾臟,而形成這種症狀。傷及元氣者,肺金受火邪損傷,氣機不能收斂;傷及脾臟者,肺為脾之子,肺氣耗損則津液枯竭,必然竊取母氣(脾氣)以自救。
金氣耗損則木氣失於抑制,土氣則難以不受損傷。脾失運化之令,肺失傳送之官,因此大便秘結難下,小便次數多而無儲蓄。治療方法應該滋補陰血,使孤陽的火邪不熾盛,而金氣清肅化生,木邪得到抑制,脾土清健而運化,精液才能進入胃中,則腸道潤滑而通暢。現在用大黃為君藥,枳實、厚朴為臣藥,雖然有芍藥養血,麻仁、杏仁溫潤為佐使藥,但對於熱盛氣實者使用,沒有不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