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陰陽六諸方脈證

白話文:

在這一章節中,主要討論的是對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中的陰陽六經及其相關的藥方、脈象和病症的深入探討。我們將會細致地解析該書中對於陰陽兩種不同性質的病態,以及六經辨證理論的精華,並進一步理解其治療原則與方法。此外,還會對《傷寒論》中提及的各種藥方進行詳細的解讀,以期能更全面地掌握張仲景的醫學思想和臨牀經驗。

同時,我們也會對《傷寒論》中關於脈象的描述進行分析,脈象是中醫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通過對脈象的觀察可以判斷出患者病情的輕重、進展以及轉歸等情況。最後,我們會對《傷寒論》中涉及的各種症狀進行逐一闡述,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部中醫典籍中的知識。

2. 太陽合陽明方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湯加葛根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仲景原文

𠘧𠘧,項背拘強之狀。

按:後症葛根湯,乃桂枝湯中加麻黃、葛根也。其症無汗,故以麻黃髮之;此症有汗,故去麻黃,而曰桂枝加葛根湯也。若有麻黃,則亦葛根湯矣。

葛根湯

桂枝湯加麻黃、葛根。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原文

風寒傷經絡之徑,則所過但痛而已,未至於強;風寒傷筋骨之筋,則所過筋急強直,而成剛痓。痓,痙字之訛也。曰剛痓,無汗之名也。本草云:輕可去實,葛根、麻黃,形氣之輕者也。此以風寒表實,故加二物於桂枝湯中。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原文

葛根加半夏湯,方見本湯。

凡合病,必自下利。下利,里症也。今之庸醫皆曰漏底傷寒,不治,仲景則以前方主之。蓋以邪氣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陰虛故下利也。以此湯散經中表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利不治而自止也。惟明者知之,其脈必弦而長。

張云:凡合病皆下利,各從外症以別焉。夫太陽病,頭項痛、腰脊強;陽明病,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病,胸脅痛,耳聾。凡遇兩經病症齊見而下利者,合病也。然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也。仲景不言脈症,只言太陽與陽明合病者,以前章所論包含以上之症,即此理也。況各經之症,所見不一,難為定論乎!

按:合病者,三陽合病也。謂二陽經或三陽經同俱受邪,相合而病,故曰合病。此病之不傳者也。並病者,亦指三陽而言,並者,催併、督並之謂,前病未解,後病已至,有逼相併之義,此病之傳者也。且如太陽、陽明並病一症,若並而未盡,是傳未過,尚有表症,仲景所謂太陽症不罷,面色赤,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煩躁氣短是也,猶當汗之,以各半湯。

若並之已盡,是謂傳過,仲景所謂太陽症罷,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譫語者是也,法當下之以承氣湯。是知傳則入府,不傳則不入府也。所以仲景論太陽、陽明合病,止出三症,加前太陽、陽明並病,則言其有傳變如此也。然此皆三陽病耳,與三陰無干。若與三陰合病,即是兩感矣,所以三陰無合病例也。

梔豉湯,方見太陽中篇。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者主之。原文,下六條同。

懊者,懊惱;憹者,鬱悶貌。心中懊懊惱惱,煩煩憹憹,鬱郁不舒,憤憤無奈,此又煩悶而甚者也。由下後表之陽邪乘虛內陷,鬱而不發,結伏於心胸之間,故如是。按:梔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煩;香豉色黑,味鹹,入腎而治燥。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主之。

白話文:

太陽和陽明合併的方劑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湯加上葛根。

太陽病,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緊繃,反而還流汗、怕風的,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這是張仲景原文。

「𠘧𠘧」是指脖子和背部拘急強直的樣子。

說明:後面的葛根湯,其實是在桂枝湯中加入麻黃和葛根。它的症狀是沒有汗,所以用麻黃來發汗;這個症狀有汗,所以去掉麻黃,才稱為桂枝加葛根湯。如果有麻黃,那就變成葛根湯了。

葛根湯

桂枝湯加上麻黃和葛根。

太陽病,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緊繃,沒有汗,怕風的,用葛根湯來治療。這是原文。

風寒侵襲經絡的通道,只會產生疼痛而已,不會造成僵硬;風寒侵襲筋骨中的筋,就會讓經過的部位筋脈拘急強直,形成剛痙。痙,是痙字的錯誤寫法。所謂剛痙,是指沒有汗的情況。本草說:輕的東西可以去除實證,葛根和麻黃,就是屬於輕的藥物。這裡是因為風寒導致表證為實,所以就在桂枝湯中加入這兩種藥物。

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發作的,一定會出現腹瀉,用葛根湯來治療。這是原文。

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發作,沒有腹瀉,只有嘔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這是原文。

葛根加半夏湯,方劑內容見於本湯。

凡是合併發病,一定會出現腹瀉。腹瀉是屬於里證。現在的庸醫都說是「漏底傷寒」,無法治療,而張仲景則用之前的方劑來治療。這是因為邪氣並在陽分,就會使陽氣實而陰氣虛,陰虛所以產生腹瀉。用這個湯來發散經絡中的表邪,陽氣就不會實而陰氣恢復平衡,腹瀉不用治療也會自然停止。只有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會了解,這個情況的脈象一定是弦而長的。

張氏說:凡是合併發病都會出現腹瀉,要從外在的症狀來區分。太陽病的特徵是頭項疼痛、腰背強硬;陽明病的特徵是眼睛疼、鼻子乾燥、睡不著;少陽病的特徵是胸脅疼痛、耳聾。凡是遇到兩種經絡的病症同時出現而且有腹瀉的,就是合併發病。但只要出現其中一個症狀就是了,不必全部都出現。張仲景沒有說脈象和症狀,只說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發作的,是因為前面章節所說的已經包含了以上的症狀,就是這個道理。何況各個經絡的症狀表現都不一樣,很難有定論!

說明:所謂合併發病,是指三陽經合併發病。是指兩個或三個陽經同時感受邪氣,互相合併而發病,所以叫做合併發病。這種病是不會傳變的。所謂並病,也是指三陽而言,並是指催並、督並的意思,前一個病還沒好,後一個病已經來了,有互相逼迫合併的意思,這種病是會傳變的。例如太陽病、陽明病並病,如果並發還沒結束,表示還沒傳變完,還會有表證,張仲景所說的太陽病症狀還沒消失,面色發紅,陽氣鬱悶,在表無法發散,煩躁氣短就是這種情況,還是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用一半一半的比例來調配藥方。

如果並發已經結束,就表示已經傳變完畢,張仲景所說的太陽病症狀消失,出現潮熱、手腳出汗、大便硬而說胡話的,就應該用攻下的方法,用承氣湯來治療。由此可知傳變就會進入腑,不傳變就不會進入腑。所以張仲景討論太陽和陽明合併發病,只舉出三種症狀,加上前面太陽和陽明並病,就是說明它會有傳變的情況。然而這都只是三陽的病而已,和三陰經沒有關係。如果和三陰經合併發病,那就是兩感了,所以三陰經沒有合併發病的例子。

梔子豉湯,方劑內容見於太陽篇中。

發汗、嘔吐、攻下之後,出現虛煩而睡不著的,用這個方子治療。這是原文,以下六條也是同樣的意思。

「懊」是指懊惱;「憹」是指鬱悶的樣子。心中懊惱煩悶,鬱悶不舒服,憤恨無奈,這是煩悶更嚴重的狀況。是因為用發汗、攻下之後,表面的陽邪趁虛內陷,鬱積而無法發散,結聚在心胸之間,所以才會這樣。說明:梔子顏色是紅色,味道是苦的,進入心經來治療煩躁;香豉顏色是黑色,味道是鹹的,進入腎經來治療乾燥。

發汗、如果用攻下的方法,而出現煩熱、胸中悶塞的,用這個方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