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四 (3)
卷四 (3)
1. 太陽合陽明方
若與熱雖盛而氣不實者,雖得暫通,保無有脾愈弱而腸愈燥者乎!後之用此方者,慎勿膠柱而調瑟。
茵陳蒿湯
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梔子(十四枚)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原文,下三條同
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茵陳蒿湯,治熱濕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旱則燥黃,濕則泄之,燥則潤之也。此二藥治陽黃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見三卷。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連軺,用連翹根也,氣寒味苦,主下熱氣。梓白皮氣寒味苦,主熱毒,去三蟲,時氣瘀熱之劑,必以苦為主。又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是也。
潦水,即霖雨後行潦之水,亦取其發縱之極,流而不滯,不助濕也。
上三湯,其茵陳湯是欲泄滌其熱也;梔子與麻黃二湯是欲解散其實也。為治不同,總之皆折火徹熱之劑耳。色如煙燻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間發黃,活人云:病人寒濕在裡不散,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薄,鬱蒸不消化,故發黃。然發黃與瘀血外症及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
要之發黃之人,心脾蘊積,發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若瘀血症,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
或問:白虎症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答曰:白虎與發黃症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症也;頭面汗出,頸已下都無汗,發黃症也。
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熏黃者,何曰太陽中濕也?仲景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或謂傷寒發黃,惟陽明與太陰有之,俱言小便利者,不能發黃,何也?蓋黃者,土之正色,以太陰與陽明俱屬土,故發黃也。其黃之理,外不能汗,里不得小便,脾胃之土為熱所蒸,故色見於外而發黃也。若小便利者,熱不內蓄,故不能變黃也。其有別經之發黃者,亦由脾胃之土受邪故也。
抵當湯,抵當丸,二方俱見太陽篇。
血流下焦而瘀者,蓄血也。大抵傷寒先看面目,次看口舌,次看心下至少腹。以手揣之,若少腹硬滿,若小便不利者,是津液留結,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者,是蓄血症,可下瘀血。
傷寒失汗,熱畜在裡,熱化為血,其人善忘而如狂。血善逸則善忘,血下蓄則內急,用藥以取盡黑物為效。大抵看傷寒病人,心下兩脅少腹但存硬滿處,以手按則痛者,便當問其小便何如,若小便不利,乃是水與氣;若小便自利者,為有血也。
白話文:
太陽合陽明方
如果患者雖然發熱很嚴重,但身體卻虛弱無力,即使暫時症狀有所緩解,也不能保證脾胃不會更虛弱,腸道不會更乾燥!後世使用此方,務必謹慎,不可死板教條地套用。
茵陳蒿湯
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梔子(十四枚)
陽明病,發熱並伴有汗出,這是熱邪外洩,不會導致黃疸;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汗液停留在頸部,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積聚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用茵陳蒿湯治療。
傷寒病發八九天,身體發黃像橘子顏色,小便不利,腹部略微脹滿,用茵陳蒿湯治療。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
傷寒病導致身體發黃,並且發熱,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茵陳蒿湯治療的是熱濕,梔子柏皮湯治療的是燥熱。就像水稻遭受洪澇則出現濕黃,乾旱則出現燥黃,濕黃就用瀉法治療,燥黃就用滋潤的方法治療。這兩種藥物都治療陽黃。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劑詳見第三卷)
傷寒瘀熱積聚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
連軺,指的是連翹根,性寒味苦,能瀉下熱邪。梓白皮性寒味苦,能治療熱毒,驅除蟲積,治療時疫瘀熱的藥物,必須以苦寒為主。又說:大熱之邪,要用寒涼之物來治療。
潦水,就是大雨過後地表迅速流動的雨水,也取其迅速流動,不淤積,不助長濕邪的特性。
以上三種湯劑,茵陳湯是用來瀉去體內熱邪的;梔子湯和麻黃湯是用來解散積聚的邪氣的。治療方法不同,但總的來說都是清熱解毒的藥物。顏色像煙熏過一樣發黃,是濕邪導致的;全身疼痛,顏色像橘子一樣發黃,是黃疸病;全身不痛,間歇性發黃,活人說:這是因為病人體內寒濕積聚不散,熱邪蓄積在脾胃,肌膚腠理不開,瘀熱與宿食互相影響,鬱積不消化,所以發黃。然而發黃與瘀血的外在症狀和脈象都相似,但小便不利的是黃疸;小便通暢的是瘀血。
總而言之,發黃的病人,心脾積聚邪氣,發熱口渴,脈象一定浮滑而緊數。如果是瘀血症,則會神志恍惚,大便必定黑色,這是兩者的區別。
有人問:白虎湯證也發熱,煩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為什麼不發黃?答:白虎湯證與黃疸症狀相似,但全身汗出,這是熱邪外洩,是白虎湯證;只有頭面出汗,頸部以下都不出汗,這是黃疸症。
又問:太陽病,全身疼痛,發熱,身體顏色像煙熏一樣發黃,為什麼說是太陽中濕?張仲景說,傷寒病發汗後,身體和眼睛發黃。這是因為寒濕積聚在體內,沒有解除的原因。所以認為不可使用瀉下法,要在寒濕的病機中尋找治療方法。
有人說傷寒發黃,只有陽明和太陰才會發生,都說小便通暢的人不會發黃,為什麼?因為黃色是土的本色,而太陰和陽明都屬土,所以會發黃。黃疸的道理是,外邪不能通過汗液排出,內邪不能通過小便排出,脾胃的土被熱邪蒸騰,所以顏色表現在體表而發黃。如果小便通暢,熱邪不會內蓄,所以不會發黃。其他經脈發黃,也是因為脾胃之土受邪的緣故。
抵當湯、抵當丸(兩個方劑都見於太陽篇)
血液下注下焦而瘀積,是蓄血。一般來說,診斷傷寒先看面部,其次看口舌,再次看心下到小腹。用手觸診,如果少腹堅硬脹滿,小便不利,這是津液停滯,可以用利尿的方法;如果小便通暢,是蓄血症,可以用瀉血的方法。
傷寒病後失汗,熱邪積聚在體內,熱邪化為瘀血,病人容易健忘,甚至神志恍惚。血液容易逸散則容易健忘,血液下蓄則小便不利,用藥要以排出黑色瘀血為效。總之,看傷寒病人,心下、兩脅、少腹只要有堅硬脹滿的地方,用手按壓就會疼痛,就應該詢問其小便情況,如果小便不利,是水液和氣機停滯;如果小便通暢,就是有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