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太陽合陽明方

鄭聲音,鄭重頻煩,語雖謬,而鄭重頻煩,諄諄不已。老年人遇事則諄語不休,以陽氣虛故也。此譫語、鄭聲虛實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難辨,但陽盛、裡實與陰甚隔陽,皆能錯語,須以他症別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熱煩渴而妄語者,乃里實之譫語也;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發躁,或反發熱而妄言者,乃陰隔陽之譫語也。按解釋原文十餘日下有脫落。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及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主之。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雖經久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宜大承氣湯。

或問:經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何如?答曰:夫胃為受納,大腸為傳過之府,燥屎豈有在胃中哉?故經言谷消水去,形亡也,以是知在大腸而不在胃也明矣。

按:胃實者,非有物也,地道塞而不通也。故使胃實,是以腹如仰瓦,注曰:胃上口為賁門,胃下口為幽門,幽門按小腸上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也,大小二腸相會為闌門。水滲泄入於膀胱,粗滓入於大腸,結於廣腸。廣腸者,地道也。地道不通,土壅塞也,則逆上行至胃,名曰胃實。

所以言陽明當下者,言上下陽明經不通也;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者,非在胃中,通言陽明也。言胃,是連及大腸也,以其胃為足經,故從下而言之也;從下而言,是在大腸也,若胃中實有燥屎,則小腸乃傳導之府,非受盛之府也。啟元子云:小腸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

是知燥屎在小腸之下,即非胃中有也。

二陽並病,太陽症罷,旦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與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太陽合陽明方

患者說話語無倫次,聲音重複繁瑣,雖然內容謬誤,但重複繁瑣的說話卻持續不斷。老年人遇到事情就喋喋不休,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的緣故。這種胡言亂語、聲音異常的虛實狀況,其區別並不容易。兩種情況的辨別並不困難,但陽盛裡實和陰盛隔陽,都會導致錯亂言語,必須從其他症狀來區別。如果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身體發熱煩渴並胡言亂語,這是裡實導致的胡言亂語;如果小便正常,大便溏瀉,或躁動不安,或反覆發熱並胡言亂語,則是陰盛隔陽導致的胡言亂語。 原文記載治療十餘日後病情有所好轉。

陽明病,患者胡言亂語,發熱潮紅,脈象滑數,使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升承氣湯後,腹部仍然脹滿,氣機不通暢,則再服用一升。

陽明病,患者多汗,津液耗損,胃中乾燥,大便必定堅硬,大便堅硬就會胡言亂語,使用小承氣湯治療。

陽明病,患者胡言亂語,有發熱潮紅,且不能進食,胃中必定有五到六枚乾燥的糞便。如果還能進食,只是大便乾燥,則宜用大承氣湯治療。

患者汗出且胡言亂語,是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這是風邪所致。必須瀉下,即使病程較長也可以瀉下。如果瀉下過早,病情加重,語言更加混亂,因為是表虛裡實的緣故,宜用大承氣湯。

有人問:經文中說胃中有五到六枚乾燥的糞便,這怎麼回事?回答說:胃負責接受食物,大腸負責傳送糟粕,乾燥的糞便怎麼會在胃中呢?所以經文中說谷物消化,水分排出,形體消亡,由此可知,糞便在大腸而不在胃中。

按:胃實並非真的有東西阻塞,而是通道阻塞不通暢。所以導致胃實,腹部就像翻扣的瓦片一樣。註釋說:胃的上口叫賁門,胃的下口叫幽門,幽門連接著小腸上口,小腸下口就是大腸上口,大小二腸交會處叫闌門。水分滲入膀胱,糟粕進入大腸,積聚在直腸。直腸是通道,通道不通暢,土氣壅塞,就會逆行向上到達胃部,這就是所謂的胃實。

所以說陽明病當瀉下,是指上焦下焦陽明經不通暢;說胃中有五到六枚乾燥的糞便,並非真的在胃中,是泛指陽明經。說胃,是包括了大腸,因為胃屬於足陽明經,所以從下焦來描述;從下焦來描述,指的就是在大腸。如果胃中真的有乾燥糞便,那麼小腸是傳導的器官,並不是受盛的器官。啟元子說:小腸承接著胃,負責受盛和消化糟粕,吸收後再變化,傳入大腸。

由此可知,乾燥的糞便是在小腸以下,並不是在胃中。

二陽合病,太陽病症減輕,早晨發熱潮紅,手足發熱多汗,大便秘結且胡言亂語,瀉下則可痊癒,宜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瀉下後,心中煩躁不安,胃中有乾燥糞便,可以攻下。腹部輕微脹滿,開始堅硬,後來變軟,則不可以攻下。如果有乾燥糞便,宜用大承氣湯。

患者煩熱,汗出則緩解,又像瘧疾一樣,日暮時分發熱,屬於陽明病。脈象實的,宜瀉下;脈象浮虛的,宜發汗。瀉下,用大承氣湯。大瀉之後,六七天不大便,煩躁不安不減輕,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原因是本來就有宿食,宜用大承氣湯。

患者小便不利,大便時而通暢時而困難,經常有輕微發熱,呼吸急促不能平臥,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宜用大承氣湯。

太陽病三天,發汗後症狀未解,蒸蒸發熱,屬於胃病,調胃承氣湯主治。

傷寒嘔吐後,腹部脹滿,用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無論嘔吐、瀉下還是發汗,稍微煩躁,小便頻數,大便秘結,用小承氣湯治療即可痊癒。

得病二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病和少陽病的症狀,煩躁不安,心下堅硬,到四五天,即使能進食,也用少量的小承氣湯緩和病情,使病情略微緩解;到第六天,用一升承氣湯。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小便量少,即使不能進食,但大便開始堅硬,後來變軟,還沒有完全變硬,攻下則會變軟,必須小便通暢,大便確實堅硬,才可以攻下,宜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