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9)

1. 太陽合陽明方

若病大而以小承氣攻之,則邪氣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氣攻之,則過傷正氣。且不及還可再攻過,則不能復救,可不謹哉!仲景曰:凡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一鍾,腹中轉失氣,乃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氣攻之。若不轉失氣,其不可攻,攻之則腹脹,不能食而難治。又曰,服承氣湯得利,慎勿再服,此諄諄告戒也。

凡用攻法,必先妙算,料量合宜,則應手而效。若不料量,孟浪攻之,必至殺人。

按陽明一症,分為太陽、正陽、少陽三等,而以大小調胃承氣下之者。按本草曰:大黃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浸久於洗,得酒氣為多,故能引之於至高之分。若物在山巔,人跡不及,必射以取之也,故仲景以調胃承氣收入太陽門。而大黃下注曰:酒浸。及詳其用本湯,一則曰少少溫服,二則曰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又詳本湯之症,則曰不吐、不下,心煩者;又發汗不解,蒸蒸發熱;又吐後腹脹滿,是太陽、陽明去表未遠,其病在上,不當攻之,故宜緩劑以調和之也。及至正陽、陽明則皆曰急下之,與大承氣湯。而大黃下注曰:酒洗,是洗輕於浸,微升其趨下之性,以治其中也。至於少陽、陽明,則去正陽而逼太陰,其分為下,故小承氣湯中大黃不用酒製,少陽不宜下,故又曰少與;曰微溏之,勿令大泄,此仲景之妙法也。

東垣不審胃之云者,乃仲景置調胃承氣於太陽篇,太陽不宜下,故又稱胃以別之,卻踵成氏之謬,以小承氣治太陽脾約之症,以調胃治正陽、陽明大承氣之症,余故不能無辨。

海云:大、小、調胃三承氣之湯,必須脈浮、頭痛、惡風、惡寒,表症盡罷,而反發熱、惡熱、譫語、不大便方可用之。若脈浮緊,下之必結胸;若脈浮緩,下之必痞氣。已上三法,不可差也,若有所差,則無形者有遺害。假令調胃承氣症用大承氣下之,則愈後元氣不復,以其氣藥犯之也。

大承氣症用調胃承氣下之,則愈後神癡不清,以其氣藥無力也;小承氣症,若用芒硝下之,則或下利不止,變而成瘧矣。三承氣豈可差乎!

陶云:大凡傷寒邪熱傳裡結實,須看熱氣淺深用藥。今之庸醫不分當急下與宜微和胃氣之論,一概用大黃、芒硝,亂投湯劑下之,因茲而斃者多矣。余謂傷寒之邪,傳害非一,治之則殊。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兼全,俱宜大承氣湯。蓋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咸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

若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症,故用調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樸,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調胃之名,自此始矣。若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而以枳實、厚朴除痞,大黃泄實去熱,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症尚未除,而里症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

白話文:

太陽合陽明方

治療疾病時,如果病情嚴重卻使用小承氣湯治療,邪氣無法清除;如果病情輕微卻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則會過度傷害正氣。況且,治療不及時還可以再次加重治療,如果錯過時機就無法挽回,不可不謹慎啊!張仲景說:凡是想使用大承氣湯,應該先服用一小劑量的小承氣湯,如果腹中感覺到氣機運行不暢,然後才有乾燥的糞便,才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沒有感覺到氣機運行不暢,就不能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勉強使用,就會導致腹部脹滿,無法進食,難以治療。他又說,服用承氣湯後瀉下通利,務必不要再次服用,這是反覆告誡的忠告。

凡是用攻邪的方法,一定要事先仔細推算,估量藥量是否合適,這樣才能藥到病除。如果不事先估量,盲目地使用攻邪的方法,必定會造成 fatal consequences。

陽明病症,可以分為太陽、正陽、少陽三種,都可用大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來瀉下治療。本草書中記載:大黃用酒浸泡後進入太陽經,用酒洗滌後進入陽明經,浸泡的時間比洗滌的時間長,因此酒氣更多,所以能將藥力引導到最高點。就像山巔上的東西,人難以到達,必須射箭才能取得一樣,所以張仲景將調胃承氣湯列入太陽經的治療範圍。而大黃的炮製方法記載:酒浸。仔細研讀調胃承氣湯的用法,一則說要少量溫服,二則說要調和胃氣,這與調胃承氣湯的功效是一致的。

再仔細分析本方所治的病症,就是不吐不瀉,心煩;或者發汗後症狀未解,身體蒸蒸發熱;或者吐後腹部脹滿,這些都是太陽、陽明經邪氣尚未完全清除,病邪在上焦,不適合攻下,所以應該使用緩和的藥物來調和。等到正陽、陽明經受邪時,都應當迅速攻下,使用大承氣湯。而大黃的炮製方法記載:酒洗,這是洗滌的時間比浸泡的時間短,稍微減弱其下降的特性,以治療中焦的病邪。至於少陽、陽明經受邪,則邪氣已從正陽經轉移,逼近太陰經,其病邪已趨向下降,所以小承氣湯中大黃不用酒製,少陽經不宜攻下,所以又說少用;說要略微通便,不要瀉下過多,這是張仲景高明的地方。

李東垣不了解胃的說法,是因為張仲景將調胃承氣湯列在太陽經篇,而太陽經不宜攻下,所以用「胃」字來區別,反而繼承了成無己的錯誤,用小承氣湯治療太陽經脾約的病症,用調胃承氣湯治療正陽、陽明經需要大承氣湯治療的病症,因此我不得不提出辨析。

海藏說:大、小、調胃三承氣湯,必須脈象浮、頭痛、惡風、惡寒,表症完全消失,而反有發熱、惡熱、神志不清、大便秘結的情況,才能使用。如果脈象浮緊,瀉下則會導致胸部結痛;如果脈象浮緩,瀉下則會導致痞氣。以上三種方法,不能有所差錯,如有差錯,即使沒有明顯的症狀,也會留下隱患。比如調胃承氣湯的病症卻用大承氣湯瀉下,則痊癒後元氣不能恢復,因為藥物過於猛烈;大承氣湯的病症卻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則痊癒後神志不清,因為藥力不足;小承氣湯的病症卻用芒硝瀉下,則可能瀉下不止,轉變成瘧疾。三種承氣湯的應用,怎麼可以混淆呢!

陶弘景說:凡是傷寒邪熱傳入內臟,導致腹部堅硬,必須根據熱邪的淺深來用藥。現在的庸醫不分應該急劇瀉下還是應該溫和調和胃氣的道理,一概使用大黃、芒硝,亂投藥劑瀉下,因此導致死亡的人很多。我認為傷寒的邪氣,傳播危害的方式不止一種,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如果三焦都受損,則會有痞滿、燥熱、便秘等症狀,都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因為厚朴辛溫可以去痞,枳實苦寒可以瀉滿,芒硝鹹寒可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可以瀉實去熱,病就會痊癒。

如果邪氣在中焦,則有燥熱、便秘、堅硬等三種症狀,所以使用調胃承氣湯,用甘草調和脾胃,芒硝潤燥,大黃瀉實,不用枳實、厚朴,以免傷害上焦虛弱的元氣,調胃之名,由此而來。如果上焦受損,則有痞滿、便秘的症狀,使用小承氣湯,用枳實、厚朴去除痞滿,大黃瀉實去熱,不用芒硝,以免傷害下焦血分的真陰,就是說不傷及根本。至於大柴胡湯,則是表症尚未清除,而裡證又急需治療,不得不瀉下時,只能用這個湯劑來通達表裡,緩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