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二 (19)
卷二 (19)
1. 答杭州程云來傷寒十六問
三問,:陽病從寅而解於戌,陰病從亥而解於寅,是陽得陽解,陰得陰解。而有曰:陽病解於夜半,陰病解於日中,何也?
答,:陽得陽解,陰得陰解者,此從其經氣之王也。如少陽王於寅、卯、辰,太陽王於巳、午、未,陽明王於申、酉、戌、太陰王於亥、子、醜,少陰王於子、醜、寅,厥陰王於醜、寅、卯是也,各經皆從其王。少陰獨從其生者,少陰腎中,內藏真陽,子時一陽生,葭管灰飛,蚤已春回暘谷。丑時二陽,寅時三陽,陽進陰必退,陽長陰必消也。且天一生水,子水生地,即是王地,故少陰欲解,獨從之也。然三陽之解,從寅卯而始。三陰之解,從寅卯而終。寅為生人之首,卯為天地之門戶,亦陰陽如環之理也。但三陽之王時九,各不相襲;三陰之王時五,逐位相連。可見陽行健,其道長,故不相及;陰行鈍,其道促,故皆相躡也。於此見仲景析義之精,以述為作矣。至陽病解於夜半,陰病解於日中者,《內經》之旨,取陽見陰,陰見陽,兩相和協之義也。然而陰陽之和協與否,惡從知之?故陽病必於陽王之時先現欲解之機,然後夜半而輕安也;陰病必於陰王之時先現欲解之機,然後日中而輕安也。先聖後聖寧非一揆也哉?
四問,:汗多則熱愈,凡桂枝、麻黃二湯,俱取微似有汗,不令汗多,汗少則便難,少則津液未竭,何為便難也?
答,:太陽病非汗不解,然汗法中每伏亡陽、漏風種種危候,所以服桂枝、麻黃湯,但取微似汗,慮夫陽氣素薄之人,得藥而汗出不止也。至於陽明胃經,為津液之府,邪熱內入,津液隨即外越者最多,不但陽氣虛不可過汗,即陽氣素實,亦不可過汗。所以陽明致戒云:陽明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從前不解陽絕為何事,不知正指律液內竭而言,即無陽之互文也。所云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乃脈法後段推原所以當下之故。謂服藥得汗,腠理既開,兩三日內仍覺漐漐微汗,則邪服而熱除。不傳裡矣。若汗才得,而腠理隨閉,則熱邪不服而傳裡,熱既傳裡,津液內耗而便難,故宜攻下,以存津液。觀下文復云:脈遲尚未可攻,又戒其勿誤攻,以重傷津液也。要知此三語,總頂屬府者,不令溲數,而為陽明病下注腳耳。
五問,: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節內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既曰無陽不可發汗,方中桂枝、麻黃、石膏、生薑能不發汗耶?
答,:太陽病,風傷衛,則用桂枝湯解肌;寒傷營,則用麻黃湯發汗;風寒兩傷營衛,而加煩躁,則用大青龍湯峻發其汗,此定法也。於中復有最難用法一症,如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謂風多寒少也。風多則麻黃湯為不可用,寒少則桂枝湯必不能去寒,加以脈見微弱,其人胃中復無津液,是汗之固,萬萬不可,欲不汗,其微寒終不外散,雖有桂枝二麻黃一之法施於此症,尚不中竅,何者?桂枝二麻黃一,但可治熱多寒少,而不可治脈微弱故耳。於是更改麻黃一為越婢一,示微發於不發之中。越婢者,不過麻黃、石膏二物,形容其發散之柔緩,較女婢尤為過之,正可勝微寒之任耳。所以然者,以石膏能解陽明之熱,熱解則津液復生,而不名無陽,適得天然妙合之法也,此仲景之精義乎!
白話文:
答杭州程云來傷寒十六問(節選)
三問:陽證從寅時(凌晨3-5點)開始好轉,到戌時(晚上7-9點)痊癒;陰證從亥時(晚上9-11點)開始好轉,到寅時痊癒。這是陽證靠陽氣治愈,陰證靠陰氣治愈。但有人說陽證在夜半好轉,陰證在中午好轉,這是為什麼?
答:陽證靠陽氣治愈,陰證靠陰氣治愈,這是因為遵循了經氣的旺盛時辰。例如,少陽經氣在寅、卯、辰時(凌晨3-7點)最旺盛,太陽經氣在巳、午、未時(上午7-11點)最旺盛,陽明經氣在申、酉、戌時(下午3-9點)最旺盛,太陰經氣在亥、子、醜時(晚上9點-凌晨1點)最旺盛,少陰經氣在子、醜、寅時(晚上11點-凌晨5點)最旺盛,厥陰經氣在醜、寅、卯時(凌晨1-7點)最旺盛。各經都遵循其最旺盛的時辰。少陰經獨從其生發的時辰開始好轉,因為少陰經屬腎,腎藏真陽,子時(晚上11點-凌晨1點)一陽初生,就像葭管的灰燼飛散,春天已經來到暘谷(太陽升起的地方)。醜時(凌晨1-3點)二陽,寅時(凌晨3-5點)三陽,陽氣增長,陰氣必然消退。而且,天一生水,子時(晚上11點-凌晨1點)水生於地,正是水氣旺盛的時候,所以少陰經好轉,獨從子時開始。但是,三陽經好轉從寅卯時開始,三陰經好轉則在寅卯時結束。寅時是萬物生長的開始,卯時是天地交接的門戶,這也符合陰陽循環的道理。三陽經的旺盛時辰各有九個時辰,互不重疊;三陰經的旺盛時辰各有五個時辰,前後相連。由此可見,陽氣運行迅速,其運行軌道長,所以不重疊;陰氣運行緩慢,其運行軌道短,所以前後相連。由此可以看出仲景辨析病情精確,敘述精妙。至於陽證在夜半好轉,陰證在中午好轉,這是《內經》的觀點,取的是陰陽相互協調的意義。但是陰陽協調與否,怎麼知道呢?所以陽證必須在陽氣旺盛的時辰先出現好轉的徵兆,然後在夜半症狀減輕;陰證必須在陰氣旺盛的時辰先出現好轉的徵兆,然後在中午症狀減輕。古今聖賢的見解都是一致的。
四問:汗出過多則熱退,桂枝湯、麻黃湯都只取微汗,汗出不多則病情加重。汗出少則津液未竭,為什麼病情會加重?
答:太陽病如果不發汗則不能痊癒,但是發汗的方法中,往往會出現亡陽、漏風等危險情況。所以服用桂枝湯、麻黃湯,只取微汗,是擔心陽氣不足的人,服用藥物後汗出不止。至於陽明胃經,是津液的府庫,邪熱內侵,津液隨之大量外泄的情況很多,不僅陽氣虛弱的人不能大量出汗,即使陽氣充足的人,也不能大量出汗。所以陽明病的禁忌說:陽明實證,如果大量出汗,也是過度了。過度出汗會導致陽氣耗竭於內,津液耗損,大便秘結。以前不明白陽氣耗竭是什麼意思,不知道是指津液內耗,這是互文的說法。「汗出過多則熱退,汗出不多則病情加重」,這是脈法後段推演當下病情的緣故。意思是服用藥物後出汗,毛孔舒張,兩三天內仍然感覺微微出汗,則邪氣被驅除,熱退。邪氣不會傳到內臟。如果剛出汗,毛孔就閉合,則邪熱不能被驅除而傳到內臟,熱邪傳到內臟,津液內耗而大便秘結,所以應該攻下,以保存津液。下文又說:「脈遲緩尚不可攻下」,又告誡不要誤用攻下之法,以免加重津液的損耗。要知道這三句話,都是針對腑臟而言,不讓小便過多,這是陽明病下法的註腳。
五問: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文中說脈象微弱者,這是無陽,不可發汗,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既然說無陽不可發汗,方中桂枝、麻黃、石膏、生薑豈不是會發汗?
答:太陽病,風邪侵犯衛氣,則用桂枝湯解表;寒邪侵犯營氣,則用麻黃湯發汗;風寒兩邪侵犯營衛,並且煩躁,則用大青龍湯峻發汗,這是固定的方法。其中還有一種最難處方的病證,比如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說明風邪多寒邪少。風邪多則麻黃湯不可用,寒邪少則桂枝湯不能祛寒,加上脈象微弱,患者胃中又沒有津液,這是絕對不能發汗的。如果不發汗,微寒的邪氣終究不能外散。雖然有桂枝二麻黃一湯的療法用於此病證,但也不合適,為什麼呢?因為桂枝二麻黃一湯只能治療熱多寒少,而不能治療脈象微弱。於是將麻黃一劑改為越婢湯一劑,表示微微發汗。越婢湯,只是麻黃、石膏兩種藥物,形容其發散作用溫和緩慢,比婢女還要溫柔,正好可以勝任驅除微寒的作用。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石膏可以解陽明之熱,熱解則津液再生,就不再是無陽了,恰好得到了自然巧妙的合宜之法,這就是仲景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