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答問篇

2. 答杭州程云來傷寒十六問

一問,: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而有曰: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曰沉曰遲非陰脈乎,豈亦有陽病見陰脈而愈耶?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此二語乃傷寒脈法,吃緊大綱,至其比例詳情,自非一端可盡。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是陰病貴得陽脈也。如譫言妄語,脈沉細者死,脈短者死,脈澀者死,是陽病惡見陰脈也。又如太陽蓄血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下血乃愈,此亦陽病見陰脈。仲景復推出可生之路,見六七日太陽之表症仍在,自當現大、浮、數、動、滑之脈,設其人脈微而沉,自當比動數變遲之條,而證成結胸。今乃反不結胸者,明是陽邪不結於太陽之經,而結於太陽之府也。膀胱之府,果真蓄血,勢必發狂而成死症,計惟急下其血,庶結邪解而乃可愈耳。今人但疑抵當湯為殺人之藥,而孰知亟奪其血正所以再生其人乎?又如厥陰下利,寸脈反浮數,此陰病得陽脈,本當愈者,設其人尺中自澀,則是陽邪陷入陰中,其浮數之脈為血所持,而不露也。然陽邪即陷入陰,寸脈不加浮數,則陽邪亦屬有限。今寸脈反浮數,其在裡之熱,熾盛難除,更可類推。故知其必圊膿血,而成半死半生之症也。合兩條論之,上條可愈之故,全在陰脈見,脈既轉陰,陽邪原有限也。下條難愈之故,全在陽脈見,陽邪既從血下出,陽邪不盡,血必不止,萬一血盡,而陽邪未盡,能免脫陰而死乎!可見陰病、陽病二語,特舉其大綱,至微細聽人自會耳。大綱云者,謂症屬於陰,其脈反陽,必能鼓勇以卻敵。症屬於陽,其脈反陰,必難嬰城以固守。故得澀、弱、弦、微之脈者,其人氣血精津未病先虧,小病且難勝,況能勝傳經之熱病哉!尊問疑陽病見陰脈亦有愈者,茲正大徹之關,但所引病人苦發熱一段,此不過驗病之法耳。謂病人苦發熱、身體疼,到診脈時,其人安臥,則不見有發熱身疼之苦矣,加以脈沉而遲,表邪又未入里,其從外解無疑,所以知其差耳。

二問,: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者,名曰傷寒,余時則非傷寒也。其有曰: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非傷寒如何?

,:冬月傷時令之寒,春月傷時令之溫,夏秋傷時令之暑濕熱,此四時之正病也。然夏秋亦有傷寒,冬春亦有傷暑傷濕,乃四時之客病,所謂異氣也。此段叮嚀,仲景特於濕家不可發汗之外,另豎一義,蓋以夏月得洪大脈,是心火之本脈,其人身體苦疼重,又似濕土之本病,恐後學誤遵濕家不可發汗之條,故以此辨析之耳。見濕病,雖夏月脈必濡弱,不能洪大,且額上有汗,非如傷寒病。腠理閉密,即在夏月亦必無汗之比也。又見洪大,既為夏月本脈,斷無當暑汗不出,而身體疼重之理也。兩相比炤,則其疼重仍系太陽經傷寒無疑。但在夏月受邪原微,見證亦稍輕,令人難辨,故於脈法中析此大疑,以昭成法。可見不但冬春正病,有汗為傷風,無汗為傷寒,即夏秋正病,有汗為傷暑、傷濕,無汗仍為傷寒。參脈辨證,瞭然明矣!

白話文:

第一問:

您問:「陰性疾病出現陽性脈象是好轉的徵兆,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是死亡的徵兆。但是,有說病人發燒、全身疼痛,卻自己躺著休息,把脈時發現脈象沉而遲緩,這不是好轉的現象嗎?說沉說遲,難道不是陰性脈象嗎?難道也有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反而好轉的情況嗎?」

回答:

「陰性疾病出現陽性脈象是好轉的徵兆,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是死亡的徵兆」這兩句話是傷寒脈法的基本原則,是綱領性的說法。至於詳細的情況,並非一言可盡。例如厥陰中風,脈象微弱而帶點浮,是快要痊癒的跡象,如果脈象不浮,就表示還沒好。這是陰性疾病得到陽性脈象就會好轉的情況。又如出現胡言亂語,把脈發現脈象沉細表示病情嚴重,脈短、脈澀也表示病情危險。這是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會不好的情況。再如太陽蓄血病,病了六七天,表證還在,脈象卻變得微弱而沉,反而沒有出現結胸,病人卻發狂,這種情況下,排出瘀血反而會痊癒,這也是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卻反而好轉的例子。張仲景進一步指出,如果病了六七天太陽表證還在,正常的脈象應該是洪大、浮、數、動、滑等,如果脈象變為微弱而沉,就應該考慮到脈象從動數轉變為遲緩的可能,這樣病情就會變成結胸。現在沒有出現結胸,就說明陽邪不是結在太陽經,而是結在太陽府。膀胱如果真的有瘀血,必然會發狂,病情也會變成死症。唯一的方法就是趕緊排出瘀血,讓瘀結的邪氣散開,病才能好轉。現在的人只認為抵當湯是會害死人的藥,卻不知道迅速排出瘀血正是能讓病人活命的關鍵。再如厥陰下利,寸脈反而浮數,這是陰性疾病得到陽性脈象,本來應該是好轉的,如果尺脈又變得澀滯,就表示陽邪陷入陰中,浮數的脈象是被血所牽制,而沒有真正顯現出來。然而,陽邪就算陷入陰中,如果寸脈沒有變得浮數,就說明陽邪力量有限。現在寸脈反而浮數,說明體內的熱邪很旺盛,很難清除,可以由此推斷,病人必定會排出膿血,病情也會變得半死不活。綜合以上兩條來看,前一個例子之所以能好轉,完全是因為脈象從陰轉為陽,脈象既然轉為陰,說明陽邪力量有限。後一個例子之所以難以好轉,完全是因為脈象變成陽象,陽邪從血中排出,陽邪如果沒有完全清除,血就一定不會止住。萬一血排完了,陽邪還沒清除,能夠避免陰氣脫失而死嗎?可見陰病、陽病這兩種說法,只是指明大原則,至於細微的變化要靠自己領悟。所謂大原則,是指如果病屬於陰,脈象反而顯現為陽,這表示身體還有力量可以抵抗病邪。如果病屬於陽,脈象反而顯現為陰,這表示身體難以防守。所以如果脈象呈現澀、弱、弦、微,表示這個人氣血精津在生病之前就已經虧虛了,小病都難以承受,更何況是這種傳經的熱病呢?您問是否也有陽病出現陰脈卻好轉的情況,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您所說的病人發燒、全身疼痛,這只是診斷疾病的方法。所謂病人發燒、全身疼痛,到診脈時,病人已經安靜躺著休息,說明沒有發燒和疼痛的痛苦了,再加上脈象沉而遲緩,說明表邪還沒有深入到體內,從體表散去是必然的,所以知道這是好轉的跡象。

第二問:

您問:「從霜降以後到春分之前,凡是感冒受寒的都叫做傷寒,其他時間就不是傷寒了嗎?但有人說立夏時出現洪大脈象,這是身體本來的脈象,如果身體又出現疼痛沉重,應該發汗,這怎麼能說不是傷寒呢?」

回答:

冬天感受時令的寒冷,春天感受時令的溫熱,夏天秋天感受時令的暑濕,這是四個季節正常的疾病。然而,夏天秋天也有可能感受寒邪,冬天春天也有可能感受暑濕,這屬於四個季節的異常疾病,也就是所謂的「異氣」。這段話是張仲景特別強調的,除了濕證不能發汗以外,又立了一個新的論點。因為夏天出現洪大的脈象,是心火的本脈,如果又出現身體疼痛沉重,又類似於濕土的本病,恐怕後學者會誤以為應該遵循濕證不可發汗的原則,所以才用這個來加以辨別。如果屬於濕病,即使在夏天脈象也必定濡弱,不可能洪大,而且額頭會有汗,不像傷寒病。傷寒病的腠理閉塞,即使在夏天也不會有汗。如果脈象洪大,既然是夏天的本脈,就沒有因為暑熱不出汗,又身體疼痛沉重的道理。兩相比較,那麼疼痛沉重仍然是太陽經的傷寒無疑。只是在夏天感受的邪氣比較輕微,症狀也比較輕,讓人難以辨別,所以才在脈法中分析這個疑點,讓大家遵循正確的方法。可見不僅僅冬春的正常疾病,有汗是傷風,無汗是傷寒,即使是夏秋的正常疾病,有汗是傷暑濕,無汗仍然是傷寒。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就非常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