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尚論張仲景《傷寒論》合論四時並各症小兒

白話文:

在這一章節中,主要討論的是對張仲景所著《傷寒論》的理解與解析,該書涵蓋了四季的疾病以及兒童各種症狀的綜合論述。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和理解這部古籍中對於不同季節下可能出現的疾病,以及兒童可能遭遇的各種健康問題的描述和治療方法。

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中醫學的重要典籍,它詳細闡述瞭如何根據四季的變化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同時也專門提到了兒童疾病的特點和處理方式。本章旨在深入研究這些理論,以便更好地應用於實際的醫療實踐中,尤其是針對兒童的疾病治療和預防。

2. 尚論四時

3.

天干始於甲,地支始於子,故《尚論》四時,以冬為首。凡春夏秋三時之病,皆始於冬故也。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者,法天之閉藏,與民休息,俾無夭札也。然而高人蹚雪空山,而內藏愈固,漁父垂釣寒江,而外邪不侵,以藏精為禦寒,乃稱真禦寒矣。《內經》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諄諄垂誡。

後世紅爐暖閣,醉而入房,反使孔竅盡開,內藏發露,以致外寒乘間竊入,所以傷寒一症最凶、最多。仲景於春夏秋三時之溫熱病,悉以傷寒統之者,蓋以此也。吾人一日之勞,設不得夜寢,則來日必加困頓。農夫一歲之勞,設不為冬藏,則來年必至缺乏。況乎萬物以春夏秋為晝,以冬為夜,至冬而歸根伏氣,莫不皆然,豈以人為萬物之靈,顧可貿貿耶!特首揭之,且以動良士之瞿瞿也。蹚音廠

白話文:

[冬天]

天干的起點是「甲」,地支的開始是「子」,因此在《尚論》中對於四季的探討,是以冬季作為開端。所有的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疾病,都可以追溯到冬天是其起源。古代的君主在冬至這一天會關閉城門,商旅停止活動,後宮也不巡視各地,這是仿效自然界的封閉和收藏,讓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避免疾病和災害。

然而,高人踏著雪地在空曠的山中行走,他的內在能量卻更為凝聚;漁夫在寒冷的江邊垂釣,外在的惡劣環境並不能侵擾他,因為他們懂得將精神能量作為抵抗寒冷的方式,這纔算是真正的抵禦寒冷。《內經》提到,如果冬天不能妥善保存精神能量,到了春天必定會受到溫病的困擾,這裡反覆的教誨就是這個道理。

後世的人們在暖意融融的火爐旁,酒醉後就進入房間,反而讓身體的孔隙完全打開,內在的能量被暴露在外,導致外在的寒冷趁虛而入,因此傷寒這種疾病是最為兇猛,也是最多的。張仲景對於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溫熱病,都以傷寒一詞概括,原因就在這裡。我們如果一天的勞累之後,晚上無法得到充足的休息,那麼第二天必然會更加疲憊。農夫一年的辛勞,如果不利用冬天進行收藏,那麼來年一定會面臨匱乏。何況萬物把春季、夏季和秋季視為白晝,冬天則是夜晚,到了冬天都要回到根本,沉寂氣息,這是一樣的道理,難道人作為萬物之靈,可以例外嗎?特別將此點提出,並且以此激勵有德行的人士保持警醒。"蹚"的發音同"廠"。

4.

天地之大德曰生,德流化博而人物生焉者也。春秋首揭,春王正月,雖重王道,而天德人理統括無餘。春於時為仁,仁者人之心也。故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心上先有一段太和之意。然後與和風甘雨,麗日芳時,百昌庶類,同其欣賞。一切乖戾之氣。不驅自遠,更何病之有哉?乃縱肆輩日飲食於天地之陽和,而不禁其暴戾恣睢之習,此其心先與凶惡為伍,凡八風之邪,四時之毒,鹹得中之。及至病極無奈,乃始忍性,以冀全生,終屬勉強,而非自然。

如石壓草,逢春即芽;如木藏火,逢鑽即出。惟廓然委順,嗒然喪我者,病魔潛消,而精氣漸長,猶為近之,故法天地之生以養生者,為知道也。風者,善行易入之物,為百病之長。大率風之傷人,先從皮毛而入,以次傳入筋骨、藏府。內虛之人與外風相召,如空谷之應響,大塊之噫氣,未動而已先覺,若星搖燈閃可預徵者。

故體虛之人,避風如避箭石,偶不及避,當睜弩以捍其外,熱湯以溉其內,使皮毛間津津潤透,則風邪隨感即出,不為害矣。然外雖避風,而內食引風之物而招致,尤為不淺。善治風者,必權衡於風入之淺深,逐節推引而出。然亦須兼治痰,痰不堵塞竅隧,則風易出也。至於痰熱積盛,有自內生風之候,則與外感之風迥隔天淵。

若以外感法治之,如羌防之屬,則內愈虛,風愈熾,每至不起,與內傷病以外感藥治,其誤同也。

白話文:

[春季]

天地的最大恩德就是孕育生命,這種德行流傳廣泛,使得萬物得以生存。《春秋》開頭就談到,春季是王者正月的開始,雖然強調王道,但天賦的德行和人性的原則在其中無所不在。春季在時序上象徵著仁愛,仁愛是人類的本心。因此,春季應該是生機勃發而不是殺戮,是給予而不是掠奪,是獎賞而不是懲罰,心中首先應該有一份和平的意念。然後與和煦的春風、甘甜的雨水、明媚的陽光、芳香的季節一起,欣賞萬物的繁茂。這樣一來,所有違背自然的戾氣就會自行遠離,還會有什麼疾病呢?

然而,有些人每天沉溺於飲食的享受,卻不禁制自己殘暴的習慣,他們的心靈早就與兇殘為伍,無論是四季的邪風還是時節的毒素,都可能侵襲他們。等到病情嚴重無法挽回,才開始剋制自己的性情,希望保全生命,但這終究是勉強的,並非自然的狀態。

就像石頭下的草,遇到春天就會生長;像藏在木頭裡的火,遇鑽磨就會燃起。只有完全順應自然,忘卻自我,疾病才能悄然消失,精神氣質也會逐漸增長,這纔是接近自然的方式。因此,遵循天地的生機來養生,纔是懂得自然之道。

風,是一種容易進入身體的物質,是許多疾病的源頭。一般來說,風傷害人體,首先會從皮膚毛髮進入,然後依次傳入筋骨、臟腑。體虛的人更容易被外風侵擾,就像空谷迴音,大地的呼吸,尚未行動就能感知,就像星光閃爍,可以預見。

所以,體虛的人應該像躲避箭矢一樣躲避風。偶爾未能避免,應當用強烈的眼神來抵擋外部的風,用熱湯來滋潤內部,讓皮膚保持濕潤,那麼風邪就會隨著感覺立刻排出,不會造成危害。然而,即使外部避風,如果內部攝入引風的食物,那樣的影響更加嚴重。擅長治療風病的人,一定會判斷風進入身體的深淺程度,逐步引導其排出。同時,也需要治療痰,痰不堵塞通道,風就容易排出。對於痰熱過多,有自內而生風的症狀,與外感風邪完全不同。

如果用外感風邪的方法來治療,例如羌活防風等,反而會讓體內更虛弱,風邪更猖獗,常常導致無法挽回的情況,這和用外感藥物治療內傷病是一樣的錯誤。

5.

熱者,天時之氣也;暑者,日之毒也;濕者,地之氣也。夏月天時本熱,加以地濕上騰,是以庶類莫不繁茂。然而三氣相合,感病之人為獨多,百計避之不免,亦惟有藏精一法可恃耳。昌謂夏月藏精,則熱邪不能侵,與冬月之藏精,而寒邪不能入者,無異也。故春夏秋三時之病,皆起於冬,而秋冬二時之病,皆起於夏,夏月獨宿,兢兢堤防金水二臟,允為攝身儀式矣。

每見貴介髫齡之子,夏月出帷納涼,暗中多開欲竇,以致熱邪乘之,傷風咳嗽,漸成虛祛、尪瘦等病者甚多。有賢父兄者,自宜防之於早矣。

人之居卑隩,觸山嵐,冒雨暘,著汗衣,臥冰簟,飲涼水,食瓜果,受內郁,皆能使濕土受傷。若以秋瘧,但為受暑,遺卻太陰,濕土受傷一半,至冬月咳嗽,反以為受於濕,而以燥治之,不為千古一大誤耶!夏月汗多,真陽易散;津少,真陰易消,為內傷諸病之始。

白話文:

[夏天],炎熱是天時的特性;酷暑,是日光的強烈影響;濕氣,是大地的自然氛圍。在夏日,天氣本來就熱,再加上地面濕氣上升,所以萬物都顯得特別繁盛。然而,當這三種氣候因素結合在一起,生病的人數便會增多,無論人們如何想盡辦法去避免,最終發現只有養精蓄銳這一方法最為可靠。我認為,在夏季養精蓄銳,就能抵抗熱邪的侵擾,這和冬天養精蓄銳,能抵禦寒邪的侵襲是一樣的道理。因此,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疾病,大多源於冬季;而秋季和冬季的疾病,則大多源於夏季。在夏季保持單獨睡眠,謹慎防範對腎臟和肺部的傷害,確實是保護身體的好方式。

常見到一些富貴人家的小孩,在夏天離開帳篷乘涼,常常在暗處進行一些刺激的活動,導致熱邪趁虛而入,引發感冒咳嗽,逐漸形成虛弱、瘦弱等病症的案例很多。有智慧的父親和兄長,應該早早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人如果住在低窪潮濕的地方,接觸到山間的霧氣,冒著雨和熱日,穿著汗水浸透的衣服,睡在冰冷的蓆子上,喝冷飲,吃瓜果,都會讓脾胃受損。如果把秋天的瘧疾只歸咎於暑熱,而忽略了太陰,脾胃受損一半,到了冬天咳嗽,反而認為是因為濕氣過重,用燥熱的方法來治療,這不是一個歷史上的一大誤解嗎?夏天出汗多,真正的陽氣容易散失;津液少,真正的陰氣容易消失,這是造成內傷各種疾病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