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5)

1. 春溫下篇諸方

茲篇得十五法,連前共三十法,合前四卷,共足三百九十七法。

桂枝領邪一法

桂枝加生地湯

清表溫中一法

桂枝加人參湯

清陽瀉火一法

桂枝加大黃湯

脈浮先表一法

桂枝湯

先溫後表一法

治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

先用四逆湯,急救其里。救後,清便自調,但身痛者,隨用桂枝湯,急救其表。此見下多,則陰邪亦從陰解,故溫後但解其陽邪,不必兼陰為治。

溫經止汗一法

桂枝加附子湯

汗後惡寒一法

芍藥甘草附子湯收陰固陽表虛。

下後惡寒一法

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陽虛。

汗後惡熱一法

調胃承氣湯胃中干實。

汗后里虛一法

桂枝新加湯汗後身疼痛,脈沉遲。

汗後發悸二法

桂枝甘草湯治心下悸,欲得人按。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臍下悸。

汗後腹脹一法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晝夜靜躁一法

汗下後,表虛惡寒,裡虛脈微細,日輕夜重者,以救陰為主,宜桂枝加紅花湯。

日重夜輕,身無大熱者,以救陽為主,宜乾薑附子湯。

誤汗變逆一法

本脈浮而症見汗出、心煩、微寒、腳攣之候,才服桂枝湯,即便厥冷、咽乾、煩躁、吐逆者,乃陽虛而陰獨盛也。先與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俟厥愈足溫,更與芍藥甘草湯,行陰寒凝滯之血,以伸其腳。若陽虛陰盛,其變愈大者,但用四逆湯,以溫經回陽,而不兼陰為治也。

白話文:

在這篇章中,總結了15種治療方式,加上前面的共有30種治療方式,配合前四卷書中的內容,一共整理出了397種治療方式。

桂枝引導病邪的一種療法

使用桂枝加生地湯。

清理表面溫暖中間的一種療法

使用桂枝加人參湯。

清理陽氣排出火氣的一種療法

使用桂枝加大黃湯。

脈搏浮動先治表的一種療法

使用桂枝湯。

先溫暖後再治表的一種療法

對於下痢清穀不停,且身體疼痛的情況。

首先使用四逆湯,來緊急治療內部。治療後,排泄自然會調節,但是身體還在疼痛,隨即使用桂枝湯,來緊急治療表面。這顯示出,如果下痢過多,那麼陰邪也會跟著陰性的方式得到解決,因此溫暖後只需要處理陽邪,不需要同時處理陰邪。

溫暖經絡停止出汗的一種療法

使用桂枝加附子湯。

出汗後怕冷的一種療法

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收斂陰氣固守陽氣,對表虛。

服用下劑後怕冷的一種療法

使用去掉芍藥加附子的桂枝湯,對陽虛。

出汗後怕熱的一種療法

使用調胃承氣湯,對胃中乾燥堅實。

出汗後裡虛的一種療法

使用桂枝新加湯,出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遲。

出汗後心跳加速的兩種療法

使用桂枝甘草湯,治療心下跳動,想要有人按壓。

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肚臍下方跳動。

出汗後腹部脹大的一種療法

使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日夜安靜和躁動的一種療法

出汗或服用下劑後,表面虛弱怕冷,裡部虛弱脈搏細小,白天輕晚上重的,以救護陰氣為主,應該使用桂枝加紅花湯。

白天重晚上輕,身體沒有大熱的,以救護陽氣為主,應該使用乾薑附子湯。

誤診出汗導致病情反轉的一種療法

原本脈搏浮動,出現出汗、心煩、微寒、腳抽筋的症狀,剛服用了桂枝湯,就立即出現手腳冰冷、喉嚨乾燥、煩躁、嘔吐的現象,這是陽虛而陰氣過剩的表現。首先給予甘草乾薑湯,以恢復陽氣,等到四肢回暖,再給予芍藥甘草湯,以疏通被陰寒凝滯的血液,以舒緩腳部。如果陽虛陰盛,病情變化的更大,僅需使用四逆湯,以溫暖經絡恢復陽氣,不需要同時處理陰邪。

2. 附辨溫症合偶感之客邪,以明理而闢謬

諸家方書,謂溫症之外,復有四症:一曰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一曰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一曰陽脈濡弱,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一曰陽脈濡弱,陰脈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據其援脈以辨症而為治溫者,推廣其端,似乎新奇可喜,詎知辭不達意,徒足炫人。

所以後人一得之長,迥不及於古人,此等處關係病機最鉅,昌不得不並明其理焉。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各主一氣者,其常也。然天氣不可以長拘,所以夏氣亦有清涼之時,冬氣亦有燠熱之時,凡此皆謂之客氣也。本溫症而重感於寒,其病即兼冬氣而為溫瘧;本溫瘧而重感於熱,其病即兼夏氣而為溫毒;本溫症而重感於時行不正之氣,其病即兼不正之氣而為溫疫。

原無所變也,乃謂某病忽變某病,不令人炫,而且駭乎!又且長夏之濕氣,春分後早已先動,最能與溫氣相合,而為濕溫之症,何以四症內反不並舉?又且溫瘧一症,《內經》明說是冬月邪入骨髓,至春夏始發,何得妄說春月重感於寒?又且更遇於風,變為風溫一症,頭上安頭,夢中說夢,尤為無識。蓋春月厥陰風木主事,與時令之溫不得分之為兩,凡感而病者,皆為風溫之病也。

即如初春之時,地氣未上升,無濕之可言也;天氣尚微寒,無毒之可言也;時令正清和,無疫之可言也。而所以主病者,全繫於風。倘除風溫另為一症,則所以病溫之故為何故耶?試觀仲景於冬月之病,悉以為寒之名統之,其觱發之風寒,栗烈之寒氣,總為一寒。則春月之風寒、風熱、風濕總為一風,並可知也。

夫風無定體者也,在八方則從八方,在四時則從四時。春之風溫,夏之風熱,秋之風涼,冬之風寒,此自然之事也。仲景於溫症,篇首即特揭風溫之名,以綱眾目,其晰義之精,為何如耶!顯明道理,一經後人之手,便將風與溫分之為二,況於精微之奧乎!茲特辨之,以見治溫之法,原為切近平易,而非有奇特也。

溫瘧主治

溫瘧病,脈尺寸俱盛,先熱後寒者,宜小柴胡湯。

先寒後熱者,宜小柴胡加桂湯。

但寒不熱者,宜柴胡加桂薑湯。

但熱不寒者,宜白虎加桂湯。

有汗,多煩渴,小便赤澀,素有瘴氣及不服水土,嘔吐甚者,宜五苓散。

溫毒主治

溫毒為病最重,溫毒必發班,宜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玄參升麻湯、黑膏。清氣涼血。

溫疫主治,人參敗毒散

溫疫病,陽脈濡弱,正虛也;陰脈弦緊,邪實也。正虛邪實,則一團外邪內熾,莫能解散,病固纏身為累,而目前不藏精之人,觸其氣者,染之尤易。所以表藥中宜用人參,以領出其邪,《寓意草》中論之已悉,茲不復贅。

白話文:

各家醫學著作中,認為除了溫病之外,還有四種病症:一種是脈象陰陽兩盛,再受到寒氣影響,會轉變為溫瘧;一種是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再遇到風邪,會轉變為風溫;一種是陽脈濡弱,陰脈實大,再遇到熱邪,會轉變為溫毒;一種是陽脈濡弱,陰脈不顯,再遇到溫氣,會轉變為溫疫。根據脈象來辨別病症,然後治療溫病,這種理論看起來新穎,但實際上用詞無法完整表達意思,只會使人感到困惑。

因此,後人的醫學知識遠不如古人,這些地方與疾病的機制關聯極大,我不得不解釋其中的道理。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正常的季節氣候。然而天氣變化莫測,夏天也會有涼爽的時候,冬天也可能炎熱,這就是所謂的異常氣候。原本是溫病,再受到寒氣影響,病情就會融合冬季的氣候,轉變為溫瘧;原本是溫病,再受到熱邪影響,病情就會融合夏季的氣候,轉變為溫毒;原本是溫病,再受到不正之氣的影響,病情就會融合異常氣候,轉變為溫疫。

事實上並沒有產生變化,卻說某種病忽然轉變成另一種病,不僅令人迷惑,甚至讓人害怕!此外,濕氣在夏季是最容易出現的,自春分後就已開始活動,最可能與溫氣結合,形成濕溫病,為什麼在這四種病症裡卻沒有提及?再者,溫瘧病,《黃帝內經》明確指出是在冬季,邪氣進入骨髓,到了春夏季才發作,怎麼能隨便說在春季再受到寒氣影響?

再說,再遇到風邪,轉變為風溫病,這等於是在頭上再放一個頭,夢裡講夢,毫無意義。因為春季由厥陰風木主宰,與季節溫暖不可分割,所有因感受而生病的,都屬於風溫病。

就像早春時,地氣尚未上升,不可能有濕氣;天氣仍然微寒,不可能有毒氣;季節正是清新和煦,不可能有瘟疫。而導致疾病的主要因素,完全取決於風。如果把風溫病另外歸為一種病,那麼導致溫病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看看張仲景對於冬季的疾病,全都歸類為寒病,無論是強烈的風寒還是刺骨的寒氣,都統一稱為寒病。同樣的,春季的風寒、風熱、風濕都可以統一歸類為風病。

風本身並無固定形態,在八個方向,它就跟隨八個方向;在四季,它就跟隨四季。春季的風溫,夏季的風熱,秋季的風涼,冬季的風寒,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張仲景在溫病的篇章開頭,特別揭示了風溫病的名稱,作為主要的病類,他的精確解析,可見一斑!然而,清楚的道理,經過後人的手,就把風和溫分為兩種,更不用說那些深奧精微的知識了!現在我特別說明,以便了解治療溫病的方法,其實是淺顯易懂的,並非什麼奇特的手段。

溫瘧病的治療方法

溫瘧病,脈象尺寸兩部都旺盛,先熱後寒,應該使用小柴胡湯。

先寒後熱,應該使用小柴胡加桂湯。

只有寒不熱,應該使用柴胡加桂薑湯。

只有熱不寒,應該使用白虎加桂湯。

有出汗,頻繁口渴,小便赤黃,平常有瘴氣或水土不服,嘔吐嚴重,應該使用五苓散。

溫毒病的治療方法

溫毒病非常嚴重,溫毒一定會出現疹子,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玄參升麻湯、黑膏,這些都能清熱涼血。

溫疫病的治療方法

溫疫病,陽脈濡弱表示正氣虛弱;陰脈弦緊表示邪氣旺盛。正氣虛弱邪氣旺盛,那麼一團邪氣在體內燃燒,無法得到疏散,病情當然纏身不愈,而對於那些眼睛不能藏精的人,一旦接觸到這種氣,感染的可能性更高。所以在解表藥中應加入人參,引導邪氣外出,這個理論在《寓意草》中已有詳細討論,這裡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