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尚論後篇》~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金繼長夏濕土而生,其氣清肅,天香遍野,地寶垂成,月華露湛,星潤淵澄。酷熱之後,得此高秋薦賞,與嚴寒之後,而得陽春敷和,同為一歲不可多得之日。蓋金性剛,金令嚴,繁茂轉而為蕭疏矣,燠熱轉而為清冷矣。以故為時未幾,而木萎草枯,水落石出。時愈冷,則愈燥,以火令退氣已久,金無所畏,而得以自為也。

故燥金之令不可傷,傷之則水竭液干,筋急爪枯,肝木暗摧,去生滋遠。故凡肝病之人,宜無擾無伐,以應木氣之歸藏。木氣歸藏,燥金即能萎其枝葉,而不能傷其根本,及秋金才生冬水,早已庇木之根,以故木至春而復榮者,榮於冬月之胎養也。夫生中有殺,殺中有生,亦自然而然之理。

人在氣交之中,能隨天地自然之運,而為節宣,則不但無病,而且難老,豈舍此而更有延年之術哉!若夫燥金自受之邪,為病最大,以夏火之克秋金為賊邪,故暑熱濕之令,金獨傷之,暑熱濕之病,金獨受之。古人於夏月早已淡泊滋味,惡其濕熱傷肺,且不欲以濁滯礙清道也。

然形寒飲冷,尤為傷肺,雖夏月之乘涼亦不可過,況入秋已深,尚啖生冷,冒風露而無忌,寧不致肺之病耶!故夏三月所受之熱,至秋欲其散,不欲其收。若以時令之收,兼收其熱,則金不生水而轉增燥,安得不為筋脈短勁、濁渴枯損之導,為冬月咳嗽之根耶!

論治病必本於四時

飧泄病。既謂春傷於風,夏生飧泄矣;又曰長夏兼病洞泄寒中;又曰逆秋氣者,冬必飧泄。其言錯出無定,人不易會,不知病名雖同,而其因風、因濕、因寒則各不相同。故治病不本於四時,無能治也。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解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從來解說不明。昌謂風邪傷人,必入空竅,惟腸胃為最。所餐之食,由胃入腸,胃空而風居之。少頃糟傳去,腸空而風亦居之。風既居於腸胃,則其導引之機,如順風揚帆,不俟脾之運化,食入即出,以故餐已即泄也。不知者以為脾虛完穀不化,用長夏洞泄寒中及冬月飧泄之法,反以補脾剛燥之藥,助風性之勁,有泄無已,每至束手無策。倘知從春令治之,仍以桂枝領風從解肌而出,一二劑可愈也。

識此意者,雖三時之傷於風者,亦可會而通之。

夏傷於暑,長夏傷於濕,秋必痎瘧解

自二月以至七月,地氣動則濕用事。自八月以至正月,地氣靜則燥用事。所以春夏多病瘧者,可知傷熱、傷暑未有不傷濕者也;所以秋冬多有咳嗽者,傷風、傷寒未有不兼傷燥者也。

秋傷於燥,冬生咳嗽解

秋月之金,生冬月之水。然金必寒始能生水,水必冷始不為痰,故冬月之咳嗽,必由於秋令之燥也。然而夏月化土之氣不先傷於肺,則秋月何燥之有?昌故謂秋冬二時之病皆始於夏,夏月藏精,則熱邪不能侵也。夫池沼之間,暑且不到,豈有內藏之泓然真水,而暑熱之邪得傷其肺者哉!故火邪不能爍金,而金始冷也。金寒則氣清,而不上逆;水冷則質清,而不成痰,更何咳嗽之有哉?

白話文:

秋天,是繼承了長夏濕土而生的,它的氣息清澈肅靜。這時,到處瀰漫著自然的香氣,各種果實也逐漸成熟,月光皎潔,露水晶瑩,星星閃爍,深邃清亮。經歷了酷熱的夏天後,能欣賞到這樣美好的秋天,就像經歷嚴寒後迎來溫暖的春天一樣,都是一年之中難得的好時光。

秋天屬金,金的性質剛強,秋天的規律嚴肅。原本繁茂的草木開始變得稀疏蕭條,炙熱的天氣也轉為清冷。因此,秋天時節很短,草木就枯萎,水面下降,石頭顯露出來。天氣越冷,就越乾燥,因為火的氣息已經消退很久了,金不再受到抑制,就可以展現它自己的特性。

所以,乾燥的秋天,它的規律不能被損害。如果損害了,就會導致身體的水分枯竭,筋脈緊縮,指甲乾枯,肝木也會受到暗中的損害,離生機越來越遠。因此,凡是患有肝病的人,都不應該過度擾動或傷害它,要順應木氣歸藏的自然規律。當木氣歸藏時,乾燥的秋金只會讓樹木的枝葉凋零,而不會傷及根本,而且秋金還會生冬水,早就庇護了樹木的根部,所以樹木到了春天就能再次茂盛,這是因為在冬天得到了滋養。萬物都在生長中經歷衰敗,又在衰敗中蘊含生機,這也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人在天地間,如果能夠順應自然的運行規律,適時地調節自己的身體,不僅不會生病,而且還能延年益壽,為什麼要捨棄這種方法,去尋求其他的長壽之術呢?如果秋天的燥氣本身就受到傷害,那造成的疾病將會非常嚴重。因為夏天的火會克制秋天的金,這是一種外來的邪氣。所以,夏天的暑熱濕氣會傷害到金,而暑熱濕氣引起的疾病,也通常會由金來承受。古人早在夏天就開始吃清淡的食物,避開那些濕熱的食物,以免傷害肺,也不希望因為飲食的濁氣而阻礙肺的清澈。

然而,身體受寒,喝冷飲,尤其會傷害肺。即使是夏天乘涼也不能過度,更何況進入深秋,還吃生冷的食物,冒著風露而不加節制,怎麼不會導致肺病呢?所以夏天三個月所受的暑熱,到了秋天應該讓它散發出來,而不應該讓它收斂。如果順應時令而收斂,又同時收斂了暑熱,那麼金就不能生水,反而會更加乾燥,這樣怎麼會不導致筋脈緊縮、口渴、身體枯槁呢?這也會成為冬天咳嗽的根源。

論治病必須根據四時

關於飧泄病,有人說:「春天感受風邪,夏天就會發生飧泄」;也有人說:「長夏兼有洞泄寒中的症狀」;還有人說:「違逆秋季的氣,冬天一定會發生飧泄」。這些說法雜亂無章,讓人難以理解,其實是不知道,雖然疾病的名稱相同,但導致的原因卻各有不同,有的是因為風邪,有的是因為濕氣,有的是因為寒邪。所以,治療疾病如果不根據四時的變化,就無法治好。

春天感受風邪,夏天發生飧泄的解釋

「春天感受風邪,夏天發生飧泄」,自古以來,人們的解釋都不夠明確。我認為,風邪侵入人體,一定會進入空竅,而腸胃是最容易被侵入的。人們所吃的食物,從胃進入腸道,當胃空虛時,風邪就會進入。過一會,食物殘渣被運走,腸道空虛時,風邪也會進入。風邪既然停留在腸胃,它的導引功能就像順風揚帆一樣,不需要脾胃的運化,食物吃進去就立刻被排出,所以才會一吃完就腹瀉。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會認為是脾虛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而使用治療長夏洞泄寒中以及冬天飧泄的方法,反而用補脾的剛燥藥物,助長風邪的勢力,導致腹瀉不止,常常束手無策。如果知道應該從春天的病因入手治療,仍然使用桂枝來引導風邪從肌表散出,一兩劑藥就能治好。

理解這個道理的人,即使是其他三季感受風邪引起的疾病,也能融會貫通。

夏天感受暑邪,長夏感受濕邪,秋天一定會發生瘧疾的解釋

從二月到七月,地氣開始活動,濕氣就開始盛行。從八月到正月,地氣靜止,燥氣開始盛行。所以,春夏兩季容易發生瘧疾,可見凡是感受熱邪、暑邪的人,沒有不兼受濕邪的;秋冬兩季容易發生咳嗽,可見凡是感受風邪、寒邪的人,沒有不兼受燥邪的。

秋天感受燥邪,冬天發生咳嗽的解釋

秋天的金,會生冬天的水。但是,金必須在寒冷的情況下才能生水,水必須在冷的情況下才不會變成痰。所以,冬天的咳嗽,一定是因為秋天的乾燥所引起的。然而,如果夏天化土的氣沒有先損傷到肺,秋天怎麼會有燥邪呢?所以我認為秋冬兩季的疾病都是從夏天開始的。夏天如果能藏好精氣,那麼熱邪就不能侵入人體。如果像池塘沼澤一樣,暑熱都難以到達,體內自然就有一汪清澈的真水,暑熱的邪氣又怎麼能傷害到肺呢?所以,火邪不能夠灼傷金,金才能保持寒冷的狀態。金寒冷,氣就清澈,不會上逆;水寒冷,質地就清澈,不會變成痰,又怎麼會有咳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