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二 (3)
卷二 (3)
1. 秋
論《內經》四時主病之脫誤
《內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冬二季,風寒之病可無疑矣。其夏傷於暑,秋必痎瘧一語,釋云:暑汗不出,至秋涼氣相薄而為寒熱往來之瘧。蓋以經文原有當暑汗不出者,秋風成瘧之說,故引之而為注,不知於理欠通也。
夫夏月之暑,合於長夏之濕,始為秋時之瘧,所以瘧症名曰脾寒,由傷於長夏之濕土為多。若謂專屬傷暑,則人之深居靜攝,未嘗傷暑;秋亦病瘧者,又謂何所傷耶!至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一語,釋云:秋傷於濕,濕蒸為熱,熱者,火也。至冬寒與熱搏,當為咳嗽之症,則牽強不通之極矣。
夫濕無定體者也,春夏曰風熱之濕,秋冬曰寒涼之濕,惟夏月之暑熱濕三氣相合,始可名之為熱。豈有至秋之涼,而反蒸為熱之理!況乎濕者水類,所以水流濕也;燥者火類,所以火就燥也。
指燥為濕,是指火為水矣,顛倒不已甚乎!今為正經文之脫簡,增入一語,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長夏傷於濕,秋必痎瘧;秋傷於燥,冬生咳嗽,則六氣配四時之旨,燦然中天矣。加長夏之濕,而秋病之源始清。易秋月為燥,而諸家指為熱火之訓亦不謬,請再以《素問》之旨明之。
《素問》云: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時,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於生長化收藏,而寒暑濕燥風火之六氣,從茲而生焉。蓋春屬風木,主生;夏屬熱火,主長;長夏屬濕土,主化;秋屬燥金,主收;冬屬寒水,主藏。可見造物全賴濕上生化之一氣,而木火金不始得相生於不息。雖土無正位,四季之中各分旺一十八日,然無長夏十八日之土,則相生之機息矣。
故長夏之土,為生秋金之正土。春秋冬之分隸者,不得與之較量也。此義既明,則秋月燥金主收之義始明。而冬月之咳嗽,為傷秋金之燥,不為傷秋之濕也,亦自明矣。再觀《素問》云,逆春氣則傷肝木,不能生夏時之心火,至夏有寒變之病;逆夏氣則傷心火,心火不能生長夏之脾土,脾土不能生秋時之肺金,至秋有痎瘧之病;逆秋氣則傷肺金,肺金不能生冬時之腎水,至冬有飧泄之病;逆冬氣則傷腎水,腎水不能生春時之肝木,至春有痿厥之病。是則三時之病,當更互言之。
而秋之病瘧,未嘗更也。其必以心火脾土並言,則長夏之傷於濕,誠為經文當日必有之言,而非昌之臆說也明矣。
論春秋冬各主一氣,夏月兼主三氣之理,原為天時自然之運
《內經》云:彼春之溫,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明乎溫熱寒涼,循序漸進,自然而然者,乃天運之常也。後之俗子,輒以風寒暑濕分隸四時,此緣經文脫誤秋傷於燥一段,傳習至今而不察耳。曷不曰風寒暑燥,猶為近耶!蓋濕土無定位,寄旺於四季各一十八日,風寒暑燥之內,不言濕,而濕自在也。然亦但仿洛書,五數居中,縱橫各得之理以立言。
白話文:
秋
本文討論《內經》中關於四季主病的錯誤與遺漏。
《內經》提到:春季傷風,夏季會腹瀉;夏季傷暑,秋季必得瘧疾;秋季傷濕,冬季會咳嗽;冬季傷寒,春季會得溫病。春冬兩季,風寒病症無疑。但「夏季傷暑,秋季必得瘧疾」這句話,解釋為:暑天汗出不足,到秋季涼氣交加而導致寒熱往來的瘧疾。這是因為經文中原本就有暑天汗出不足,秋風致瘧的說法,所以以此作註解,但這種解釋並不通順。
夏季的暑熱,與長夏的濕氣結合,才是秋季瘧疾的成因,所以瘧疾又稱脾寒,多由長夏濕土所傷引起。如果認為單純是傷暑,那麼那些深居簡出,從未受暑熱侵犯的人,秋季也會得瘧疾,這又該如何解釋呢?至於「秋季傷濕,冬季生咳嗽」這句話,解釋為:秋季傷濕,濕氣蒸騰生熱,熱就是火。到冬季,寒熱交爭,就會導致咳嗽。這解釋牽強附會,極不通順。
濕氣沒有固定的形態,春夏是風熱之濕,秋冬是寒涼之濕,只有夏季暑熱濕三氣合一,才能稱為熱。秋季涼爽,怎麼可能反而蒸騰生熱呢?況且濕屬水性,所以水流濕潤;燥屬火性,所以火就乾燥。
將燥誤認為濕,就如同將火誤認為水,這種顛倒錯誤太過分了!現在我們應該修正經文缺漏,增加一句話,即:春季傷風,夏季腹瀉;夏季傷暑,長夏傷濕,秋季必得瘧疾;秋季傷燥,冬季咳嗽。這樣,六氣配四時的道理就清楚明瞭了。加上長夏的濕氣,秋季疾病的根源就清楚了。將秋天的濕氣改為燥氣,許多人解釋為熱火,這也並非錯誤,我們再用《素問》的觀點來闡明。
《素問》說:天有春夏秋冬四季,金木水火土五行,主宰著生長化收藏,而寒暑濕燥風火六氣由此而生。春天屬風木,主生;夏天屬熱火,主長;長夏屬濕土,主化;秋天屬燥金,主收;冬天屬寒水,主藏。可見萬物生長都依靠長夏濕氣的化生,木火金才能不斷相生。雖然土沒有固定的季節,四季各旺盛十八天,但如果沒有長夏十八天的土,生生不息的機制就會停止。
所以長夏的土,是生長秋季金氣的正土。春秋冬三季的氣候,不能與長夏相比。這個道理明白了,秋天燥金主收的道理也就明白了。而冬季的咳嗽,是因為傷了秋季金氣的燥氣,而不是傷了秋季的濕氣,這也清楚了。再看《素問》說,違逆春季之氣會傷肝木,不能生長夏季的心火,到夏天會有寒變的疾病;違逆夏季之氣會傷心火,心火不能生長長夏的脾土,脾土不能生長秋季的肺金,到秋天會有瘧疾;違逆秋季之氣會傷肺金,肺金不能生長冬季的腎水,到冬天會有腹瀉;違逆冬季之氣會傷腎水,腎水不能生長春季的肝木,到春天會有痿厥的疾病。也就是說,三季的疾病,應該互相參照著說。
而秋季的瘧疾,從來沒有互相參照過。它一定和心火脾土一起論述,所以長夏傷濕,確實是經文中原本就有的話,而不是後人的臆測,這也清楚了。
關於春秋冬各主一種氣,夏季兼主三種氣的道理,原本就是自然天時的運行規律。
《內經》說:春季的溫和,是夏季暑熱的基礎;秋季的肅殺,是冬季寒冷的基礎。明白溫熱寒涼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道理,這就是天運的常規。後世一些人,總是將風寒暑濕分別歸屬於四季,這是由於經文中關於秋季傷燥的段落遺漏,一直流傳至今而不被察覺。為什麼不說風寒暑燥呢?這樣更接近事實!因為濕土沒有固定的位置,在四季中各旺盛十八天,風寒暑燥之中,沒有提到濕,但濕氣本身就存在。這也如同洛書,五數居中,縱橫都能得到這個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