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一 (11)
卷一 (11)
1. 春溫中篇諸方(茲篇得十二法)
清解一法
四逆散
治四肢微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肢微冷則熱未深,故用柴胡解之,枳實泄之,甘草和之,而最要加芍藥以收其陰也;咳者,加五味子、乾薑,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煮法煎散。
分利一法
豬苓散
治下利不止,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取其水穀分則利自止,利止則嘔渴心煩不待治而自愈。然不藏精,而膀胱之氣不化者,又在所禁。
清咽一法
甘草湯
桔梗湯
半夏湯
治風挾痰熱者
苦酒湯
治咽中生瘡,語聲不出者。
白話文:
春溫中篇諸方(茲篇得十二法)
清解一法
四逆散:
治療四肢略微冰冷,或咳嗽,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腹瀉且下墜感。四肢微冷表示病情尚未深入,因此用柴胡來疏解,用枳實來瀉下,用甘草來調和,最重要的是加入芍藥來收斂陰氣;咳嗽者,加五味子、乾薑,也都治療下痢;心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痛者,加附子;腹瀉下墜者,加薤白,以煮法煎成藥散。
分利一法
豬苓散:
治療腹瀉不止,咳嗽並伴有口渴,心煩失眠。此方利用分利水穀的方法,使腹瀉停止,腹瀉停止後,口渴、心煩等症狀便不藥而癒。但若患者腎精不足,膀胱氣化功能失常者,則不宜使用。
清咽一法
甘草湯、桔梗湯、半夏湯:
治療風邪夾雜痰熱的症狀。
苦酒湯:
治療咽喉生瘡,聲音嘶啞。
2. 溫症下篇
謹將冬傷於寒,又兼冬不藏精,春月同時病發,定為一大例。
昌按:冬既傷於寒,冬又不藏精,至春月兩邪同發,則冬傷於寒者,陽分受邪,太陽膀胱經主之。冬不藏精者,陰分受邪,少陰腎經主之。與兩感傷寒症中,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之例,纖毫不差。但傷寒症自外入內,轉入轉深,故三日傳遍六經;溫症自內達外,既從太陽之戶牖而出,勢不能傳遍他經;表裡只在此二經者,為恆也。
若更挾外邪,從太陽少陰經中,二日傳陽明、太陰,三日傳少陽、厥陰,則藏府之邪交熾,不俟六日即死矣。蓋太陽、少陰邪發之日,正已先傷,外邪復入,正氣又傷,即與再傳無異。藏府之氣幾何,決無可供三傳之理也!但既是溫症,表裡橫發,重複感受外邪者,十中無一。所以溫症兩感之例,原有可生之理。
昌治金鑑一則,先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次以附子瀉心湯下之,兩劑而愈。可見仲景法度,森森具列,在人之善用也。今人見熱煩、枯燥之症,而不敢用附子者,惡其以熱助熱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腎中陽氣不鼓,精液不得上升,故枯燥外見,才用附子助陽,則陰氣上交於陽位。如釜底加火,則釜中之氣水上騰,而潤澤有立至者。
仲景方中輒用附子一枚,今人一錢亦不敢用,總由其識之未充耳。昌亦非偏重溫也,以少陰經之汗下與他經不同。如治金鑑,先以溫法及汗法,一藥同用,次以溫法及下法,一藥同用,而收功反掌。蓋舍二法,別無他法也。設汗藥中可不用溫,下藥中可不用溫,是與治傷寒陽邪之法,全無差等矣。
昌之分溫症為三例者,道本自然,其不以牽強穿鑿,取後人之訾議也明矣!
再按:冬傷於寒,又不藏精,春月病發,全似半表半裡之症,乃以半表半裡藥用之,病不除而反增,所以者何?此症乃太陽少陰互為標本,與少陽之半表半裡絕不相涉也。然隨經用藥,箇中之妙,難以言傳。蓋兩經俱病,從太陽汗之,則動少陰之血;從少陰溫之,則助太陽之邪。
仲景且謂其兩感於寒者,必不免於死,況經粗工之手,尚有活命之理耶!所云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此十二字秘訣,乃兩感傳心之要,即治溫萬全之規,聖言煌煌,學者苟能參透此關,其治兩感之溫症,十全八九矣。
表熱裡寒者,脈雖沉而遲,手足微厥,下利清穀,此裡寒也,所以陰症亦有發熱者,此表解也。表寒裡熱者,脈必滑,身厥、舌乾,所以少陰惡寒而踡,此表寒也;時時自煩,不欲厚衣,此裡熱也。仲景原文
按:此段文義,論溫症,全以少陰腎與太陽膀胱分表裡。昌所謂太陽與少陰互為標本者,得此而為有據矣。其云:所以陰症亦有發熱者,此表解也。言當先從表解也,即麻黃附子細辛湯之例也。脈滑,表寒也;身厥舌乾,裡熱也。惡寒而踡,宜行溫散。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又宜涼解。
白話文:
謹慎地說,冬天因為寒冷而受傷,加上冬天沒有好好地儲藏精氣,到了春天同時發病,這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病例。
我(昌)認為,冬天既然已經因為寒冷而受傷,冬天又沒有好好儲藏精氣,到了春天兩種邪氣一起發作,那麼冬天因為寒冷而受傷的,是陽分受到邪氣侵襲,主要是太陽膀胱經在主導;冬天沒有好好儲藏精氣的,是陰分受到邪氣侵襲,主要是少陰腎經在主導。這和兩種感冒(指同時感染太陽、少陰)的傷寒症狀中,一天內太陽經受邪,馬上就和少陰經一起生病的狀況,出現頭痛、口乾、煩躁不安且口渴的例子,症狀完全一致。但是傷寒症是由外向內傳入,病情逐漸加深,所以三天內會傳遍六經;而溫病是由內向外發展,既然已經從太陽經的門戶而出,就難以傳遍其他經絡。病邪表裡只停留在這兩條經絡,才是溫病常見的現象。
如果再夾雜外來的邪氣,從太陽、少陰經中,兩天傳入陽明、太陰經,三天傳入少陽、厥陰經,那麼五臟六腑的邪氣就會交互熾盛,還沒到六天就會死亡。因為太陽、少陰經發病的時候,身體的正氣已經先受損,外邪再次侵入,正氣又再次受損,就和病情再次傳變沒有什麼兩樣。五臟六腑的正氣能有多少?絕對沒有辦法供應病情傳遍三條經絡的道理!但既然是溫病,表裡症狀同時發生,又重複感染外來邪氣的,十個病例中也難有一個。所以溫病同時感染兩種邪氣的案例,原本就有可以治癒的道理。
我(昌)治療一個案例,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接著用附子瀉心湯來攻下,兩劑藥就痊癒了。可見張仲景的治療法則,都完整地列在醫書中,關鍵在於人是否善於運用。現在的人看到發熱煩躁、皮膚乾燥的症狀,卻不敢用附子,是因為害怕附子會用熱來助長熱邪。他們哪裡知道,那些沒有好好儲藏精氣的人,腎中的陽氣不能振奮,精液無法向上升發,所以才會出現皮膚乾燥的表象,這時只要用附子來幫助陽氣,陰氣自然就會向上與陽氣交合。就像在鍋底加火,鍋中的水蒸氣就會向上蒸騰,使身體的潤澤馬上恢復。
張仲景的方子中常常會用一枚附子,現在的人卻連一錢都不敢用,總歸是因為他們對醫理的認識還不夠深入。我(昌)也不是偏袒溫病,而是因為少陰經的發汗和攻下與其他經絡不同。像我治療的那個案例,先用溫熱藥物和發汗藥一起使用,接著用溫熱藥物和攻下藥一起使用,就能很快見效。因為捨棄這兩種方法,就沒有別的方法了。假設發汗藥中可以不用溫熱藥,攻下藥中可以不用溫熱藥,那就和治療傷寒陽邪的方法,完全沒有差別了。
我(昌)把溫病分為三種類型,是順應自然的道理,絕對不是牽強附會、穿鑿附會,這樣就能避免後人的批評,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再深入探討,冬天因為寒冷而受傷,又沒有好好儲藏精氣,到了春天發病,看起來很像是半表半裡的症狀,如果用治療半表半裡的藥物來治療,病情不但不會好轉反而會加重,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病症是太陽、少陰兩經互為表裡,和少陽的半表半裡完全不相干。然而隨著經絡用藥,其中的奧妙,難以用言語表達。因為兩條經絡都生病,如果從太陽經發汗,就會動到少陰經的血分;如果從少陰經溫補,就會助長太陽經的邪氣。
張仲景說同時感染兩種寒邪的人,一定難逃一死,何況經過庸醫的治療,還能有活命的道理嗎!所謂的治療有先後順序,先發表後攻裡,原本就不同,這十二個字的秘訣,是治療同時感染兩種邪氣的溫病的核心,也是治療溫病最完善的法則,聖人的話如此光明正大,學者如果能參透這一關,那麼治療同時感染兩種邪氣的溫病,就能有八九成的把握了。
表面發熱而體內寒冷的,脈象雖然沉而遲緩,手腳輕微冰冷,腹瀉清稀的食物殘渣,這是體內虛寒的表現,所以陰症也會有發熱的現象,這是邪氣從表面解開的表現。表面寒冷而體內發熱的,脈象必定是滑數的,身體冰冷、舌頭乾燥,所以少陰病會怕冷而蜷縮身體,這是表寒的表現;時常感到煩躁不安,不想穿厚衣服,這是裡熱的表現。
(張仲景原文)
我(昌)認為,這段文字的涵義,在於論述溫病,完全以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來區分表裡。我(昌)所說的太陽經和少陰經互為表裡,在這裡得到了驗證。其中說到:「所以陰症也會有發熱的現象,這是邪氣從表面解開的表現」,是說應當先從表面解邪,這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應用例子。脈象滑數,是表寒的表現;身體冰冷、舌頭乾燥,是裡熱的表現。怕冷而蜷縮身體,適合用溫熱藥物來發散。時常感到煩躁不安,不想穿厚衣服,又適合用清涼藥物來解除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