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論後篇》~ 卷一 (12)
卷一 (12)
1. 溫症下篇
用藥如此繁難,正與兩感症中,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之義互見,正欲學者之以三隅反也。又云: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又云:手足溫者,可治。雖不出方,大段見陰陽不甚乖離,尚可調其偏,以協於和之意。設惡寒而踡,更加下利,手足逆冷,見無陽而偏於陰矣。
更加脈不至,不煩而躁,則陽去而陰亦不存矣。所以用藥全在臨時較量:果其陰盛陽微,即以溫為主;果其陽盛陰微,即以下為主;果其陰陽錯雜,溫下兩有所礙,則參伍以調其偏勝為主也。當從表解之義,前已申明,然亦必邪勢正熾,陰陽尚未全虧,方可溫經散邪。若夫滋蔓難圖,任行背水之陣,必無僥倖矣。
此等處皆是危疑關頭,雖仲景之聖,不敢輕出一方,以膠治法之圓機,所貴明理之彥,師其意而自為深造耳。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原文
觀此一條,而認脈辨症之機,亦甚昭著矣。陽微陰浮為欲愈,則病發之時,陽盛陰緊可知也;陽盛則治先腑,陰緊則治先臟,又可知也;既盛且緊,則參之外症,以分緩急,又可知也;倘陽已微,而陰不浮者,更當治其陰,亦可知也;倘陰已浮而陽不微者,更當治其陽,亦可知也。此昌之尚論,每於仲景言外,透出神髓,以自謙也。
仲景用桂枝以和營衛而解肌,此定例也。不但為太陽經中風之本藥,即少陰經之宜汗者,亦取用之。其最妙處,在用芍藥以益陰而和陽,太陽經之營衛,得芍藥之酸收,則不為甘溫之發散所逼,而安其位也。至若少陰,則更為陰臟而少血,所以強逼少陰汗者,重則血從耳、目、口、鼻出,而厥竭可虞,輕亦小便不利,而枯涸可待。用藥自當比芍藥之例而倍加陰以益陽。
昌每用桂枝,必加生地,以佐芍藥之不逮。三十年來,功效歷歷可紀,蓋得比例之法也。仲景於冬月太陽中風之症,而用桂枝為例,不為春月之病溫者設也。春月病溫用桂枝,勢必佐以辛涼。而不藏精之溫,屬在少陰,不得不用桂枝之溫解之,以少陰本陰標寒,邪入其界,非溫不散也。豈惟桂枝,甚則麻黃、附子在所必用。
所貴倍加陰藥以輔之,如芍藥、地黃、豬膽汁之類是也。今人未達此理,但知惡藥性之溫,概以羌活、柴、葛為表,則治太陽而遺少陰,屢表而病不除,究竟莫可奈何,而病者無幸矣!紛紛為仲景解嘲之說,然乎否耶!
謹定擬冬傷於寒,冬不藏精之症,名曰兩感溫症。
按:傷寒少陰症,乃從三陽經傳入者。此症乃少陰與膀胱經,一臟一腑,自受之邪,故三陽傳入之例多不合,惟兩感之例,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其例吻合。然仲景又不立治法,但曰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是則一藥之中,決無兼治兩經,籠統不清之法矣。
白話文:
溫症下篇
用藥如此困難,正是因為「兩感症」的治療有先後順序,發散表邪與攻邪於裡,本就不同,希望學習者能從中體會到三種不同觀點的辯證。又說:少陰病,惡寒蜷縮,時而煩躁,想脫掉衣服被子,是可以治療的。又說:手腳溫暖的,是可以治療的。雖然沒有列出處方,但總體來說,陰陽失調並不太嚴重,還可以調整其偏盛的部分,使其趨於平衡。如果惡寒蜷縮,再加上腹瀉,手腳冰冷,則顯示陽氣不足,偏向陰寒。
再加上脈象微弱,不煩躁卻焦慮不安,那麼陽氣已衰,陰氣也不存在了。因此用藥完全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應變:如果陰盛陽微,就以溫補為主;如果陽盛陰微,就以瀉下為主;如果陰陽錯雜,溫補和瀉下都受阻,就參合使用藥物,調整其偏盛的部分為主。關於從表邪入手的道理,前面已經闡述過了,但是必須邪氣正盛,陰陽尚未完全虧損,才能溫經散邪。如果病情已經嚴重難以挽回,如同背水一戰,必定沒有僥倖的機會。
這些都是危急關頭,即使是仲景這樣的聖手,也不敢輕易開出一個方子,用藥之法圓融精妙,重要的是要懂得道理,學習他的精神,自己深入研究。
少陰中風,脈象陽氣微弱陰氣浮盛,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
觀察這一點,就能明白辨脈診斷的關鍵了。陽氣微弱陰氣浮盛是將要痊癒的徵兆,那麼發病時,陽氣旺盛陰氣緊縮是可以知道的;陽盛則先治腑,陰緊則先治臟,也是可以知道的;既盛且緊,就要參考其他症狀,來區分緩急輕重,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陽氣已經微弱,而陰氣不浮盛,更應該治療陰虛,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陰氣已經浮盛而陽氣不微弱,更應該治療陽虛,也是可以知道的。張仲景的著作中,經常在言外之意中透露出精髓,以示謙虛。
張仲景用桂枝來調和營衛之氣,以解肌發汗,這是固定的方法。不僅是太陽經中風的常用藥,對於少陰經需要發汗的,也使用它。它最妙的地方,在於用芍藥來滋陰和養陽,太陽經的營衛之氣,得到芍藥酸斂的作用,就不會被甘溫藥物的發散所衝擊,而能安於其位。至於少陰經,更屬於陰臟而血少,所以強行讓少陰經發汗,嚴重的話會導致血從耳、目、口、鼻流出,而有生命危險;輕則小便不利,而出現尿少的情況。用藥就應該效仿芍藥的例子,更加倍地使用滋陰藥來益陽。
我經常使用桂枝,必定會加入生地黃,來輔助芍藥的作用。三十年來,療效有目共睹,這是因為掌握了藥物比例的原則。張仲景在冬月太陽中風的病例中,用桂枝作為例子,並不是針對春天的溫病。春天的溫病使用桂枝,勢必需要佐以辛涼藥物。而少陰經的陽氣不足,屬於少陰經的病症,不得不使用桂枝的溫解作用,因為少陰經本為陰寒,邪氣入侵,非溫藥不可散之。不僅是桂枝,甚則麻黃、附子也可能需要使用。
重要的是要增加滋陰藥來輔助,比如芍藥、地黃、豬膽汁之類。現在的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只知道藥性溫熱,就用羌活、柴胡、葛根等藥物治療表證,這樣治療太陽經而忽略了少陰經,反复治療表證而疾病不除,最終束手無策,病人也就沒有倖免了!許多人對張仲景的醫案作出了各種解釋,對嗎?錯嗎?
謹慎地將冬日受寒,冬天陽氣不足的病症,命名為「兩感溫症」。
說明:傷寒少陰症,是由三陽經傳入的。這種病症是少陰經和膀胱經(一臟一腑),各自受邪氣侵犯,所以三陽經傳入的例子多不合適,只有「兩感」的例子,一天太陽經受邪,就和少陰經同時生病,這個例子符合。但是張仲景沒有確立治療方法,只是說治療有先後順序,發表和攻裡,本就不同,也就是說一種藥物中,絕對沒有同時治療兩經,籠統不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