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針灸集成》,又名《勉學堂針灸集成》,是清代醫家廖潤鴻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編撰的一部重要針灸著作。全書共分四卷,旨在系統整理和闡述針灸學的理論與實踐,特別強調穴法的重要性,並希望將瀕臨失傳的內經心法傳承下去。這部書的誕生,反映了清代晚期針灸學術發展的一個側面,以及醫者對於傳統醫學精粹流失的擔憂與復興的努力。

從作者廖潤鴻在序言中的闡述,我們能深刻體會到他編撰此書的動機與心路歷程。他觀察到許多痼疾沉疴,在藥物無效的情況下,針灸卻能奏奇效。然而,他也遺憾地發現,由於穴道難明,許多醫者畏難不前,甚至詆毀針灸,導致內經素問中的針灸心法瀕臨湮沒。廖潤鴻坦言自己曾對此感到困惑,直到偶然遇到明師,得到這本《針灸集成》,潛心研讀後才豁然開朗。他深信針灸的入門關鍵在於「熟穴法」,熟練到極致自能生巧。

基於其「性健忘」的自謙,以及恐懼所得知識會遺失的擔憂,廖潤鴻決定將原書進行考證、整理、並加以擴充。他的方法體現了傳統醫學嚴謹的治學態度:首先,「考正」原書內容,確保其準確性;其次,為了便於記誦,他將穴法編排成五言韻文,這是一種經典的學習方法,利於口頭傳承和記憶;再者,他「遵御纂醫宗金鑑參互考究」,這表明他不僅僅是轉錄,更是參考了當時官方編纂的重要醫學教材《醫宗金鑑》進行比對和校正,力求「正其訛舛」。最為難得的是,他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近取諸身,時嘗尋按至忘寢食」,這種身體力行的探究精神,使得他對穴位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胸有把握」的確信。

廖潤鴻的序言也透露出他的人生觀。在經歷了五年的留京歲月,自覺文章仕途無望之際,雖然對天文、地理、卜筮等學問多有探討,但覺得無補於世。獨獨在針灸醫學中找到了可以「衛生並可以濟人」的價值,認為這是一種「鬼神通之」的神妙境界。最終,他將整理好的穴法編成歌訣,繪製銅人圖,並在友人饒松圃的支持下,將其梓行出版,希望能裨益初學之人,讓這門學問得以廣傳。

《針灸集成》的內容結構清晰,按照針灸學習的常規邏輯編排。

  • 卷一作為開篇,著重介紹針灸的基礎理論和操作要點。這包括針刺和艾灸的方法總論(針灸法),闡明了不同療法的適用範圍。書中詳細列舉了各種「禁針灸穴」,這些是人體的重要或脆弱部位,避開這些穴位是保障治療安全的首要原則,如心臟、眼睛、大腦等部位,體現了古人對人體結構的認識和對醫療風險的規避。此外,卷一還介紹了穴位的分類,如「別穴」、「要穴」、「奇穴」等,雖然具體的定義和分類方式在不同醫籍中可能有所差異,但其核心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穴位。書中還提及了「針灸禁忌時日」,這部分內容在傳統醫學中常與天時、人體生理周期相關聯,雖然現代醫學對其科學性有不同看法,但在當時的醫學體系中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從提供的卷一內容看,書中對具體操作方法的闡述尤為詳細。例如:

    • 制九針法:詳細描述了內經中提到的九種針形及其各自的適用症和作用,如鑱針瀉陽氣、圓針瀉分氣、毫針取痛痹、長針取遠痹等,這反映了對針具的精細區分和專用性。
    • 煉針法:記錄了用特殊方法處理針具的過程,使用馬銜鐵作為材料,並與多種藥材(烏頭、巴豆、乳香、沒藥等)同煮,然後打磨。這部分內容可能涉及當時的針具消毒、軟化處理或增加特定藥性的嘗試,雖在現代看來方法特殊,但反映了當時對針具製作和處理的重視。
    • 四時針法:闡述了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針刺深度的原則,即「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其理論基礎是人體的氣血運行與自然界的四時之氣相應,春夏陽氣在外,故淺刺;秋冬陽氣在內,故深刺。
    • 針刺淺深法:更具體地列舉了不同經脈在足部或手部的推薦針刺深度和留針時間(以「呼」計),並指出身體不同部位(上體、下體、當骨處、肉厚處)針刺深度的差異,這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
    • 火針法:介紹了火針的應用,即將針燒熱後迅速刺入穴位,用於治療特定疾病,並提到其與內經「燔針法」的淵源。
    • 點穴法:強調了取穴時病人姿態的重要性,要求「身體平直,四肢無令拳縮」,並探討了古代取穴工具的演變(從繩到竹片、蠟紙條、稻稈心),以及強調觸診、壓痛點(阿是穴,又稱天應穴)在取穴中的作用,這顯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對取穴精準性的追求。
    • 量分寸法:詳細介紹了「同身寸」的應用,這是針灸取穴的核心方法之一。書中不僅介紹了以中指第二節為一寸的標準法,還提到了竇漢卿的屈指法,並強調同身寸並非唯一標準,頭部、胸部、背部等不同部位還有其特定的量測方法(如頭部以前後髮際為一尺二寸或一尺八寸,兩乳之間橫折作八寸),這體現了取穴方法的靈活性和對不同身體部位特點的考慮。
  • 卷二主要介紹「骨度法」和「諸病針灸法」。骨度法是根據人體骨骼標誌作為依據來量取穴位的方法,與同身寸結合使用,能更為精準地定位穴位。諸病針灸法則是按疾病分類,介紹各種病症的針灸治療方案,這部分內容是針灸臨床應用的核心,為醫者提供了具體的辨證取穴和操作指導。

  • 卷三和卷四則是針灸穴位的匯總,分別詳列「十四經經穴」和「經外奇穴」。十四經穴是人體經絡系統上的主要穴位,是針灸治療的主體;經外奇穴則是指不在十四經脈循行路線上的,但臨床有效的穴位,這些穴位的發現和應用是對十四經穴系統的重要補充。《針灸集成》能夠將兩者都收錄,顯示其內容的全面性。

《針灸集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廣泛引用了前代針灸文獻。根據書籍介紹,雖然引用量大,但許多內容是轉錄自張介賓的《類經·圖翼》。張介賓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醫學家,他的《類經》是對《黃帝內經》的深入研究和整理,《類經·圖翼》則是其《類經》的附屬部分,專門闡述針灸穴位和經絡。張介賓的著作集前人之大成,影響深遠,《類經·圖翼》因其系統性和詳實性,成為後世重要的針灸參考書。廖潤鴻的《針灸集成》大量轉錄自此書,雖然可能影響其原創性,但也說明了《類經·圖翼》在當時針灸學術界的權威地位,以及《針灸集成》作為一本入門或實用手冊,旨在傳承和普及這些重要內容。通過引用和整理,廖潤鴻將這些分散或難得的知識集中起來,使得讀者能夠更方便地學習和查閱。

總體而言,《針灸集成》是一部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清代針灸著作。它繼承了《內經》、《難經》等經典的針灸理論,並吸收了歷代醫家的實踐經驗,尤其是受張介賓《類經·圖翼》的影響至深。廖潤鴻通過個人的整理、考證、韻語編排以及實踐體會,將複雜的針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旨在降低學習難度,使其更易於掌握。書中對針具、操作方法、取穴技術、量測方法等具體細節的闡述,為讀者提供了實用的指導。儘管在學術創新上可能不及一些開宗立派的巨著,但其作為一部實用性強、內容較為全面的針灸學習資料,對於當時以及後世的針灸學習者和臨床醫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49年後,《針灸集成》仍有影印本出版,這本身就說明了其在學術史上的地位和在當代中醫文獻整理中的價值。它為後人了解清代針灸學的傳承面貌,以及研究針灸療法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二 (29)

卷二 (30)

卷二 (31)

卷二 (32)

卷二 (33)

卷二 (34)

卷二 (35)

卷二 (36)

卷二 (37)

卷二 (38)

卷二 (39)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