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四 (2)
卷四 (2)
1. 手厥陰心包絡經
○治心痛胸中煩悶可灸七壯(神農經)兼內關治心痛(席弘賦)兼大陵治胸中疼痛(玉龍賦)兼神門治心痛(百證賦)兼少府治心痛(標幽賦)
共九穴:
天池,在乳後一寸下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䀮䀮不明,頭痛,胸脅煩滿,咳逆,臂腋腫痛,四肢不舉,上氣,寒熱,瘧熱病,汗不出。○治頸漏瘰癧,灸百壯(千金),兼委陽穴,腋腫,針而速散(百證賦)。
天泉,在臂內極泉直下一寸大些,針六分,灸三壯,一日針二分。
主治惡風寒,胸脅痛,肢滿,咳逆,膺背胛,臂間痛。
曲澤,在臂內廉橫紋正中,居手太陰尺澤之後,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臂肘搖動,掣痛,不可伸,傷寒嘔吐,氣逆。○兼少商,治血虛口渴(百證賦)。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嘔吐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久痔。
間使,在掌後三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傷寒結胸,心懸如飢,嘔沫少氣,中風氣塞,昏危,不語,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霍亂乾嘔,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咽中如鯁,婦人月水不調,小兒客忤,久瘧,可灸,鬼邪隨年壯。○乾嘔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三十壯。若四肢脈絕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能起死人。又治卒死,灸百息。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路,針百邪癲狂,當在第九次下針(千金)。治脾寒,寒熱往來,渾身瘡疥,灸七壯(神農經)。兼風池,環跳,治瘧疾。又兼氣海,中極,三里,針小腹便澼(太乙歌)。治痎瘧(玉龍賦)。兼天鼎,治失音休遲(百證賦)。兼水溝,治邪癲(靈光賦)。治熱病頻噦(捷徑)。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對,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中風失志,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面熱,目昏,肢滿,肘攣,久瘧不已,胸滿,腸痛,實則瀉之,生瘡,灸之。○治心疼,腹脹,腹內諸疾,可灸七壯(神農經)。合照海,能醫腹疾之塊(玉龍賦)。兼公孫,治肚痛(席弘賦)。治傷寒太陰經四日者,先用照海,公孫,後用內關施治(攔江賦)。兼建里,掃盡胸中之苦悶(百證賦)。胸滿腹痛,針內關(標幽賦)。
大陵,在掌後正橫紋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舌本痛,喘咳,嘔血,心懸如飢,善笑不休,頭痛,氣短,胸脅痛,驚恐,悲泣,嘔逆,喉痹,口乾,目赤,肘臂攣痛,小便如血。○治胸中疼痛,胸前瘡疥,可灸三壯(神農經)。吐血,嘔逆,灸五十壯。又凡卒患腰腫,附骨癰疽,節腫,遊風熱毒,此等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
治療心臟疼痛、胸部煩悶,可進行艾灸七次。(神農經)配合內關穴治療心痛。(席弘賦)加上大陵穴治療胸部疼痛。(玉龍賦)搭配神門穴治療心痛。(百證賦)加上少府穴治療心痛。(標幽賦)
總共有九個穴位:
天池穴,位於乳頭後方約一寸半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次。
主要治療:視力模糊、頭痛、胸脅部飽脹、咳嗽、腋下腫痛、四肢無力、呼吸困難、發冷發熱、瘧疾、汗腺不通。(千金)治療頸部淋巴結核,艾灸一百次,同時使用委陽穴,腋下腫脹,針刺後迅速消散。(百證賦)
天泉穴,位於手臂內側極泉穴直下一寸左右,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次,一天針刺兩次。
主要治療:怕風怕冷、胸脅痛、肢體脹滿、咳嗽、肩背及手臂之間的疼痛。
曲澤穴,位於手臂內側折紋中央,位於手太陰肺經的尺澤穴後方,針刺深度三分,停留七次呼吸,艾灸三次。
主要治療:心痛、易受驚嚇、身體發熱、口渴、手臂和肘部搖晃、疼痛,無法伸展,感冒引起的嘔吐、氣喘。(百證賦)加上少商穴,治療血液虧損導致的口渴。
郄門穴,位於手掌後方離手腕五寸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次。
主要治療:嘔吐、鼻出血、心痛、嘔吐、驚恐、精神不振、長期痔瘡。
間使穴,位於手掌後方三寸,針刺深度三分,停留七次呼吸,艾灸五次。
主要治療:感冒引起的心胸結塞、心臟懸空感如飢餓、嘔吐、氣短、中風、意識不清、不能說話、突然瘋狂、胸部波動感、怕風怕冷、霍亂乾嘔、腋下腫脹、肘部抽搐、突然心痛、容易驚嚇、吞嚥困難、女性月經不調、兒童疾病、長期瘧疾,可以艾灸,驅邪,根據年齡灸不同次數。(千金)治療乾嘔不止,食物吃下去就吐出,灸三十次。如果四肢脈搏消失,灸後立即恢復,這個方法可以救活瀕死的人。也治療突然死亡,灸一百次。這是第十三個鬼穴,名為鬼路,針刺可以治療各種癲狂,位於第九個位置。(千金)治療脾臟寒冷,發冷發熱交替,全身皮膚病,艾灸七次。(神農經)配合風池、環跳穴,治療瘧疾。也配合氣海、中極、三里穴,針刺小腹,治療尿失禁。(太乙歌)治療瘧疾。(玉龍賦)加上天鼎穴,治療聲音嘶啞。(百證賦)加上水溝穴,治療邪癲。(靈光賦)治療熱病頻繁嘔吐。(捷徑)
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方離手腕兩寸,兩條肌腱中間,與外關穴相對,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次。
主要治療:中風失憶、心臟劇痛、心煩、面色潮紅、眼睛模糊、肢體脹滿、肘部抽搐、長期瘧疾未愈、胸脹、腸胃痛,實證時用針刺,生瘡時用艾灸。(神農經)治療心痛、腹部脹滿、腹部各類疾病,可以艾灸七次。與照海穴合用,能治療腹部硬塊。(玉龍賦)加上公孫穴,治療肚子痛。(席弘賦)治療感冒第四天,太陰經受影響,先用照海穴、公孫穴,再用內關穴治療。(攔江賦)加上建裏穴,消除胸中的苦悶。(百證賦)胸脹腹痛,針刺內關穴。(標幽賦)
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正中央的橫紋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停留七次呼吸,艾灸三次。
主要治療:熱病不出汗、舌根痛、喘息咳嗽、嘔血、心臟懸空感如飢餓、笑聲不停、頭痛、氣短、胸脅痛、驚恐、悲泣、嘔吐、喉嚨阻塞、口乾、眼睛紅、肘臂抽搐、小便帶血。(神農經)治療胸部疼痛、胸前皮膚病,可以艾灸三次。治療吐血、嘔吐,艾灸五十次。對於突然腰腫、附骨癰疽、關節腫脹、遊走性風熱毒等疾病,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進行艾灸。
2. 手厥陰心包經流注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隔,歷絡三焦。其肢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曲澤穴),下臂行兩臂之間(間使穴、腕中、大陵穴),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中衝穴)。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自此交入手少陽)。
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肢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戌時自腧府交與天池,從手臂下行至中衝穴止(入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臟堅固,邪不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輸焉。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竇漢卿孔穴旁通圖心經不出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而代以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則可知矣(綱目)。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中的手厥陰心包經的走向和相關病症。
手厥陰心包經的起點位於胸腔內部,然後連接到心包,往下穿越膈肌,穿過並連接三焦。它的一條分支沿著胸部走出,通過腋下三寸處,再往上抵達腋下位置,往下沿著臂部內側行走,在太陰和少陰之間穿行,進入肘部(即曲澤穴位置),再往下沿著前臂,在兩臂之間行走(途徑間使穴、腕中、大陵穴),最後進入手掌(勞宮穴),再沿著中指到達指尖(中衝穴)。還有一個分支從手掌開始,沿著小指旁邊的指頭到達指尖(自此進入手少陽三焦經)。
當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手心發熱、肘臂緊繃疼痛、腋下腫脹,嚴重時可能有胸脅部位飽滿感,心臟跳動劇烈,面色紅潤,眼睛黃色,且會不停傻笑。這些症狀都是心包經脈疾病可能引發的問題,包括心煩、心痛以及手掌過熱等。若診斷時發現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一倍,表示實證;反之,若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小,則為虛證。
戌時時分,心包經從腧府開始,沿手臂下行,直至中衝穴結束。心臟是身體五臟六腑的主宰,是精神活動的所在。當心臟堅固,外邪無法侵入,一旦心臟受損,精神就會離散,進而導致死亡。因此,所有邪氣對心臟的影響,實際上都作用在心包上。心包是心臟的主要脈絡,所以它沒有特定的輸穴。其他脈絡的運行方式,無論是出入、彎曲還是直線,以及其運行速度的快慢,都和手少陰心脈相似。因此,可以理解為什麼在一些經絡圖中,心經的穴位不出現在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而是以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穴來代表。
3. 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凡一十八穴
中衝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脈之所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靈樞)
勞宮二穴,一名五里,一名掌中,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銅人)○在掌中央橫紋動脈中(綱目)○在手掌橫紋中心,屈中指取之(入門)○手厥陰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不可灸,屈中指為是,屈無名指者非也(資生)
太陵二穴,在掌後兩筋間陷中(銅人)○在掌後橫紋兩筋兩骨陷中(入門)○手厥陰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銅人)○在大陵後二寸(入門)在兩筋間,手心主絡別走少陽(綱目)○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銅人)○在大陵後三寸,又云去腕三寸(入門)○手厥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靈樞云在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注云其穴有大絡為限,故入絡過腧,掌後正勞宮後三寸寸止處是穴,故曰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綱目)
郄門二穴,在掌後去腕五寸,一云大陵後五寸,手厥陰郄,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曲澤二穴,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銅人)○在肘腕內橫紋中央動脈,曲肘取之(入門)○手厥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腋下乳後一寸,著脅直腋肋間(銅人)○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綱目)○在乳外二寸側脅陷中(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共十八穴】
-
中衝穴:位於手的中指指尖,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的地方,在凹陷處。這是手厥陰脈氣所生的井穴,針刺應深入一分,停留時間直到三次呼吸,可以艾灸一壯。
-
勞宮穴:別名五里、掌中,位於手掌中央,彎曲無名指即可找到。此穴在手掌橫紋動脈中,或在手掌橫紋中心,彎曲中指即可找到。此爲手厥陰脈氣所流的榮穴,針刺深入三分,停留時間直到六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若僅刺入一次,過兩次則會讓人虛弱,不宜灸,彎曲中指找穴正確,彎曲無名指找穴錯誤。
-
太陵穴:位於手掌後兩筋之間的凹陷處。這是手厥陰脈氣所注的輸穴,針刺深入五分,可以艾灸三壯。
-
內關穴:位於手掌後距手腕兩寸處,在兩筋間。此穴爲手心主絡,別走少陽。針刺深入三分,可以艾灸三壯。
-
間使穴:位於手掌後三寸兩筋間的凹陷處。此爲手厥陰脈氣所行的經穴,針刺深入三分,可以艾灸五壯。
-
郄門穴:位於手掌後距手腕五寸處,或大陵穴後五寸,是手厥陰的郄穴,針刺深入三分,可以艾灸五壯。
-
曲澤穴:位於肘部內側凹陷中,彎曲肘部可以找到。此爲手厥陰脈氣所入的合穴,針刺深入三分,停留時間直到七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
-
天泉穴:別名天溼,位於曲腋下手臂二寸處,舉臂即可找到,針刺深入三分,可以艾灸三壯。
-
天池穴:別名天會,位於腋下乳房後一寸,貼着脅骨直腋肋間,或在乳房後一寸,腋下三寸,或在乳房外二寸側脅凹陷中。針刺深入三分,可以艾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