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三 (1)
卷三 (1)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十二經者,手三陽、手三陰、足三陽、足三陰,合為十二經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氣者,正氣也。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流注也。井、榮、腧、經、合者,本輸也。(靈樞)○十二經,一脈也,略為十二分而已也。(東垣)
白話文:
所謂的十二經脈,包含了手部的三個陽性經脈、手部的三個陰性經脈、腳部的三個陽性經脈以及腳部的三個陰性經脈,加總起來一共是十二個經脈。
人體的關節交匯處共有三百六十五處。這裡所說的「節」,是指神氣(即身體的正氣)運行和出入的地方,並非單純指皮膚、肌肉、筋絡和骨骼。而神氣運行和出入的方式,就是經脈的流注。其中的「井」、「榮」、「腧」、「經」、「合」等名詞,都是在描述經脈的本質和功能。
十二經脈其實是一條整體的脈絡,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和運用,才被分成了十二部分。
2. 手太陰肺經流注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中府穴),下絡大腸,環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天府穴),下循臑內(肩下臂上通名曰臑),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臂上臑下緩處曰肘,即尺澤穴),循臂內(臑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上骨下廉,入寸口(經渠穴、太淵穴),上魚,循魚際(魚際穴),出大指之端(少商穴)。其支者(列缺穴),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交人手陽明)。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謂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
○每朝寅時從中府起,循臂下行,至少商穴止(入門)。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的脈絡起始於中焦(也就是中府穴的位置),往下連接至大腸,繞過胃口,再向上穿過膈肌,連接到肺部。接著,它從肺部出發,橫向延伸到腋下(即天府穴的位置)。此後,它沿著上臂內側(肩與手臂之間的部位稱為臑)前行,在少陰心主之前經過,然後下行至肘部(臂上臑下較鬆弛的地方稱為肘,即尺澤穴所在)。
此脈絡繼續沿著手臂內側(臑下方、手掌上方的區域)前行,沿著上臂骨的下方邊緣,進入寸口(包括經渠穴和太淵穴)。接著,它往上到達手掌的魚部,沿著魚際(即魚際穴)走行,最終出現在大拇指的尖端(少商穴)。
另外有一分支(列缺穴),從手腕後方直出到食指內側,並延伸至指尖(此分支與手陽明經相交)。
如果這條脈絡出現問題,可能會引發肺部脹滿、呼吸困難、喘咳等症狀,缺盆中會感到疼痛,嚴重時甚至會雙手交握、視力模糊,這就是所謂的「臂厥」。這條脈絡主要負責肺部相關的疾病,如咳嗽、呼吸困難、喘息、心煩、胸部悶痛、上臂內側前緣疼痛、肢體厥冷、掌心發熱等症狀。
當肺經氣血過盛,可能會導致肩背疼痛、易受風寒影響而出汗、中風、頻尿且呼吸短促。若肺經氣血虛弱,則會引起肩背疼痛、怕冷、呼吸短淺,感覺氣不足。
在診斷上,當肺經氣血過盛時,寸口的脈象會比人迎穴的脈象大三倍;反之,若肺經氣血虛弱,寸口的脈象反而會小於人迎穴的脈象。
每天的寅時(凌晨3點至5點),肺經的活動從中府穴開始,沿著手臂下行,最終抵達少商穴(即進入人體的入口)。
3. 手太陰肺經左右凡二十二穴
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太陰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瀉五吸,禁不可灸(銅人)。○出血以瀉諸臟之熱(靈樞)。○以三陵針刺之,微出血,泄諸臟熱湊。○咽中腫塞,水粒不下,針之立愈(資生)。
魚際二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入門)。太淵二穴,一名太泉,在手掌後橫文頭陷中,一云在魚後一寸陷者中,手太陰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經渠二穴,在寸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之則傷人神(銅人)。
列缺二穴,在去腕側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中指末兩節兩骨罅中,手太陰絡則走陽明,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資生)。
孔最二穴,在側腕上七寸,宛宛中,手太陰之郄,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尺澤二穴,在肘約文中(銅人)。○肘中之動脈也,又云肘中約文上動脈中(綱目)。○在臂屈伸橫文中,筋骨罅陷中,又云肘中約上兩筋動脈中(資生)。○手太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一云不宜灸(入門)。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在肘上五寸,動脈中,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臑臂內廉,動脈中,舉手以鼻取之,針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銅人)。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挾氣戶旁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銅人)。○在人迎下第二骨間相去二寸四分(資生)。○可灸五壯,針入三分,刺深則使人氣逆,故宜宜深刺(甲乙)。
中府二穴,肺之幕也,一名膺中腧,在雲門下一寸陷中,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仰而取之,手足太陰之會也,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左右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 少商穴,有兩個,位於手大拇指內側末端,距離指甲角如韭菜葉寬的位置,是手太陰脈氣開始的地方,屬井穴。針刺深度爲一分,留針時間與三次呼吸相當,瀉法配合五次呼吸。禁忌使用艾灸。(銅人)
出血療法可用來排除臟腑的熱邪。(靈樞)
使用三棱針進行微出血,可以排解臟腑熱邪。(資生)
若有咽喉腫痛,飲食困難,針刺此穴立即見效。(資生)
-
魚際穴,有兩個,位於手大拇指根部後方內側,散脈中,是手太陰脈氣流動之處,屬榮穴。針刺深度爲二分,留針時間與三次呼吸相當。禁忌使用艾灸。(入門)
-
太淵穴,又稱太泉穴,有兩個,位於手掌後橫紋頭凹陷處,另一說在魚際穴後一寸凹陷處,是手太陰脈氣聚集之處,屬輸穴。針刺深度爲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
經渠穴,有兩個,位於寸口脈中,是手太陰脈氣運行之處,屬經穴。針刺深度爲二分,留針時間與三次呼吸相當。禁忌使用艾灸,否則可能損傷人的精神。(銅人)
-
列缺穴,有兩個,位於手腕側上方一寸五分,將雙手交叉,位於中指末兩節骨頭縫隙中,是手太陰絡脈通向陽明經的部位。針刺深度爲二分,留針時間與三次呼吸相當,瀉法配合五次呼吸,可灸七壯。(資生)
-
孔最穴,有兩個,位於手腕側上方七寸,凹陷中,是手太陰經的郄穴。針刺深度爲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
尺澤穴,有兩個,位於肘窩中。(銅人)
也是肘部動脈所在位置,另一說位於肘窩上方動脈中。(綱目)
在手臂屈伸橫紋中,位於筋骨縫隙中,另一說位於肘窩上方兩條筋之間的動脈中。(資生)
是手太陰脈氣進入的地方,屬合穴。針刺深度爲三分,可灸五壯,但另一說不適宜使用艾灸。(銅人、入門)
-
俠白穴,有兩個,位於天府穴下方,在肘上方五寸,動脈中。針刺深度爲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
天府穴,有兩個,位於腋下三寸,臑臂內側,動脈中,抬高手臂,用鼻子定位。針刺深度爲三分,留針時間與三次呼吸相當。禁忌使用艾灸。(銅人)
-
雲門穴,有兩個,位於巨骨穴下方,氣戶穴旁二寸凹陷中,動脈應手,抬臂取之。(銅人)
位於人迎穴下方第二個骨縫間,相距二寸四分。(資生)
可灸五壯,針刺深度爲三分,若刺得太深可能導致人氣逆,因此應當謹慎深刺。(甲乙)
- 中府穴,是肺的門戶,又稱膺中腧,有兩個,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凹陷處,乳頭上方三肋間,動脈應手,仰臥取之,是手足太陰經的會穴。針刺深度爲三分,留針時間與三次呼吸相當,可灸五壯。(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