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一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3)

1. 別穴

不出於銅人而散見諸書,故謂之別穴(入門)

神聰四穴在百會左右前後四面各相去各一寸,主頭風目眩風癇狂亂,針入三分。

膝眼四穴在膝蓋骨頭下兩旁陷中,主膝臏痠痛,針入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

旁廷二穴在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相當,乳後二寸陷中,俗名注布,舉腋取之,主卒中惡飛屍遁疰,胸脅滿,針入五分,灸五十壯。

長谷二穴在脅臍旁相去各五寸,一名循元,主泄痢不嗜食,可灸三十壯。

下腰一穴在八髎正中央脊骨上,名三宗骨,主泄痢下膿血,灸五十壯。

腸繞二穴,挾玉泉相去二寸,主大便閉,灸隨年數。

環岡二穴在小腸腧下二寸橫紋間,主大小便不通,灸七壯。

八關八穴在手十指間,治大熱眼痛睛欲出,針刺出血即愈。

闌門二穴在玉莖旁二寸,治疝氣衝心欲絕,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獨陰二穴在足第二指節下橫紋,一云在足大指次指下中節橫紋當中,主心腹痛及疝痛欲死,當中灸五壯,男左女右,極妙。

胞門子戶各一穴,胞門在關元左旁二寸,子戶在關元右旁二寸,俱主婦人無子,各灸五十壯。

金津玉液二穴在舌下兩旁脈,主舌腫喉痹,以三稜針出血即愈。

大骨穴二穴在手大指第二節尖上,可灸九壯,如下法:

小骨穴在手小指二節尖上,治眼疾及爛弦風,灸九壯,以口吹火滅。

太陽二穴在兩額角眉後紫脈上,治頭風及偏頭痛,針出血,一云即瞳子髎也。

明堂二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主頭風鼻塞多涕,針入二分,一云即上星穴也。

眉沖二穴,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主五癇頭痛鼻塞,針入二分,不可灸。

榮池二穴在足內踝前後兩邊池中脈,一名陰陽穴,主赤白帶下,針入三分,灸三十壯。

漏陰二穴在足內踝下五分,微有動脈,主赤白帶下,針入一分,灸三十壯。

中魁二穴在手中指第二節尖上,主五噎吞酸嘔吐,灸五壯,以口吹火滅。

血郄二穴,即百蟲窠,在膝內廉上膝三寸陷中,主腎臟風瘡,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止。

腰眼二穴,令病人解去上體衣服,於腰上兩旁微陷處,謂之腰眼穴,直身平立,用筆點定,然後上床合面而臥,每灼小艾炷七壯灸之,瘵蟲或吐出或瀉下即安。○此法名遇仙灸,治瘵捷法也(丹心)。○先一日點定腰眼穴,至半夜子時交癸亥日期便灸七壯,若灸九壯至十一壯尤妙(醫鑑)。

通關二穴在中腕旁各五分,主五噎,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此穴一針有四效,九下針後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

白話文:

[特別穴位]

神聰四穴位在百會穴左右前後四方向,各離一寸,主要治療頭風、目眩、癲狂,針刺深度為三分。

膝眼四穴位在膝蓋骨頭下方兩側凹陷中,主治膝部疼痛,針刺深度為五分,需停留三息並禁止灸療。

旁廷二穴位在腋下第四根肋骨間,高度正好與乳頭同高,乳後二寸凹陷中,俗稱注布,抬起手臂可找到,主治突然中邪、胸脅滿悶,針刺深度為五分,灸療五十次。

長谷二穴位在脅部肚臍旁各離五寸處,又名循元,主治腹瀉、食慾不振,灸療三十次。

下腰一穴位在八髎正中央的脊椎上,名為三宗骨,主治腹瀉伴隨膿血,灸療五十次。

腸繞二穴位於玉泉穴兩側各離二寸,主治便祕,灸療次數根據年齡。

環岡二穴位在小腸腧穴下方二寸的橫紋間,主治大小便不通,灸療七次。

八關八穴位在手指間,治療嚴重發熱、眼睛疼痛,針刺出血即可痊癒。

闌門二穴位在生殖器旁兩寸,主治疝氣導致的劇烈疼痛,針刺深度二寸半,灸療十四次。

獨陰二穴位在腳趾第二節下方橫紋,或另一說法是在大拇指旁的第二腳趾下中節橫紋中間,主治心腹劇痛以及疝痛,正中位置灸療五次,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效果極佳。

胞門子戶各一穴,胞門在關元穴左側二寸,子戶在關元穴右側二寸,均主治婦女不孕,各灸療五十次。

金津玉液二穴位在舌下兩側脈絡,主治舌腫、咽喉堵塞,使用三棱針出血即可痊癒。

大骨穴二穴位在手指大拇指的第二節尖端,可灸療九次。

小骨穴在手小指第二節尖端,主治眼疾以及眼瞼風疹,灸療九次,用嘴吹熄火苗。

太陽二穴位在額頭兩側眉後的紫色脈絡上,主治頭風及偏頭痛,針刺出血,另一說法即為瞳子髎穴。

明堂二穴位在鼻樑直上髮際一寸,主治頭風、鼻塞、多涕,針刺深度二分,另一說法即為上星穴。

眉沖二穴,又名小竹,位於兩眉頭直上髮際,主治癲癇、頭痛、鼻塞,針刺深度二分,不可灸療。

榮池二穴位在腳踝內側前後兩邊的凹陷脈絡,又名陰陽穴,主治白帶,針刺深度三分,灸療三十次。

漏陰二穴位在腳踝內側下方五分,可感受到微弱脈動,主治白帶,針刺深度一分,灸療三十次。

中魁二穴位在手中指第二節尖端,主治噎食、胃酸逆流、嘔吐,灸療五次,用嘴吹熄火苗。

血郄二穴,即百蟲窠,位在膝蓋內側上方三寸的凹陷中,主治腎臟風疹,針刺深度二寸半,灸療十四次即可。

腰眼二穴,讓患者脫掉上衣,於腰部兩側微凹陷處,即是腰眼穴,患者需直身站立由他人用筆標記,再上牀俯臥,每次灸療七次,治療肺結核有奇效。

通關二穴位在手腕中間旁各五分處,主治噎食,針刺深度八分,左旋轉可促進飲食,右旋轉可調理脾胃,此穴一針可有四種功效,針下九次後良久感覺脾胃消化食物,針感移動即為有效。

2. 諸藥灸法

豉餅灸法治疽瘡不起發:取豆豉和椒、姜、鹽、蔥爛搗捏作餅子,厚薄如折,三錢以來,安瘡頭上灸之。若覺太熱,即抬起又安其上。若餅子干,更換新者灸之。若膿已成,慎不可灸。(精義)

硫黃灸法治諸瘡久不瘥,變成瘻:取硫黃一塊,可瘡口大小,安之。別取少許硫黃於火上燒,用叉尖挑起點硫黃令著三五遍,取膿水乾瘥為度。(精義)

隔蒜灸法治癰疽腫毒,大痛或不痛,麻木:先以濕紙覆其上,候先干處為瘡,以獨頭蒜切片三分厚,安瘡頭上艾炷灸之。每五炷換蒜片。如瘡大,有十餘頭作一處生者,以蒜搗爛攤患處,鋪艾灸之。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此援引郁毒之法的,有回生之功。若瘡色白,不起發,不作膿,不問日期,最宜多灸。(入門)

桑枝灸法治發背不起發,不腐:桑枝燃著,吹息火焰,以火頭灸患處,日三五次。每次片時,取瘀肉腐動為度。若腐肉已去,新肉生遲,宜灸四圍。如陰瘡、臁瘡、瘰癧、流注久不愈者,尤宜灸之。(入門)

附子灸法治腦瘻諸癰腫堅牢: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小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附子欲干輒更唾濕之。常令附子熱徹,附子欲干輒更之,氣入腫中,無不愈。(資生)

黃土灸法:凡發背,率多於背兩胛間,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人皆慢忽不為治,不過十日,逐至於死。急取淨黃土和水為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貼瘡上,以大艾炷安餅上灸之。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灸七餅即瘥。如錢許大,可日夜不住灸之,以瘥為度。(資生)

白話文:

【諸藥灸法】

豉餅灸法治疽瘡不起發:取豆豉混合胡椒、薑、鹽、蔥,充分搗碎捏成餅狀,厚度適中,約三錢重,放置於瘡頭上進行灸療。如果感覺過熱,就稍微抬起再放回去。若餅子乾燥,則更換新的繼續灸療。若瘡已化膿,則要小心不能進行灸療。

硫磺灸法治各種長期不愈的瘡口,轉變為瘻:取一塊與瘡口大小相應的硫磺,放置在瘡口上。另外取少許硫磺在火上燒,用叉尖挑起點硫磺,反覆數次,直到膿水乾涸且瘡口痊癒。

隔蒜灸法治癰疽腫毒,無論是劇痛還是無痛、麻木:先用濕紙覆蓋在上面,等待先乾的部分就是瘡口,將單頭蒜切成三分厚的片,放在瘡頭上施以艾灸。每五根艾炷後更換蒜片。如果瘡口較大,有多個瘡頭集中在一起的,可以將蒜搗碎敷在患處,鋪上艾草進行灸療。若是疼痛的灸到不痛,不痛的灸到痛。這是引導鬱積毒素的方法,有救命之效。如果瘡色蒼白,沒有發炎,沒有膿包,不論何時,都適合多做灸療。

桑枝灸法治背部瘡口不發炎,不腐爛:燃燒桑枝,吹熄火焰,用火頭灸患處,每天三到五次,每次一小會兒,直到病竈的肉開始腐爛。如果腐肉已經去除,新生肉長得慢,應該灸四周。對於陰瘡、臁瘡、瘰癧、流注等久不癒合的情況,尤其適用灸療。

附子灸法治腦瘻和各種堅硬的腫瘍:削附子使其厚度如棋子,正對腫塊,用少量唾液濕潤附子,然後在附子上施以艾灸,讓熱力徹底穿透。當附子乾燥時,立即再塗上唾液。保持附子的熱度,當附子快乾時立即更換,讓熱力進入腫塊,如此可達到治療效果。

黃土灸法:對於背部的瘡,大多出現在兩肩胛之間,起初像粟米一樣大,可能伴有疼痛或瘙癢,人們往往忽視不治療,但若超過十天,可能會導致死亡。應立即取淨黃土和水混成泥,捏成厚度約二分、寬約一寸半的餅狀,貼在瘡上,將大的艾炷放在餅上進行灸療。灸一根艾炷後就要更換一次餅子。如果瘡只有粟米大,灸七次就可以痊癒。如果瘡口像錢幣一樣大,可以日夜不停進行灸療,直到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