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一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2)

1. 奇穴

不出在靈樞內經,故謂之奇穴

取膏肓腧穴法,此穴主陽氣虧弱諸虛痼冷,夢遺上氣,咳逆噎膈,狂惑忘誤,百病,尤治痰飲諸疾。須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齊胸,以兩手圍其足膝,使脾骨開離,勿令動搖,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點墨記之,即以墨平畫相去二寸許,四肋三間,脾骨之裡,肋間空處,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筋骨空處,按之,患者覺牽引胸戶中,手指痹,即真穴也。灸後覺氣壅盛,可灸氣海及足三里,瀉火實下。

灸後令人陽盛,當消息以自保養,不可縱欲(入門)。

又法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則脾骨開,其穴立見。以手揣摸第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三寸,四肋三間之中,按之,酸酸是穴。灸時,手搭兩膊上,不可放下,灸至百壯為佳(回春)。

取患門穴法,主少年陰陽俱虛,面黃體瘦,飲食無味,咳嗽遺精,潮熱盜汗,心胸背引痛,五勞七傷等證,無不效。先用蠟繩一條,以病人男左女右腳板,從足大拇指頭齊量起,向後隨腳板當心貼肉,直上至膝腕大橫紋中截斷。次令病人解發,勻分兩邊,平身正立,取前繩子從鼻端齊引繩向上,循頭縫下腦後,貼肉隨脊骨垂下至繩盡處,以墨點記(此不是灸穴也)。別用稈心按於口上兩頭至吻,卻鉤起稈心中心至鼻端根,如人字樣,齊兩吻截斷。

將此稈展直於先點墨處,取中橫量,勿令高下,於稈心兩頭盡處,以墨記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壯,累灸至百壯。初只灸此兩穴(入門)。

一法治虛勞羸瘦,令病人平身正直,用草於男左女右自腳中指尖量過腳心下,向上至曲䐐大紋處,切斷。卻將此草自鼻尖量,從頭正中(須分開頭心發,貼肉量),至脊以草盡處,用墨點記。別用草一條,令病人自然合口,量闊狹,切斷。卻將此草於墨點上平折,兩頭盡處量穴。灸時,隨年多灸一壯(如年三十灸三十一也)。累效(資生)。

此法與上法略同(類聚)。

取四花穴法,治病同患門。令病人平身正立,稍縮臂膊,取蠟繩繞項,向前平結喉骨後,大杼骨俱墨點記,向前雙垂與鳩尾穴齊,即切斷。卻翻繩向後,以繩原點大杼墨放結喉墨上,結喉墨放大杼骨上,從背脊中雙繩頭貼肉垂下至繩頭盡處,以墨點記(不是灸穴)。別取稈心,令病人合口,無得動喉橫量,齊兩吻切斷。

還於背上墨記處,折中橫量,兩頭盡處點之(此是灸穴)。又將循脊直量上下點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壯,累灸百壯。迨瘡愈病未愈,依前法復灸。故云累灸百壯。但當灸脊上兩穴,切宜少灸。凡一次可灸三五壯,多灸則恐人腃背。灸此等穴,亦要灸足三里,以瀉火氣為妙(入門)。

</p

白話文:

這些穴位不在《靈樞內經》中出現,因此被稱為奇穴。

取得膏肓腧穴的方法,這個穴位主治因陽氣不足導致的各種虛弱症狀、冷感、夢遺、上氣、咳嗽、噎膈、精神混亂、記憶力下降以及百種疾病,特別對治療痰飲相關的疾病有幫助。讓病人坐在牀上,雙膝彎曲到胸部位置,然後用雙手環抱雙腿和膝蓋,使脾骨稍微分開,確保身體穩定不要搖晃。用手指找到第四椎骨下方約1公分的位置,第五椎骨上方約2公分的地方,並做個記號。然後在該位置左右兩寸處,即四根肋骨和三個肋間的脾骨內側,肋骨之間的空隙,剛好可以容納側面的手指,按摩肌肉表面,找到筋骨之間的空隙,按壓下去,如果病人感到胸口部位有拉扯感,手指有些麻,那就是正確的穴位。灸療後若感覺氣血過盛,可以再灸氣海和足三里,有助於降低火氣。

灸療後會讓人陽氣旺盛,應適度調節自我保養,不可縱欲。

另一種方法是讓病人雙手交叉放在雙臂上,脾骨就會自然分開,穴位就能清楚看到。用手摸第四椎骨下方,兩側各離三寸,即四根肋骨和三個肋間的中間,按下時若感到痠痛,就是穴位所在。灸療時,手要保持在手臂上,不能放下,灸至一百壯效果最佳。

取得患門穴的方法,主治年輕人的陰陽兩虛、面色黃瘦、食慾不振、咳嗽、遺精、潮熱、盜汗、心胸背痛、五勞七傷等症狀,效果顯著。首先,使用一根蠟線,從病人左腳(男性)或右腳(女性)的大拇指開始,沿腳底心緊貼皮膚直量到膝蓋的大橫紋中間,截斷蠟線。然後讓病人鬆開頭髮,均勻分開兩邊,站立直身,將蠟線從鼻子尖端開始,沿著頭部中央(需分開頭頂的頭髮,緊貼皮膚量度)向下延伸,直至蠟線盡頭,以墨水做記號(這不是灸療的穴位)。另外,取一根稻草,兩端放置在嘴脣上,鉤起中間部分到鼻根,形成人字形,對準兩脣的盡頭,截斷稻草。

將稻草拉直,並在先前的墨點上水平測量,確保高度一致,在稻草兩端的盡頭處做墨水記號。這是灸療的穴位。初次灸療七壯,累積灸至一百壯。初次只需灸這兩個穴位。

另一種治療虛勞和消瘦的方法,讓病人直立,用草從男性左腳或女性右腳的中趾尖開始量過腳心下,直到膝蓋的大橫紋處,切斷。然後將這段草從鼻尖開始量,沿著頭部中央(需分開頭頂的頭髮,緊貼皮膚量度),直到背部草盡處,用墨水做記號。另外取一段草,讓病人自然閉嘴,量出嘴的寬度,切斷。將這段草在墨點上水平折疊,兩端的盡頭處量出穴位。灸療時,根據年齡再多灸一壯(例如三十歲灸三十一壯)。多次療效更佳。

這個方法與上述方法大致相同。

取得四花穴的方法,主治疾病與患門穴相同。讓病人直立,稍微縮小手臂,用蠟線繞頸部,向前平結喉結後方,大杼骨兩側都用墨水做記號,向前垂下與鳩尾穴齊平,然後切斷。然後將蠟線翻轉到後方,將原點大杼墨點放在結喉墨點上,結喉墨點放在大杼骨上,從背部中央雙線頭貼肉垂下至蠟線盡頭,用墨水做記號(不是灸療的穴位)。另外取一根稻草,讓病人閉嘴,不要移動喉部,橫向量出兩脣的距離,切斷。

將稻草放在背部墨點上,中間折疊,兩端盡頭處做記號(這是灸療的穴位)。再將稻草沿脊椎直線量出上下點位(這是灸療的穴位)。初次灸療七壯,累積灸至一百壯。當傷口癒合但病情未完全康復時,按照先前的方法重複灸療。因此說累積灸至一百壯。但灸療脊椎上的兩個穴位時,應少灸一些。每次灸療三到五壯即可,多灸可能會讓人背部腫脹。灸療這些穴位時,也要灸足三里穴,有助於排出火氣,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