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9)
卷二 (9)
1. 蠱毒
蠱毒巨闕、上脘、足小指尖三壯,有物因所食下出。
三蟲痛胸多涎,上脘在鳩尾下二寸,灸二七壯,至百壯未瘥,宜倍灸。
蟲咬心痛,或上或下,時作時止,善渴,嘔吐、噁心、涎出,面色白斑、紅唇乍青白、乍白赤,痛定後能食,是也。以手緊按堅持,勿令得移,以針刺蟲,久待蟲不動,乃出針。上半月蟲頭向上,下半月蟲頭向下。每食前先嚼肉而不吞,則蟲頭向上,然後用針藥。
白話文:
[蠱毒]:當出現蠱毒的情況,可以灸療巨闕穴、上脘穴以及腳小指的尖端,各灸三次,會有異物隨食物排泄而出。
[三蟲痛]:若胸痛且伴有大量口涎,可能是由三種寄生蟲引發的疼痛。上脘穴位於鳩尾穴下方約兩寸的位置,應灸十四次,甚至可灸至一百次,如果症狀仍未改善,則需加倍灸療。
[蟲咬心痛]:心臟被蟲咬導致的疼痛,可能在身體的上部或下部,且疼痛時發時停,患者常感口渴,並伴隨嘔吐、噁心和口水分泌過多等症狀,臉色會出現白斑,嘴脣時而紅時而青白,時而白時而赤,疼痛消失後能正常進食。治療時,應用手緊緊按住痛處,防止蟲子移動,再用針刺入蟲子所在位置,等到蟲子不再動彈才拔針。上半月時,蟲子的頭部會朝上,下半月時,蟲子的頭部會朝下。每次進食前,先咀嚼一些肉類但不要吞下,這樣蟲子的頭部就會朝上,之後再使用針灸和藥物治療。
2. 眠睡
不得安臥,不能睡,皆心熱也。昏睡困憊,腎脾虛熱之致也。治心、脾、腎經穴。多睡:肝俞七壯,肺俞二間,少商、百會、囟會,又方解谿、湧泉。
無睡:陰交在臍下一寸,灸百壯。噫嘻:在第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半,以手按之,則病者言噫嘻。二七壯至百壯。
白話文:
[睡眠問題]
如果無法安穩地躺著睡覺,或者根本無法入睡,這通常是由於心臟功能過度活躍導致的。而那些昏睡不醒,感到極度疲憊的人,則可能是由於腎和脾臟虛弱導致的過度熱氣。治療上,應當考慮調理心臟、脾臟以及腎臟相關的穴位。
對於嗜睡的情況,可以考慮針灸肝俞穴七次,肺俞穴二次,少商穴、百會穴、囟會穴,另一種方式是刺激解谿穴和湧泉穴。
若是一直沒有睡意,可以在位於肚臍下方一寸處的陰交穴進行艾灸,約一百次。
至於嘆息或不自主發出聲音的情況,可以找到第六椎骨下的兩側,距離中線各三寸半的位置,也就是嘆息穴。用手按壓這些穴位時,病人會不由自主地發出嘆息聲。這個穴位可施灸十四次至一百次。
3. 內傷瘀血
胸中瘀血:巨闕下三里、肺俞、膏肓俞、內關
白話文:
在胸腔內部有瘀血的情況下,可以關注或治療的穴位有:位於心臟下方約三寸的巨闕穴、下三里的位置、背部的肺俞穴、同樣位於背部的膏肓俞穴,以及手腕內側的內關穴。
4. 消渴
三焦不和,五臟津液焦渴,水火不能交濟之致也。
消渴飲水,人中、兌端、隱白、承漿、然穀、神門、內關、三焦俞。
腎虛消渴,然谷、腎俞、腰俞、肺俞、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二寸,挾脊起肉端),灸三壯。
食渴中脘針三焦俞、胃俞、太淵、列缺,針皆瀉。
白話文:
[糖尿病]
這是由於三焦運作不調和,導致五臟的津液乾涸,像是身體裡的水與火無法互相調節所引發的疾病。
對於因消渴而頻繁喝水的情況,可以刺激人中、兌端、隱白、承漿、然穀、神門、內關、三焦俞這些穴位來治療。
若是因腎虛導致的消渴症,可以透過刺激然谷、腎俞、腰俞、肺俞、中膂俞(位於第二十根脊椎下,左右兩側各兩寸的位置,也就是脊柱兩旁肌肉突起的頂點)來治療,並且在這些穴位上進行三次溫灸。
對於飲食過多引起的消渴,可以針刺中脘、三焦俞、胃俞、太淵、列缺等穴位,並採用瀉法。
5. 汗部
表氣虛弱則自汗也,寒氣外束則無汗也。肺主皮毛,表虛則自汗是。○吐血衄血,皆因肺熱,心血妄行,皮膚須瀉心肺熱氣也。
轉筋汗不出,竅陰、太淵、孔最三壯,陽陵泉、膽俞,兩臂轉筋穴互相加減用。
煩心汗不出,孔最三壯,曲差、心俞、太淵、神門、巨闕,又手足指間針。
骨寒熱汗注,復溜、下三里、神門。
汗出鼻衄,承漿、合谷、崑崙、上星、神門、太衝。
身熱如火汗不出,命門、中脘、膽俞、孔最三壯、肺俞、太谿、合谷、支溝。
盜汗,肺俞三壯,陰都挾巨闕旁一寸五分直下又二寸灸二壯。
虛汗,合谷瀉、復溜、下三里並補陰都、曲泉並三壯、照海、魚際。
咳嗽汗不出,魚際、竅陰、膽俞、商陽、上星、肺俞、心俞、肝俞、曲泉三壯、孔最三壯。
白話文:
[汗部]
如果表層氣虛,就會自己流汗,若是寒氣從外面來壓制,就可能不會流汗。肺部控制著皮毛,所以表層氣虛時會自行流汗。
吐血和鼻血通常是由於肺部過熱,使心臟的血亂跑,這時皮膚需排出心肺的熱氣。
肌肉緊繃且不出汗的情況,可以刺激竅陰、太淵、孔最三個穴位,每次三壯,陽陵泉、膽俞兩個穴位,以及雙臂轉筋穴,這些穴位可以根據情況增減使用。
心煩且不出汗,可以刺激孔最三次,曲差、心俞、太淵、神門、巨闕,以及手腳指間的穴位。
如果骨頭冷熱交錯且汗水如注,可以刺激復溜、下三里、神門等穴位。
流汗同時鼻出血,可以刺激承漿、合谷、崑崙、上星、神門、太衝等穴位。
身體熱如火但不出汗,可以刺激命門、中脘、膽俞、孔最三次、肺俞、太谿、合谷、支溝等穴位。
夜間盜汗,可以刺激肺俞三次,陰都穴在巨闕旁一寸五分直下再二寸處,灸兩壯。
虛弱而出汗,可以刺激合谷穴以瀉熱,復溜、下三里穴以補,陰都、曲泉穴各灸三壯,以及照海、魚際穴。
咳嗽但不出汗,可以刺激魚際、竅陰、膽俞、商陽、上星、肺俞、心俞、肝俞、曲泉各灸三次,孔最灸三次。
6. 傷寒及瘟疫
冬傷於寒,春傷病瘟。
太陽經病,一日二日發熱惡寒,頭疼腰脊強痛,尺脈俱浮,屬膀胱經。
陽明經病,二日三日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尺脈俱長,屬胃土。
少陽經病,三日四日胸脅痛而耳聾,或口苦舌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尺脈俱弦,屬膽木。
太陰經病,四日五日腹滿咽乾,手足自濕,或自痢而渴,或腹痛,尺脈俱沉細,屬脾土。
少陰經病,五日六日口燥舌乾而惡寒,尺脈俱沉,屬腎水。
厥陰經病,六日七日煩懣囊縮,尺脈俱微緩,屬肝木。
是三陰三陽症也。○方書云,初起只傳足經,不傳手經。
又云,五行順傳者生,逆傳者亡。○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逆,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又云,一曰治風府穴;二曰治三間穴;三曰治中渚臨泣;四曰治少商隱白;五曰治神門太谿;六曰治靈道中封間使穴。
在表主腑,陽谷支溝陽谿陽輔。在裡主臟,商丘復溜經渠靈道間使。
痓病似中風症,中濕症,口噤反張,又似癇症,以傷寒逐日例行針。
傷寒流注太衝內庭穴,針此二穴總治,能退寒熱。
在手太衝內庭手三里並針,在足太衝內庭並針,在背太衝內庭間使並針,在腹太衝內庭下三里並針。
傷寒犯色發熱,飲食咽塞而還出鼻孔,然谷針,使之飲食即吞,神效。
陰症傷寒彌留,不能退熱,乃中氣不足之致,臍中百壯,不愈加灸五十壯,或填鹽煉臍。
傷寒過六日不解者,期門關元太衝下三里內庭。
餘熱未盡,曲池合谷太衝下三里內庭。
傷寒悲恐太衝內庭少衝通里。
挾脊痛大沖內庭委中崑崙。
口乾曲澤神門。
項強目瞑風門委中太衝內庭下三里三陰交。
熱病煩心足寒多汗,先針然谷太谿行間皆補。
熱病煩心汗不出,中衝勞宮少衝關衝大陵陽谿曲澤孔最三壯至五壯即汗。
又方,五日以上汗不出太淵留針一時,若未滿五日曲澤穴禁針。
熱病極熱頭痛引飲三日,以柔索纏肩下臂上左右尺澤穴上下青絡血貫刺,多出血棄如糞汁,神效。出血與汗出同故也。
蝦蟆瘟,兵亂之後殺氣彌滿,觸犯傷人,瘟熱大熾,咽腫閉塞,口噤不語不食,頷下亦腫,形如蝦蟆之頷,氣息奄奄,第三日而死,故曰蝦蟆瘟。其熱傳染,或作大頭瘟,或無病人傳染者,下必氣絕,或有作熱仍成大腫而斃者,急以三稜針貫刺頭額上當陽血絡及太陽血絡
白話文:
[對於傷寒和瘟疫的理解]
如果冬天受到寒冷侵襲,春天就可能因之而生病,甚至染上瘟疫。
太陽經的病症通常在感染後的一至兩天內出現,包括發燒、畏寒、頭痛、腰背僵硬等症狀,手腕後部的脈象會顯示出浮動的特徵,這都歸屬於膀胱經的問題。
陽明經的病症通常在感染後的二至三天內出現,症狀包括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甚至無法平躺休息,手腕後部的脈象會顯示出長大的特徵,這歸屬於胃的問題。
少陽經的病症通常在感染後的三至四天內出現,主要症狀為胸部和側腹部疼痛、耳鳴,或是口苦、舌乾,或是交替出現寒熱感且伴隨嘔吐,手腕後部的脈象會顯示出弦緊的特徵,這歸屬於膽的問題。
太陰經的病症通常在感染後的四至五天內出現,主要症狀為腹部脹滿、咽喉乾燥,手腳容易出汗,或是自己出現下痢且口渴,或是腹部疼痛,手腕後部的脈象會顯示出沉細的特徵,這歸屬於脾的問題。
少陰經的病症通常在感染後的五至六天內出現,主要症狀為口乾舌燥且持續畏寒,手腕後部的脈象會顯示出沉弱的特徵,這歸屬於腎的問題。
厥陰經的病症通常在感染後的六至七天內出現,主要症狀為焦躁不安、生殖器縮小,手腕後部的脈象會顯示出微弱緩慢的特徵,這歸屬於肝的問題。
這些都是三陰三陽的病症。一般醫書上說,病情初期只會影響到腳部經絡,不會影響到手部經絡。
再者,如果病況是順著五行相生的循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發展,患者則較有可能康復;反之,若是逆著五行相剋的循環(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發展,則病情可能更加嚴重。
治療方法上,首先應針對風府穴進行治療;其次為三間穴;再者為中渚臨泣穴;第四為少商隱白穴;第五為神門太谿穴;最後為靈道中封間使穴。
對於表層部位的腑臟,應對陽谷支溝陽谿陽輔穴進行治療;對於深層部位的臟腑,則應對商丘復溜經渠靈道間使穴進行治療。
痙病的症狀類似中風或濕氣過重,表現為口脣緊閉、背部僵硬,也可能類似癲癇,可根據傷寒的逐日針灸療程進行治療。
傷寒導致的寒熱交替,可以通過針灸太衝和內庭兩個穴位來緩解,這兩個穴位都能有效退燒。
如果是在手上,應同時針灸太衝、內庭和手三里;如果是在腳上,應同時針灸太衝和內庭;如果是在背上,應同時針灸太衝、內庭和間使;如果是在腹部,應同時針灸太衝、內庭和下三里。
當傷寒導致面色蒼白、發熱,且飲食困難,食物甚至會從鼻孔反出,可以針灸然谷穴,幫助病人吞嚥,效果神奇。
對於陰性傷寒,如果病情持續,無法退燒,可能是因為中氣不足,可以灸臍中百次,如果仍未見效,可以再灸五十次,或者在肚臍填入鹽巴,用以蒸煮。
如果傷寒超過六天還未能解決,應針灸期門、關元、太衝、下三里和內庭。
如果傷寒的餘熱尚未完全消退,應針灸曲池、合谷、太衝、下三里和內庭。
對於傷寒引發的悲觀和恐懼,可以針灸太衝、內庭、少衝和通裏。
對於背部疼痛,可以針灸大沖、內庭、委中和崑崙。
對於口乾,可以針灸曲澤和神門。
對於脖子僵硬、眼睛疲倦,可以針灸風門、委中、太衝、內庭和下三里、三陰交。
對於高熱、心煩、腳冷、多汗,可以先針灸然谷、太谿和行間,進行補充。
對於高熱、心煩但不出汗,可以針灸中衝、勞宮、少衝、關衝、大陵、陽谿、曲澤、孔最,針灸三至五次即可出汗。
另一種治療方法,如果五天以上還不出汗,可以在太淵穴留針一小時,如果未滿五天,則禁止針灸曲澤穴。
對於極度高熱、頭痛、口渴的病情,可以在第三天用軟繩綁住肩膀下方、手臂上方的左右尺澤穴,然後用針刺破青色的血管,讓血液大量流出,直至血液像糞便一樣濃稠,效果神奇。這是因為出血與出汗有相同的效果。
蝦蟆瘟,通常發生在戰亂之後,空氣中充滿了殺戮之氣,一旦觸碰到就會受傷,病情迅速蔓延,咽喉腫脹、堵塞,口脣緊閉,無法說話和進食,下巴下方也會腫脹,形狀像蝦蟆的下巴,呼吸微弱,通常在第三天就會死亡,因此被稱為蝦蟆瘟。這種高熱具有高度傳染性,可能會演變成大頭瘟,或者即使沒有直接接觸到病人也會被感染,病情嚴重時會氣絕身亡,或者發燒後形成大腫塊而死亡,此時應立即使用三稜針穿透頭額上方的陽血絡和太陽血絡。
7. 大小便
膀胱有寒三焦熱結小便不利關格不通者,邪在六腑則陽脈盛,邪在五臟則陰脈盛。合谷、太衝。
大小便不通,膀胱俞三壯,丹田二七壯,胞門五十壯,營沖在足內踝前後陷中三壯,經中穴在臍下寸半兩旁各三寸,灸百壯,大腸俞三壯。
大小便不利,大腸俞、營沖三壯,小腸俞三壯,經中在臍下寸半兩旁各三寸,灸百壯,中髎。
小便黃赤不禁,腕骨、膀胱俞、三焦俞、承漿、小腸俞。
小便狀如散火,關元百壯,復溜五壯。
小便不通,臍下冷,膀胱俞、胞門、丹田、神闕、營沖皆灸。
小便難灸,對臍脊骨上三壯。
小便色變青取湧泉,赤取然谷,黃取太谿,白取復溜、列缺,黑取陰谷。
尻重百會、委中。
尿血,胃俞、關元、曲泉、勞宮、三焦俞、腎俞、氣海年壯壯,太衝三壯、少府三壯、膀胱俞、小腸俞。
腸鳴溏泄腹痛,神闕百壯,三陰交三壯。
白話文:
[大小便問題]
如果膀胱受寒且三焦有熱結,導致小便不順暢,甚至無法排泄,這代表邪氣影響了六腑,陽脈過於旺盛;若邪氣影響五臟,則陰脈會過於旺盛。這種情況可以刺激合谷穴和太衝穴。
對於大小便都無法排泄的問題,可灸療膀胱俞穴三次,丹田穴十四次,胞門穴五十次,營沖穴位於腳踝前方的凹陷處,亦灸療三次。而經中穴在肚臍下方一寸半,左右各三寸的位置,需灸療一百次,再灸大腸俞穴三次。
當大小便都不順利時,同樣灸療大腸俞穴三次,營沖穴三次,小腸俞穴三次,經中穴在肚臘下方一寸半,左右各三寸的位置,需灸療一百次,再灸中髎穴。
小便呈現黃赤色且無法控制,可以刺激腕骨穴,膀胱俞穴,三焦俞穴,承漿穴和小腸俞穴。
若小便像散開的火苗一樣,應灸療關元穴一百次,復溜穴五次。
小便無法排出,且肚臍下方感到寒冷,可灸療膀胱俞穴,胞門穴,丹田穴,神闕穴,營沖穴。
小便困難,可以在對著肚臍的脊椎上方進行三次灸療。
小便顏色改變,青色取湧泉穴,紅色取然谷穴,黃色取太谿穴,白色取復溜穴和列缺穴,黑色取陰谷穴。
臀部沉重,可灸療百會穴和委中穴。
出現尿血的情況,可以灸療胃俞穴,關元穴,曲泉穴,勞宮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穴,太衝穴三次,少府穴三次,膀胱俞穴和小腸俞穴。
若是腸鳴、腹瀉且腹痛,應灸療神闕穴一百次,三陰交穴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