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一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1)

1. 人身四海腧穴

胃為水穀之海,其腧上在氣街,下在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腧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為氣之海,其腧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腧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蓋即百會穴也。(靈樞)

白話文:

[人體四大海的穴位]

胃是消化水穀的主要部位,像一片大海,它的相關穴位,上面的在氣街穴,下面的則在足三里穴。

衝脈是連結十二經絡的大海,其相關穴位,上面的在大杼穴,下面的則出現在上巨虛和下巨虛穴之間。

膻中穴是氣的海洋,其相關穴位,上面的在位於頸部的柱骨上下方,具體位置在人迎穴。

腦是骨髓的大海,其相關穴位,上面的在頭頂的蓋下,即風府穴。而這個蓋的位置實際上就是百會穴。(根據《靈樞》記載)

2. 大接經

經曰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十二經無過絕。假令十二經中是何經絡不通行,當刺不通疑滯經俱令氣過節,無問其數,以平為期。○大接經治中風偏枯,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皆取十二經井穴也。(綱目)

白話文:

經典上說,對於那些身體消瘦且病症固定不移的人,應進行針刺治療,目的是讓十二條經脈的運作保持平衡,避免任何一條經脈的氣血過度或斷絕。假設在這十二條經脈中有哪一條經絡出現了阻塞不暢的情況,就應當對其進行針刺,讓經脈中的氣血能順利流通,不管需要多少次,直到經脈的運作恢復正常為止。

"大接經"這套療法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通過刺激陽經來調理陰經,或者反之亦然,都是透過針刺十二經脈的起始穴位(即井穴)來實現的。

3. 主病要穴

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陽明,中部病取足太陰,下部病取足厥陰,前膺取足陽明,後背取足太陽。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最為要決。百病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入門)○膏肓腧、三里、湧泉,百病無所不治。(入門)○若要安,丹田裡不曾干。(資生)

白話文:

[主要病症對應穴位]

大體來說,上半身的疾病多數選擇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來治療;中腹部的疾病會選用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下半身的疾病則多取足厥陰肝經的穴位;胸部前方的疾病會選用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後背的疾病則選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根據不同的經絡病症,選擇相應經絡的穴位,這是最重要的治療原則。一般情況下,針對一種病症只需使用一根針灸,最多不過四根針,全身上下都扎針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對於初學者而言,膏肓腧、三里和湧泉這三個穴位,能治療多種疾病。

另外,要想身體健康,丹田(位於肚臍下方)的氣血不能乾涸,這是養生的重要原則。

4. 焚針灸

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憂(叔和)。○用針者先明孔穴,補虛瀉實,勿失其理。針皮膚腠理,勿傷肌肉;針肌肉,勿傷筋脈;針筋脈,勿傷骨髓;針骨髓,勿傷諸絡。傷筋膜者,愕視失魂;傷血脈者,煩亂失神;傷皮毛者,上氣失魂;傷骨髓者,呻吟失志;傷肌肉者,四肢不收,失智。此為五亂,有死之憂也(資生)。

刺中五臟死候。五臟主臟神,不可傷,傷之則死。○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一作欠)。○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腎六日死(作三日),其動為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中膈為傷,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內經)。

失針致傷。刺跗上中大脈,血患不止死。○刺陰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客主人(上關穴)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舌下中脈,大過出血不止,為喑。○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郄中大脈,令人伸脫色。○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刺氣衝中脈,血不出,為腫鼠𪖈。○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脊間中髓,為傴。○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尿。○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腋下脅間,令人咳。

○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小腹中膀胱尿出,令人小腹滿。○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眶上陷省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內經)。○刺上關去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靈樞)。

禁針穴。神庭、腦戶、囟會、玉枕、絡卻、承靈、顱息、角孫、承泣、神道、靈臺、雲門、肩中、膻中、缺盆、上關、鳩尾、五里手、青靈、合谷、神闕、橫骨、氣衝、箕門、承筋、三陰交、水分、會陰、石門、三陽絡、人迎、乳中、然谷、伏兔(入門)。

禁灸穴。啞門、風府、天柱、承光、臨泣、頭維、攢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顴髎、下關、人迎、天牖、天府、周榮、淵腋、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衝、少商、魚際、經渠、陽闕、脊中、隱白、漏谷、條口、地五會、犢鼻、陰市、伏兔、髀關、中腕、委中、陰陵泉、殷門、心腧、承扶、承泣、瘈脈、絲竹空、喑門、耳門、石門、氣衝、腦戶、白環腧

白話文:

標題:[危險鍼灸]

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其中三十個穴位進行灸法會有害,七十九個穴位針刺會帶來憂慮(叔和)。使用鍼灸的人首先應該明確穴位的位置,補虛瀉實,不要失去其應有的道理。針刺皮膚腠理時,不要傷到肌肉;針刺肌肉時,不要傷到筋脈;針刺筋脈時,不要傷到骨髓;針刺骨髓時,不要傷到絡脈。傷到筋膜的,會使人驚恐失魂;傷到血脈的,會使人煩躁失神;傷到皮毛的,會使人上氣不接下氣;傷到骨髓的,會使人呻吟失志;傷到肌肉的,會使人的四肢無法活動,失去理智。這被稱爲“五亂”,有可能導致死亡的憂慮(資生)。

針刺中五臟的死候。五臟主管髒神,不可以受傷,一旦受傷則會導致死亡。針刺中心臟,一天內會死,其症狀表現爲打嗝。針刺中肺臟,三天內會死,其症狀表現爲咳嗽。針刺中肝臟,五天內會死,其症狀表現爲說話不清。針刺中脾臟,十天內會死,其症狀表現爲吞嚥困難。針刺中腎臟,六天內會死(也有說法是三天),其症狀表現爲打噴嚏。針刺中膽囊,一天半內會死,其症狀表現爲嘔吐。針刺中膈肌,爲受傷,即使疾病痊癒,不過一年內必定會死(內經)。

失針導致的傷害。針刺腳背上的大動脈,如果血流不止會致死。針刺陰部的大動脈,如果血流不止會致死。針刺面部的溜脈,可能不幸導致失明。針刺客主人穴(即上關穴)內陷中脈,會導致內漏,引起耳聾。針刺頭部的腦戶穴,如果針刺入腦內,立即會死。針刺膝蓋處,如果液體滲出,會導致跛行。針刺舌頭下部的中脈,如果出血過多且不止,會導致失聲。針刺手臂的太陰脈,如果出血過多,會立即死亡。針刺足部的布絡中的脈絡,如果血流不出,會導致腫脹。

針刺足部的少陰脈,如果虛弱出血,會導致語言困難。針刺郄穴中的大動脈,會讓人面色蒼白。針刺胸膛內陷中的肺臟,會導致喘息倒仰。針刺氣衝穴中的脈絡,如果血流不出,會導致鼠瘡腫脹。針刺肘部內陷,如果氣歸於此,會導致無法屈伸。針刺脊椎間的骨髓,會導致駝背。針刺陰股下方三寸的地方,如果內陷,會讓人遺尿。針刺乳房上方,如果中了乳房,會導致腫根侵蝕。針刺腋下肋間,會讓人咳嗽。

針刺缺盆中的內陷,如果氣泄露,會讓人喘息咳嗽。針刺小腹中的膀胱,如果尿液流出,會讓人小腹滿脹。針刺手魚腹內的內陷,會導致腫脹。針刺眼眶上部的中脈,如果中了脈絡,會導致漏尿或失明。針刺關節中的液體,如果液體滲出,會導致無法屈伸(內經)。針刺上關穴,會讓人不能打哈欠。針刺下關穴,會讓人打哈欠但不能張嘴。針刺犢鼻穴,會讓人彎曲但不能伸展。針刺兩關穴,會讓人伸展但不能彎曲(靈樞)。

禁止針刺的穴位。神庭、腦戶、囟會、玉枕、絡卻、承靈、顱息、角孫、承泣、神道、靈臺、雲門、肩中、膻中、缺盆、上關、鳩尾、五里手、青靈、合谷、神闕、橫骨、氣衝、箕門、承筋、三陰交、水分、會陰、石門、三陽絡、人迎、乳中、然谷、伏兔(入門)。

禁止灸的穴位。啞門、風府、天柱、承光、臨泣、頭維、攢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顴髎、下關、人迎、天牖、天府、周榮、淵腋、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衝、少商、魚際、經渠、陽闕、脊中、隱白、漏谷、條口、地五會、犢鼻、陰市、伏兔、髀關、中脘、委中、陰陵泉、殷門、心腧、承扶、承泣、瘛脈、絲竹空、喑門、耳門、石門、氣衝、腦戶、白環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