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一 (1)
卷一 (1)
1. 足少陽膽經
共四十三穴
瞳子髎在目外去小眥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癢外眥赤痛翳膜青盲遠視䀮䀮淚出多眵。○一云兼少澤能治婦人乳腫。
聽會在耳前肉峰之前,上有下關,下有耳門,此穴居中,針四分,灸三壯。
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瘛瘲喎斜,治耳聾腮腫(玉龍賦),耳聾針聽會,更瀉迎香,功如神,兼金門治傷寒兩耳聾(席弘賦),兼翳風治耳聾氣閉。
客主人在下關上五分,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甲乙經曰:針太深令人耳無聞,一日禁針,一日針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
主治口眼偏斜,耳聾耳鳴,聤耳聤,目眩齒痛,瘛瘲,口噤不能嚼物。
頷厭在懸顱上五分,與風池上下相對,有二寸,風池微向外些,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曰:針深令人耳無聞。
主治頭風偏頭頸項俱痛,目眩耳鳴,多嚏,驚癇,歷節風,汗出。
懸顱與竅陰並,竅陰在前,懸顱在後,相距三分,大些,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銳眥痛,熱病煩心,汗不出。
曲鬢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微後些,直顱息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口,噤難言,項強不得顧頭,角痛巔風目眇。
率谷在耳直上入髮際一寸,高於曲鬢相距八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腦痛兩頭角痛,胃膈寒痰,煩悶,嘔吐,酒後皮風膚腫。○治頭風兩角疼痛,可灸三壯至五壯,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
天衝在頷厭上四分,橫直浮白,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癲疾,風痙,牙齦腫,驚恐頭痛。
浮白在耳上輪根入髮際一寸,橫直大沖,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咳逆胸滿,喉痹,耳聾,齒痛,項癭,痰沫不得喘息,肩臂不舉,足不能行。○專治癭氣(百證賦)
竅陰在浮白下一寸,瘈脈後八分,微上處,髮際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痛,耳鳴,癰疽發熱,手足煩熱,汗不出,咳逆,喉痹,舌強,脅痛,口苦。
完骨在竅陰下七分,發際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頭痛頭風,耳鳴,齒齲,牙車急,口眼喎斜,喉痹,頰腫,癭疾,便赤,足痿不收。
本神在臨泣旁一寸,入髮際五分,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驚癇吐沫,目眩,項強急痛,胸脅相引,不得轉側,偏風顛疾。
白話文:
總共有四十三個穴位。
瞳子髎穴位於眼睛外側,離眼角五分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則需進行三次。
主要治療頭痛、眼睛癢、眼角紅痛、眼睛障翳、青光眼、遠視、眼睛疲勞、淚水過多、眼屎多等症狀。另外,亦有人認為它配合少澤穴可以治療婦女乳房腫脹。
聽會穴位於耳朵前方的肉峯前,上方是下關穴,下方是耳門穴,此穴居中,針刺深度為四分,灸療需進行三次。
主要治療耳聾、耳鳴、下頜脫臼、牙痛、中風、抽搐、面部歪斜、腮腺腫大等病症。
客主人穴位於下關穴上方五分處,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三呼吸,灸療需進行三次。過深的針刺可能會導致耳聾,因此隔一天才能再針刺,且不可過深,也不可長時間留針。
主要治療口眼歪斜、耳聾、耳鳴、耳部疾病、目眩、牙痛、抽搐、口閉合困難等病症。
頷厭穴位於懸顱穴上方五分,與風池穴相對,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呼吸,灸療需進行三次。過深的針刺可能會導致耳聾。
主要治療頭風、偏頭痛、頸項痛、目眩、耳鳴、打噴嚏、驚癇、關節炎、出汗等病症。
懸顱穴與竅陰穴並列,竅陰穴在前,懸顱穴在後,間距三分,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呼吸,灸療需進行三次。
主要治療偏頭痛、面部腫脹、眼睛疼痛、熱病、心煩、出汗困難等病症。
曲鬢穴位於耳上方,進入髮際一寸,略後方,直向顱息,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需進行三次。
主要治療頷頰腫脹、牙關緊閉、口噤難言、頸項僵硬、角痛、顛風、眼睛視力減弱等病症。
率谷穴位於耳正上方,進入髮際一寸,比曲鬢穴高出八分,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需進行三次。
主要治療頭痛、頭角痛、胃膈寒痰、煩悶、嘔吐、酒後皮膚風疹、皮膚腫脹等病症。
天衝穴位於頷厭穴上方四分,水平位置與浮白穴相同,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需進行三次。
主要治療癲癇、風痙、牙齦腫脹、驚恐性頭痛等病症。
浮白穴位於耳廓上緣的根部,進入髮際一寸,水平位置與大沖穴相同,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需進行三次。
主要治療咳嗽、胸悶、喉嚨梗塞、耳聾、牙痛、頸部腫塊、喘息困難、肩膀手臂無法舉起、腳步不便等病症。
竅陰穴位於浮白穴下方一寸,瘈脈後方八分,略向上方,位於髮際之下,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需進行三次。
主要治療四肢抽筋、眼睛疼痛、頭頸痛、耳鳴、膿腫發燒、手腳煩熱、出汗困難、咳嗽、喉嚨梗塞、舌頭僵硬、脅痛、口苦等病症。
完骨穴位於竅陰穴下方七分,位於髮際中間,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呼吸,灸療需進行三次。
主要治療頭痛、頭風、耳鳴、牙齲、下頜緊繃、口眼歪斜、喉嚨梗塞、頰部腫脹、頸部疾病、尿色偏紅、腳部虛弱等病症。
本神穴位於臨泣穴旁一寸,進入髮際五分,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需進行七次。
主要治療驚癇、吐沫、目眩、頸項僵硬、胸脅牽引痛、無法翻身、半身不遂、癲癇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