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四 (1)
卷四 (1)
1. 足少陽膽經流注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沖(穴名),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即環跳穴)。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中,過季脅(脅骨日肋,肋盡處日季脅),下合髀厭中(腹下腿上節處是也)。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陽陵泉穴),下外輔骨之前(輔骨謂輔佐䯒骨,在䯒之外),直下抵絕骨之端(陽輔穴),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本節前俠谿穴,本節後臨泣穴,未乃竅陰穴)。其支者,從跗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遠貫爪甲,出三毛(自此交入足厥陰)。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角額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子時自耳門交與瞳子髎,循頭耳側脅下行至足竅陰穴止(入門)。○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靈樞)。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脈絡,起源於眼睛的外側角落,向上到達頭部的兩側,然後向下經過耳朵的後方,沿著頸部行走,位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前方,到達肩膀上方,再從手少陽三焦經後方交叉而過,進入鎖骨窩(即缺盆)。其中一條分支,從耳朵後方進入耳朵內,再穿出至耳朵前方,到達眼睛的外側角落下方,和手少陽三焦經在眼眶下方大迎穴會合,抵達頰骨下方,經過頰車穴,向下通過頸部並與缺盆穴匯合。然後,這條脈絡下行至胸腔中間,貫穿膈膜,聯繫肝臟,屬於膽腑,沿著肋骨內側行走,從氣沖穴(穴名)穿出,繞過生殖器周圍,橫向進入大腿後側的髀厭中(即環跳穴)。
主脈直行的部分,從缺盆穴向下至腋下,沿著胸腔中間行走,經過季脅(季脅指的是肋骨盡頭處),再下行與髀厭中穴(位於腹部下方、大腿上方的關節處)匯合。再往下沿著大腿的外側行走,穿出膝蓋外側的陽陵泉穴,再向下至小腿外側輔骨的前方(輔骨指的是輔助脛骨,在小腿外側),一直下行至腳踝外側的絕骨末端(陽輔穴),再向下穿出腳踝前方的丘墟穴,沿著腳背行走,最後出現在小趾旁邊第二趾的末端(本節前的俠谿穴,本節後的臨泣穴,最末的竅陰穴)。其中一條分支,從腳背向上進入大拇趾的骨縫內,穿出趾端,穿過指甲,最終出現在三毛穴(自此交入足厥陰肝經)。
如果膽經發生問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口苦、常嘆氣、心脅疼痛、身體無法自由轉動,嚴重時臉色晦暗如蒙塵土,皮膚失去油脂滋潤,腳外側反常地發熱,這就是所謂的陽厥。膽經主要掌管骨骼相關的疾病,如:頭痛、額角痛、眼睛外側角落痛、鎖骨窩腫痛、腋下腫脹、淋巴結腫大、出汗、發冷、瘧疾、胸部和脇肋疼痛、大腿、膝蓋外側、小腿、腳踝外側前緣以及各個關節疼痛,小趾旁邊的第二趾功能障礙。如果膽經的氣血旺盛,人迎穴的脈搏會比寸口穴大一倍。
若膽經氣血虛弱,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比寸口穴小(出自《靈樞》)。在子時,膽經的氣血自耳門穴開始,經過頭部、耳朵側面、脅肋下行至足竅陰穴停止(入門)。足少陽膽經的根部在竅陰穴,結點在窗籠。窗籠,指的是耳朵內部(出自《靈樞》)。
2. 足少陽膽經左右凡九十穴
竅陰二穴,在足小指次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寸,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俠谿二穴,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之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入二分,不可灸,灸則使人羸瘦,不出三年卒(銅人)
臨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去俠谿一寸半,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微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懸鐘二穴,一名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針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少陽絡別走厥陰,針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五壯(銅人)
外丘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骨陷中,足少陽郄,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一名足髎,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針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伸而得之(銅人)○在膝下外尖骨前(資生)○在膝品骨下一寸,外廉兩骨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陽脈之所入,為合,針入六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銅人)
陽關二穴,一名關陽,一名關陵,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針入五分,禁不可灸(銅人)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針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銅人)
風市二穴,任膝上外廉兩筋間,正立,以兩手著腿,中指盡處是穴(入門)○在膝上外廉五寸(得效)○針入五分,可灸五壯(入門)
環跳二穴,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銅人)○在髀樞碾子骨(一作硯子)後宛宛中(入門)○針入一寸,留十呼,可灸五十壯(銅人)
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針入八分,可灸三壯(銅人)
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針入八分,可灸三壯(銅人)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一寸五分,陷中,針入一寸,可灸五壯(銅人)
帶脈二穴,在季脅端一寸八分,針入六分,可灸五壯(銅人)
京門二穴,腎之募也,一名氣府,一名氣�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左右共九十穴]
-
竇陰穴有兩個,在腳小趾隔壁的第二趾末端外側,距離趾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度的地方,這是足少陽膽脈的起始點,稱為「井穴」。針刺時深入一寸,保持呼吸三次,可以進行艾灸,每次灸三壯。
-
俠谿穴有兩個,在腳小趾隔壁的第二趾骨間,趾關節前方凹陷中,這是足少陽膽脈的流通處,稱為「榮穴」。針刺時深入二分,保持呼吸三次,可以進行艾灸,每次灸三壯。
-
地五會穴有兩個,在腳小趾隔壁的第二趾骨關節後方的凹陷中,距離俠谿穴約一寸的地方,這裡不能進行艾灸,若灸會讓人體弱消瘦,三年內可能有生命危險。
-
臨泣穴有兩個,在腳小趾隔壁的第二趾骨關節後方,距離俠谿穴約一寸半的地方,這是足少陽膽脈的注入點,稱為「輸穴」。針刺時深入三分,保持呼吸三次,可以進行艾灸,每次灸三壯。
-
丘墟穴有兩個,在腳外踝下方稍前的凹陷中,距離臨泣穴約三寸的地方,這是足少陽膽脈經過的部位,稱為「原穴」。針刺時深入五分,保持呼吸七次,可以進行艾灸,每次灸三壯。
以下依序是懸鐘、陽輔、光明、外丘、陽交、陽陵泉、陽關、中瀆、風市、環跳、居髎、維道、五樞、帶脈、京門等穴位的描述,各穴位皆有其特定的位置、深淺、針刺和艾灸的規範。
陽陵泉穴在膝蓋下一寸,外側邊緣的凹陷中,當腿伸直時可以找到此穴。這是足少陽膽脈進入的點,稱為「合穴」。針刺時深入六分,保持呼吸十次,一旦感到氣感即刻放鬆,可以進行艾灸,每次灸七壯,最高可灸至四十九壯。
以上僅列舉部分穴位,足少陽膽經尚包含更多穴位,每穴都有其獨特的作用與治療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