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足太陰脾經

共二十一穴

隱白在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腹脹喘滿不得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痛煩熱,暴泄衄血,屍厥不識人,足寒不得溫,婦入月事過時不止,針之立愈,小兒客忤驚風。○兼厲兌治夢魘不寧。

大都在大指內側第二節後,本節前骨縫白肉際陷中,居孤拐前,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痛,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嘔吐,悶亂,腰痛不可俯仰,四肢腫痛。凡婦人孕,不論月數及生產後未滿百日俱不宜灸。○治大便難,灸隨年壯。又霍亂下瀉不止,灸七壯(千金)。兼橫骨治氣滯腰痛不能立(席弘賦)。兼經渠治熱病汗不出(百證賦)。

太白大指後孤拐正中,赤白肉際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瀉痢,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治痔漏(玉龍賦)。能宣導於氣衝(通玄賦)。

公孫在足大指後孤拐後旁,腳邊陷中,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日留二十呼。

主治寒瘧不食,癇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喜嘔,卒面腫,心煩多飲,膽虛腹虛,水腫,腹脹如鼓,脾冷胃痛。○治腹脹心疼,可灸七壯(神農經)。治肚疼,須兼內關相應(席弘賦)。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標幽賦)。兼照海治傷寒四日太陰經,再行內關(攔江賦)。

商丘在內踝正下微前,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胃脘痛,腹脹腸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喘嘔,舌強,脾積痞氣,黃疸,寒瘧,體重肢節痛,怠惰嗜臥,骨疽痔疾,陰股內痛,狐疝走引,小腹疼痛,不可俯仰。○治脾虛腹脹,胃脘痛,可灸七壯(神農經)。兼解谿丘墟,堪追腳痛(玉龍賦)。專治痔漏最良(百證賦)。

三陰交在內踝上,除踝三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妊娠不可針。

主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脾病身重,四肢不舉,飧泄痢血,痃癖,臍下痛,不可忍,中風卒厥,不省人事,膝內廉痛,足痿不行。凡女人產難,月水不禁,赤白帶下,先瀉後補,小腸疝氣,偏墜,木腎腫痛,小便不通,渾身浮腫,先補後瀉。○內踝上三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

又主心中咳逆,泄注,腹滿,喉痹,項頸滿,腸痔逆氣,痔血,陰急,鼻衄,骨瘡,大小便澀,鼻中乾燥,煩滿狂易走氣。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又男女夢與人交泄精,三陰交灸五壯,喜夢泄神良

白話文:

總共有二十一個穴位。

  1. 隱白穴位在腳大拇指內側的末端,距離指甲角如同一片韭葉的距離,針刺深度為一分,停留時間為三次呼吸,艾灸則為三壯。

  2. 大都穴位於大拇指內側第二節後,在本節前的骨縫和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時間爲七次呼吸,艾灸爲三壯。

  3. 太白穴在大拇指後方的腳部正中央,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時間爲七次呼吸,艾灸爲三壯。

  4. 公孫穴位於腳大拇指後方,腳邊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四分,停留時間爲七次呼吸,艾灸爲三壯。

  5. 商丘穴在內踝正下方稍微前方,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時間爲七次呼吸,艾灸爲三壯。

  6. 三陰交穴在內踝上方三寸,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時間爲七次呼吸,艾灸爲三壯。但孕婦不可以進行鍼刺。

以上穴位主要治療各種腸胃疾病、月經失調、腰腿痛、精神不寧等病症。具體穴位功效請參照各穴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