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足太陰脾經流注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穴),循指內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太白穴),上內踝前廉(商丘穴),上腨內(腨謂脛之魚腹也),循䱤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陰陵泉穴),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肢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自此交入手少陰)。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下,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

○巳時自衝陽過交與隱白,循腿腹上行至腋下大包穴止(入門)。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大倉(靈樞)。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運行路線】

足太陰脾經開始於大拇指尖端的隱白穴,沿著手指內側的邊緣(即大都穴位置),經過腳趾骨後方(即太白穴位置),再往上至內踝前方(即商丘穴位置)。然後沿著小腿內側(小腿肚部分),繞過脛骨後方,穿過足厥陰肝經到前面,繼續沿著膝蓋和大腿內側前緣(即陰陵泉穴位置)向上走,進入腹部後連接脾臟並絡胃,往上穿膈肌,夾住咽喉,連接舌根,並在舌下散開。

其分支從胃部分出,再穿膈肌,注入心臟(在此處交接到手少陰心經)。

如果這條經絡發生問題,可能會出現舌頭根部僵硬、吃東西就嘔吐、胃部疼痛、腹部脹氣、容易打嗝,排便或放屁後會感到舒緩,全身感覺沉重。這條經絡主要負責脾臟相關疾病,像是舌根痛、身體難以活動、食物不易吞嚥、心情煩躁、心臟下方緊繃疼痛、寒熱交錯的瘧疾、腹瀉、黃疸、無法安睡、站立困難、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以及大拇指無法正常運作。

當脾經旺盛時,寸口部位的脈搏會比一般人粗三倍;若脾經虛弱,寸口部位的脈搏反而比一般人細小。(靈樞)

【足太陰脾經的時辰運行】

在巳時(上午9點至11點),從足陽明胃經的衝陽穴過渡到足太陰脾經的隱白穴,沿著腿部和腹部向上運行,最後到達腋下的大包穴停止(入門)。足太陰脾經的根源在隱白穴,結點在大倉穴。(靈樞)

2. 足太陰脾經左右凡四十二穴

隱白二穴,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為並,針入一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銅人)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前陷中(銅人)○在本節內側白肉際(資生)○足太陰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靈樞)

太白二穴,在足大指內側核骨下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之後一寸(銅人)○在太白後一寸陷中(入門)○足太陰絡別走陽明,針入四分,可灸三壯(銅人)

商丘二穴,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銅人)○在骨後筋前(入門)○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針入三分,可灸三壯○昔有宋太子善醫術,逢一孕婦診曰,是一女,徐文伯診曰,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視之,文伯曰,臣請針之,瀉足三陰交,補手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銅人)

漏谷二穴,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地機二穴,一名脾舍,在別走上一寸空中,在膝下五寸,足太陰之郄(銅人)○在膝下五寸大骨後,伸足取之(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陰陵泉二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銅人)○在膝內側輔骨下陷中(資生)○曲膝取之(入門)○足太陰脈之所合,針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入門)

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三寸(銅人)○在膝臏上三寸內廉骨後筋前白肉際(入門)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銅人)○在股上起筋間(靈樞)○在血海上六寸,陰股內動脈應手,筋間(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針(入門)

衝門二穴,一名慈宮,上去太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文中動脈,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府舍二穴,在腹結下二寸,大橫下三寸,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三脈上下三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之別,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腹結二穴,一名腸窟,一名腹屈,在大橫下三寸,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一寸六分(銅人)○平臍旁四寸半(入門)○去章門合為六寸(資生)○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自期門至衝門,去腹中行各當四寸半(資生)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六分,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食竇二穴,在天溪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左右共四十二穴】

【隱白】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大腳趾內側,距離指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這是足太陰脈氣的出發點,針刺時應深入一分,留針直到三次呼吸的時間,此穴不宜用灸法。

【大都】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大腳趾內側,本節前方凹陷處。這裏是足太陰脈氣的流通之處,針刺時應深入二分,留針直到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使用灸法三次。

【太白】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大腳趾內側,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這裏是足太陰脈氣的匯聚點,針刺時應深入三分,留針直到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使用灸法三次。

【公孫】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大腳趾本節後方一寸處。這裏是足太陰絡脈與陽明脈的交匯處,針刺時應深入四分,可使用灸法三次。

【商丘】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內踝骨下方略偏前方的凹陷處。這裏是足太陰脈氣運行的經脈,針刺時應深入三分,留針直到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使用灸法三次。

【三陰交】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內踝上方三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這裏是足太陰、厥陰、少陰三條經脈的交匯處,針刺時應深入三分,可使用灸法三次。據說,過去有一位宋朝太子擅長醫術,他遇到一位孕婦並診斷說懷的是女孩,但徐文伯卻診斷說懷的是一男一女雙胞胎。太子急躁地想要剖腹查看,徐文伯則建議用針刺療法,瀉足三陰交穴,補手合谷穴,結果正如徐文伯所說,所以懷孕期間不應進行鍼刺。

【漏谷】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內踝上方六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時應深入三分,但此穴不宜用灸法。

【地機】每腳有兩個穴位,又名脾舍,位於膝蓋下方五寸,足太陰脈的郄穴。針刺時應深入三分,可使用灸法三次。

【陰陵泉】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需伸直腳才能找到。這裏是足太陰脈氣的匯合點,針刺時應深入五分,留針直到七次呼吸的時間,此穴不宜用灸法。

【血海】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膝蓋髕骨上方,內側白肉和骨頭邊緣三寸處。針刺時應深入五分,可使用灸法五次。

【箕門】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大腿根部,股動脈可以感受到搏動的位置。可使用灸法三次,但此穴不宜用針刺。

【衝門】每腳有兩個穴位,又名慈宮,位於府舍穴上方五寸處,橫骨兩端,約文中動脈位置。針刺時應深入七分,可使用灸法五次。

【府舍】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腹結穴下方二寸,大橫穴下方三寸。這裏是足太陰、陰維、厥陰三條經脈的交匯點,這三條脈絡上下三進入腹部,聯繫肝臟、脾臟、心臟和肺臟,並從脅部上行至肩膀。這是太陰的郄穴,也是三陰和陽明兩條經脈的分支,針刺時應深入七分,可使用灸法五次。

【腹結】每腳有兩個穴位,又名腸窟或腹屈,位於大橫穴下方三寸。針刺時應深入七分,可使用灸法五次。

【大橫】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腹哀穴下方一寸六分。針刺時應深入七分,可使用灸法五次。

【腹哀】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日月下穴一寸六分。針刺時應深入三分,但此穴不宜用灸法。

【食竇】每腳有兩個穴位,位於天溪穴處。由於原文未提供詳細定位信息,這裏不作具體描述。針刺時的深度和是否可灸法等操作,需參照其他文獻或臨牀經驗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