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3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0)

1.

針灸法環跳穴系兩足之安否(資生)○腿膝攣痛或枯黑取風市陽陵泉曲泉崑崙(綱目)○髀脛急痛取風市中瀆陽關懸鐘(綱目)○腰腳痛取委中崑崙人中陰市(綱目)○膝痛足蹶取環跳懸鐘居髎委中(綱目)○髀痛脛酸取陽陵泉絕骨中封臨泣足三里陽輔(綱目)○膝內廉痛取膝關大沖中封(綱目)○膝外廉痛取俠谿陽關陽陵泉(綱目)○足腕痛取崑崙太谿申脈丘墟商丘照海大沖解谿(綱目)○足五指盡痛取湧泉然谷(綱目)○腳氣一病最宜針,有熱者不可灸(資生)○腳氣初發,先灸風市,次伏兔,次犢鼻,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絕骨,日日報灸,以百壯為率(資生)○濕熱腳氣紅腫生瘡,取中封陽輔風市絕骨(資生)○腳氣取足十指端,名曰氣端,去指奇一分,每日灸三壯,神效(資生)○膝中痛,針犢鼻(綱目)○膝腫,以火針刺三里,其腫如失,又取行間(資生)○腳氣速灸風市三里,以瀉毒氣(資生)○腳弱瘦削,取三里絕骨,絕骨治腳疾神效(資生)

白話文:

【足部】

鍼灸環跳穴影響兩腳的健康穩定(資生)。

腿部抽痛或出現枯黑狀況,可取風市、陽陵泉、曲泉、崑崙穴(綱目)。

大腿與小腿急痛,可以針刺風市、中瀆、陽關、懸鐘穴(綱目)。

腰腳疼痛,可以取委中、崑崙、人中、陰市穴(綱目)。

膝關節疼痛、腳無力,可以取環跳、懸鐘、居髎、委中穴(綱目)。

大腿疼痛、小腿痠痛,可以取陽陵泉、絕骨、中封、臨泣、足三里、陽輔穴(綱目)。

膝關節內側疼痛,可以取膝關、大沖、中封穴(綱目)。

膝關節外側疼痛,可以取俠溪、陽關、陽陵泉穴(綱目)。

腳腕疼痛,可以取崑崙、太溪、申脈、丘墟、商丘、照海、大沖、解溪穴(綱目)。

足趾全部疼痛,可以取湧泉、然谷穴(綱目)。

腳氣病最適合用鍼灸治療,如果體內有熱,不宜進行灸療(資生)。

腳氣病初發時,應先灸風市穴,然後是伏兔、犢鼻、三里、上廉、下廉、絕骨穴,每日堅持,以一百壯爲標準(資生)。

溼熱引起的腳氣,紅腫併發瘡,可以取中封、陽輔、風市、絕骨穴(資生)。

腳氣病可以取雙腳十個腳趾尖端,稱爲氣端,距趾甲邊約一分處,每日灸三壯,效果神奇(資生)。

膝關節疼痛,可以針刺犢鼻穴(綱目)。

膝關節腫脹,可以用火針刺三里穴,腫脹會迅速消退,再取行間穴(資生)。

腳氣病速灸風市、三里穴,以排出毒素(資生)。

腳無力且瘦削,可以取三里、絕骨穴,其中絕骨穴治療腳疾效果顯著(資生)。

2. 前陰

針灸法:諸疝取關元灸三七壯,大敦灸七壯(得效) ○大敦主七疝痛(綱目) ○諸疝大法取大敦行間大沖中封蠡溝關門關元水道三陰交足三里(綱目) 卒疝睪腫暴痛取蠡溝大敦陰市照海下巨處小腸俞(綱目) ○陰縮痛灸中封(資生) ○狐疝取大沖商丘大敦蠡溝(綱目) ○婦人疝瘕痛與狐疝同取天井肋尖氣海中極(綱目) ○膀胱氣取委中委陽(綱目) ○小腸氣灸風市氣海灸獨陰取太衝又灸臍左右各去一寸五分兩穴各七壯立效,名曰外陵穴(得效) ○諸疝上衝氣欲絕灸獨陰神效(得效) ○㿉疝偏墜取大巨地機中極中封交信湧泉(綱目) ○又法:以稈量患人口兩角為一折斷,如此則三折成三角如△樣,以一角當臍心,兩角在臍之下兩旁盡處是穴,在偏灸右,右偏灸左,左右灸亦無害,灸四十壯神效(綱目) ○氣衝專主㿉(資生) ○水㿉偏墜取闌門三陰交(綱目) ○小兒胎疝卵偏墜,囊縫後十字紋上灸三壯,春灸夏瘥,夏灸冬瘥(綱目) ○舉重物得㿉灸關元兩旁相去各三寸青脈上灸七壯即愈(資生) ○本腎大如升不痛取大敦三陰交,木腎紅腫痛取然谷闌門(綱目) ○腎臟風濕癢臍取血郄三陰交(綱目) ○內經刺㿉疝一節,即靈樞所謂鈹針取睪囊中水液是也,此法今人亦多能之,囊大如斗者中藏穢液必有數升,信知此法出於古也(綱目)

白話文:

【針灸治療男性生殖器疾病】

針灸方法:各種疝氣問題應針灸關元穴,每次灸37壯;大敦穴則灸7壯。(來源:得效)

大敦穴主要用於治療七種疝氣疼痛。(來源:綱目)

針對各種疝氣,一般做法是針灸大敦、行間、大沖、中封、蠡溝、關門、關元、水道、三陰交和足三里穴。(來源:綱目)

突然的疝氣睪丸腫大且劇烈疼痛,應針灸蠡溝、大敦、陰市、照海、下巨虛和小腸俞穴。(來源:綱目)

陰部縮小且疼痛,灸中封穴可緩解。(來源:資生)

狐疝(一種疝氣)應針灸大沖、商丘、大敦和蠡溝穴。(來源:綱目)

女性疝瘕疼痛或狐疝,應針灸天井、肋尖、氣海和中極穴。(來源:綱目)

膀胱氣滯應針灸委中和委陽穴。(來源:綱目)

小腸氣滯,灸風市、氣海穴,再灸肚臍左右各1.5寸的兩個穴位,各灸7壯,效果立竿見影,這兩個穴位被稱為外陵穴。(來源:得效)

各種疝氣導致的上衝氣息欲絕,灸獨陰穴,有神奇效果。(來源:得效)

㿉疝(一種疝氣)偏向一邊下垂,應針灸大巨、地機、中極、中封、交信和湧泉穴。(來源:綱目)

另一種方法:以稈量病人的口兩角距離為一單位,以此單位三倍長度形成一個三角形。將三角形的一個頂點放在肚臘上,另兩個頂點落在肚臍下方兩側盡頭,就是針灸穴位。如果是左邊下垂就灸右側,反之亦然,左右邊灸都無妨害,每次灸40壯,效果顯著。(來源:綱目)

氣衝穴專門用於治療㿉疝。(來源:資生)

水㿉偏向一邊下垂,應針灸闌門和三陰交穴。(來源:綱目)

小孩出生時就有的疝氣,睪丸偏向一邊下垂,可在睪丸袋縫合後形成的十字紋上端灸3壯,春天灸夏天就能好,夏天灸冬天就會康復。(來源:綱目)

因舉重物導致的㿉疝,應灸關元穴兩旁各3寸青色血管上,每次灸7壯即可痊癒。(來源:資生)

腎臟增大如升斗但無疼痛感,應針灸大敦和三陰交穴;若是腎臟紅腫疼痛,則針灸然谷和闌門穴。(來源:綱目)

腎臟因風濕而瘙癢,應針灸血郄和三陰交穴。(來源:綱目)

《內經》中有針灸治療㿉疝的一節,即《靈樞》所說的鈹針抽取睪囊中的水液。這種方法至今仍有人會使用,即使睪囊大如鬥,其中藏匿的髒液也能達到數升,由此可知此法源遠流長。(來源: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