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2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9)

1.

針灸法:腰痛灸腎俞三七壯即瘥(綱目) ○腰曲不能伸,針委中出血立愈(丹心) ○腰背瘡,以針決腰膝句畫中青赤絡脈出血便瘥(得效) ○腰痛不得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拄地度至臍,斷竹乃以度背脊,灸竹上頭盡處,隨年壯灸,訖藏竹勿令人知(資生) ○神仙灸法治腰痛,灸曲䐐兩紋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艾炷才燒至肉初覺痛,便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灸,至人定以來,臟腑自動一二行或轉動如雷聲,其疾立愈,此法神效(綱目) ○腎虛腰痛,取腎俞、人中、委中、肩井(綱目) ○挫閃腰痛,取尺澤,勿灸委中、人中、陽陵泉、束骨、崑崙、下髎、氣海(綱目) ○腰痛,崑崙、委中出血,又取腎俞、中膂俞、腰俞(綱目) ○腰強痛,命門、崑崙、志室、行間、復溜(綱目)

白話文:

【腰】

針灸療法:對於腰痛的情況,可灸腎俞穴三十七次,通常能立即緩解(出自《本草綱目》)。

若腰部彎曲而無法伸直,可在委中穴放血,馬上就能痊癒(出自《丹溪心法》)。

若是腰背長瘡,可用針刺破腰膝部位的青色或紅色血管放血,通常可見好轉(出自《針灸大成》)。

對於腰痛到無法前後彎腰的情形,讓患者站直,用竹竿從地面量到肚臍位置,再用這段長度去量背部,然後在竹竿頂端對應的位置進行灸療,灸的次數與患者年齡相等,灸完後將竹竿收起來不要讓人知道(出自《養生必用方》)。

神仙灸法用於治療腰痛,灸曲脰穴兩側的紋頭,左右腳各灸四處,每處灸三次,每次灸兩腳同時進行,當艾炷燒到肉開始感覺痛時,立刻由兩人從兩邊一起吹熄,選擇午時進行灸療,到了晚上,可能感覺臟腑有輕微的活動,或者轉動如雷聲,病情會馬上好轉,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出自《本草綱目》)。

腎虛導致的腰痛,可以針灸腎俞、人中、委中、肩井穴(出自《本草綱目》)。

因外傷或扭傷造成的腰痛,可以針灸尺澤穴,但避免灸委中、人中、陽陵泉、束骨、崑崙、下髎、氣海穴(出自《本草綱目》)。

腰痛時,可在崑崙、委中穴放血,同時針灸腎俞、中膂俞、腰俞穴(出自《本草綱目》)。

腰硬痛的情況,可以灸命門、崑崙、志室、行間、復溜穴(出自《本草綱目》)。

2.

針灸法:脅痛取懸鐘、竅陰、外關、三里、支溝、章門、中封、陽陵泉、行間、期門、陰陵泉(《綱目》)

○脅並胸痛不可忍取期門、章門、行間、丘墟、湧泉、支溝、膽俞(《綱目》)

○胸脅脹痛取公孫、三里、大沖、三陰交(《綱目》)

○腰脅痛取環跳、至陰、太白、陽輔(《綱目》)

○脅肋痛取支溝、外關、曲池(《綱目》)

○兩脅痛取竅陰、大敦、行間(《內經》)

白話文:

【針灸治療脅部問題】

  1. 臍兩側疼痛時,可選擇針灸懸鐘穴、竅陰穴、外關穴、三里穴、支溝穴、章門穴、中封穴、陽陵泉穴、行間穴、期門穴和陰陵泉穴。(出自《綱目》)

  2. 若是脅部連同胸部疼痛難耐,可以針灸期門穴、章門穴、行間穴、丘墟穴、湧泉穴、支溝穴及膽俞穴。(出自《綱目》)

  3. 胸部與脅部脹痛,針灸公孫穴、三里穴、大沖穴和三陰交穴有幫助。(出自《綱目》)

  4. 腰部與脅部疼痛,可考慮針灸環跳穴、至陰穴、太白穴和陽輔穴。(出自《綱目》)

  5. 脅肋部位疼痛,針灸支溝穴、外關穴和曲池穴可能有療效。(出自《綱目》)

  6. 兩側脅部疼痛,竅陰穴、大敦穴和行間穴是值得嘗試的針灸穴位。(出自《內經》)

3.

灸法:癜風及癧瘍風灸左右手中指節宛宛中灸三五壯,凡贅疣諸痣皆效。(入門)

白話文:

灸療方法:對於白癜風和類似癧瘍風的疾病,可以在左右手的中指關節,具體是在那些凹陷處進行灸療,每次灸三到五壯。這種方法對於各種肉瘤和痣的治療都有效果。(這屬於初學者可以掌握的範疇)

換成更直白的現代語就是: 使用灸法來治療白癜風或像癧瘍風這樣的病,你可以在兩手的中指關節,也就是指關節的凹陷位置,進行灸療,一般每次灸三到五壯。這個方法對肉瘤和痣的治療也很有效。(這是入門級別的知識)

4.

灸法:疣目支正,灸之即瘥(《綱目》)。○凡贅疣諸痣,當其上灸三五壯即瘥(《綱目》)。

白話文:

灸法的部分:如果長了像瘊子這樣的東西在肢體上,使用灸法治療後,就會好起來(此說法出自《本草綱目》)。另外,對於各種肉瘤或痣,只要在其上方施行三到五次的灸法,也能見效(此說法同樣出自《本草綱目》)。

5.

針灸法:傷寒六脈俱無,取復溜(備之大回六脈)合谷、中極、支溝、巨闕、氣衝灸七壯(綱目)○又氣海多灸之(海藏)○乾嘔不止,四肢闕冷,脈絕灸間使三十壯,此回生起死之法也(得效)

白話文:

針灸治療方法:如果患者感染了風寒,且六脈都呈現不顯或微弱的現象,可以選擇刺激復溜穴(此穴對恢復六脈有輔助作用)、合谷穴、中極穴、支溝穴、巨闕穴、氣衝穴,每個穴位灸七次。

另一種方式是,如果氣海穴周圍感覺到寒冷,可多灸此穴。

若患者持續乾嘔不止,四肢冰冷,脈搏極弱甚至似無,可以在間使穴灸三十次。這是能讓瀕死之人起死回生的方法。

6.

針灸法:

筋攣骨痛補魂門(綱目)。

○膝曲筋急不能舒取曲泉(綱目)。

○筋急不能行,內踝筋急灸內踝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三十壯,立愈(千金)。

○膝筋攣急不開,兩膝內外曲交尖各灸二七壯,即委陽穴(綱目)。

○筋轉而痛,瀉承山或灸二七壯(綱目)。

○肝熱主筋痿,補行間,瀉大沖(綱目)。

○筋攣陰縮痛,灸中封五十壯(資生)。

○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難經)。

白話文:

針灸療法: 當肌肉緊繃導致骨頭疼痛,應補充魂門穴的能量。(綱目)

如果膝蓋彎曲時肌肉緊張無法放鬆,應針刺曲泉穴。(綱目)

若因肌肉緊繃導致行走困難,對於腳內側踝骨的肌肉緊繃,可用艾灸內踝部位四十次;對於腳外側踝骨的肌肉緊繃,則灸外踝部位三十次,通常能立即改善。(千金)

如果膝部肌肉緊繃且急促,無法打開雙膝,應在雙膝內外側彎曲交點處各灸十四次,即委陽穴的位置。(綱目)

當肌肉轉動時感到疼痛,可針刺承山穴或在此處灸十四次。(綱目)

若是肝臟過熱導致肌肉萎縮,應補充行間穴能量並減少大沖穴能量。(綱目)

對於因肌肉緊繃導致的縮陰痛,可在中封穴灸五十次。(資生)

肌肉的會聚點在陽陵泉穴,所有肌肉問題都可在此穴治療。(難經)

7.

針灸法骨會大杼,骨病治此宜灸之(難經)○筋攣骨痛補魂門(綱目)○脊膂強痛針人中(綱目)

白話文:

[骨骼]

在針灸治療上,當骨骼有問題時應取大杼穴進行灸療,這對於骨病的治療有幫助。(難經)

如果出現筋肉抽搐且伴有骨頭疼痛,應補充魂門穴的能量。(綱目)

對於脊椎僵硬或背部劇烈疼痛,可以針刺人中穴來緩解。(綱目)

8.

針灸法靈樞曰:手陽明之脈病,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手太陽之脈病,肩似拔,臑似折。○手少陽之脈病,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手厥陰之脈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手太陰之脈病,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手少陰之脈病,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隨其經,針灸之。

○肩臑系兩手之安否(資生)。○五指河攣取二間、前谷(綱目)。○五指皆痛取陽池、外關、合谷(綱目)。○兩手攣急、偏枯取大陵(綱目)。○肋攣筋急取尺澤(綱目)。○肩不可動,臂不可舉,取肩髃、巨骨、清冷淵、關衡(東垣)。○臂膊痛、麻痹,取肩髃、手三里、外關、肩井、曲池、手上廉、合谷(綱目)。

○肘痛不可屈伸,取天井、尺澤(綱目)。○肘臂腕痛,取前谷、液門、中渚(綱目)。○臂酸攣,取肘髎、竅陰、尺澤、前谷、後谿(綱目)。○腕痛,取陰溪、曲池、腕骨(綱目)。○兩胛痛,取肩井、支溝(綱目)。

白話文:

根據針灸法靈樞所述,當手陽明脈絡有問題時,會感到肩膀前方和上臂疼痛,拇指及食指也會痛到無法正常使用。

若手太陽脈絡有問題,會感覺肩膀像被拉扯,上臂像是斷裂。

當手少陽脈絡有問題,肩膀、上臂、肘部及前臂外側均會感到疼痛,無名指和小指也無法正常活動。

手厥陰脈絡有問題時,手掌心會發熱,肘部及手臂會有緊繃感,甚至腋下可能腫脹。

若手太陰脈絡出問題,上臂內側後緣會感到疼痛,且手掌中心也可能發熱。

手少陰脈絡有問題,上臂內側後緣會感到疼痛,手掌中心也可能發熱,痛感會沿著該脈絡傳遞,可通過針灸治療。

肩膀和上臂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雙手功能。

當五指發生抽搐,可以針灸二間穴和前谷穴。

五指都疼痛時,可針灸陽池穴、外關穴和合谷穴。

雙手肌肉緊縮或半身不遂時,可針灸大陵穴。

肋骨周圍肌肉緊縮時,可針灸尺澤穴。

當肩膀難以移動,手臂無法抬起,可以針灸肩髃穴、巨骨穴、清冷淵穴和關衡穴。

手臂疼痛或麻痺時,可針灸肩髃穴、手三里穴、外關穴、肩井穴、曲池穴、手上廉穴和合谷穴。

肘部疼痛且無法彎曲伸直,可針灸天井穴和尺澤穴。

肘部、手臂或手腕疼痛,可針灸前谷穴、液門穴和中渚穴。

手臂痠痛且肌肉緊縮,可針灸肘髎穴、竅陰穴、尺澤穴、前谷穴和後谿穴。

手腕疼痛,可針灸陰溪穴、曲池穴和腕骨穴。

兩側肩胛骨疼痛,可針灸肩井穴和支溝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