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2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8)

1. 頸項

大腸經針灸法: 項強取承漿、風府。(《綱目》)

頸項強痛取通天、百會、風池、完骨、啞門、大杼。(《甲乙》)

頸項痛取後谿。(《綱目》)

頸腫取手陽明大腸經。

白話文:

【頸部問題】

  • 對於頸部僵硬的情況,可使用針灸治療,選用的穴位為承漿和風府穴。(來源:《本草綱目》)

  • 若是頸部強痛,則應選擇通天、百會、風池、完骨、啞門、以及大杼這些穴位進行針灸。(來源:《黃帝內經·靈樞》)

  • 若是頸部疼痛,則可以選擇後谿穴進行針灸治療。(來源:《本草綱目》)

  • 若有頸部腫脹的情況,則應選擇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2.

針灸法脊膂強痛,取人中(綱目)。○肩背疼,取手三里(綱目)。○背痛連胛,取五樞、崑崙、懸鐘、肩井及胛縫穴,在背端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綱目)。○背疼,乃作勞所致,惟膏肓為要穴。或背上先疼,遂牽引肩上而疼者,乃膏肓為患,當灸膏肓俞及肩井,可愈(資生)。

白話文:

[背]

如果脊椎強硬疼痛,可用針灸方法治療,選擇「人中」穴位(根據《本草綱目》)。

若是肩膀背部疼痛,應取「手三里」穴位進行治療(根據《本草綱目》)。

對於背痛且連帶肩胛骨也痛的情況,應選擇「五樞」、「崑崙」、「懸鐘」、「肩井」以及位於背端骨下方,沿著腋下縫隙尖端至手臂方向,距離約二寸半的「胛縫穴」進行針刺,並用瀉法施治六次(根據《本草綱目》)。

背痛大多是因勞累所致,其中「膏肓」穴位是治療此症的重要穴位。有時背部先痛,然後牽引到肩膀也痛,這通常是由「膏肓」穴位問題引起,應灸療「膏肓俞」和「肩井」穴位,可以達到治療效果(根據《資生經》)。

3.

針灸法九種:心痛取間使、靈道、公孫、大沖、足三里、陰陵泉(綱目)○卒心痛取然谷、上脘、氣海、湧泉、間使、支溝、足三里、大敦、獨陰(綱目)○胃脘痛取足三里(靈樞)○病在膺必灸刺魂門(資生)○陰維為病苦心痛取內關(難經)○手足主之病實則心痛取內關(綱目)○心痛引背取京骨、崑崙不已取然谷、委陽(靈樞)○心脾痛取巨闕、上脘、中脘(綱目)○厥心痛即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不已取然谷、大都、太白、太谿、行間、大沖、魚際、太淵(靈樞)○蟲心痛灸上脘、中脘、陰都(得效)○血心痛取期門(綱目)○傷寒結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處左畔揉之,以毫針刺左畔支溝穴,次刺左間使,名曰雙關刺,次刺左行間,左一壁結胸立效,右畔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針即時愈(綱目)○心胸痞:湧泉、太谿、中衝、太陵、隱白、太白、少衝、神門(綱目)○結胸身黃取湧泉(綱目)○結胸灸法:巴豆十粒去皮研細,黃連末一錢上,以津唾和成餅填臍中,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為度,灸了溫陽浸手帕拭之,恐生瘡(綱目)○一切心腹、胸脅、腰背苦痛:川椒為細末,醋和為餅貼痛處,用熟艾餔餅上,發火燒艾,痛即止(醫鑑)

白話文:

[胸]

針灸治療心臟疼痛的九種方法:心痛可以取間使、靈道、公孫、大沖、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本草綱目)

突然發生的心痛,可選擇然谷、上脘、氣海、湧泉、間使、支溝、足三里、大敦、獨陰等穴位。(本草綱目)

胃脘疼痛,主要取足三里穴。(靈樞)

病症在胸部,必須灸刺魂門穴。(資生)

陰維脈絡的疾病若導致心痛,可取內關穴。(難經)

手足主導的疾病若是實證導致的心痛,取內關穴。(本草綱目)

心痛牽引到背部,應取京骨、崑崙穴,如果效果不佳再取然谷、委陽穴。(靈樞)

心脾疼痛,可取巨闕、上脘、中脘穴。(本草綱目)

厥心痛即是腎心痛,先取京骨、崑崙穴,如果效果不佳再取然谷、大都、太白、太谿、行間、大沖、魚際、太淵穴。(靈樞)

蟲性心痛,可灸上脘、中脘、陰都穴。(得效)

血性心痛,可取期門穴。(本草綱目)

傷寒導致的結胸,首先在人心蔽骨下正痛處左側按摩,然後使用毫針刺左側的支溝穴,接著刺左間使穴,這被稱為雙關刺。再刺左行間穴,左側結胸症狀立即見效,右側依照相同方法進行,緩慢呼吸,停針後即刻痊癒。(本草綱目)

心胸痞滿,可取湧泉、太谿、中衝、太陵、隱白、太白、少衝、神門等穴位。(本草綱目)

結胸伴隨身體黃疸,可取湧泉穴。(本草綱目)

結胸灸療法:取十粒巴豆去皮磨碎,加上一錢黃連粉末,用唾液調成餅狀填充在肚臍中,然後在上面放艾條灸,當腹部有聲音響起,病症即消失,灸療的次數不限,以病情消失為標準,灸完後用溫水浸濕的手帕擦拭,以防生瘡。(本草綱目)

所有心腹、胸脅、腰背的疼痛:取川椒細末,用醋調和成餅狀貼在疼痛的地方,再在餅上放熟艾,點燃艾條,疼痛即可止住。(醫鑑)

4.

針灸法:妒乳取太淵。○乳癰取膺窗、乳中、乳根、巨虛下廉、太衝、復溜。○乳癰諸藥不能止痛,足三里穴,針入五分,痛立止。(《綱目》)

白話文:

針灸治療方法:如果是因爲乳腺炎導致的乳房腫痛,可以針灸太淵穴。對於乳腺炎導致的乳房紅腫疼痛,可以選擇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巨虛下廉穴、太衝穴、復溜穴進行針灸治療。若乳腺炎使用各種藥物都無法緩解疼痛時,可以針灸足三里穴,針刺深度為五分,可立即止痛。(根據《本草綱目》)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實際針灸治療應由專業醫生進行。 (這句是我自動添加的,如果你不需要可以忽略)

5.

針灸法:腹痛取內關、支溝、照海、巨闕、足三間(綱目)○臍腹痛取陰陵泉、大沖、足三里、支溝、中脘、關元、天樞、公孫、三陰交、陰谷。腹中切痛取公孫(靈樞)○臍中痛、溏泄灸神闕即效○積痛取氣海、中脘、隱白(綱目)○臍腹痛甚灸獨陰神效(得效)

白話文:

針灸治療方法:當腹部疼痛時,可以針刺內關穴、支溝穴、照海穴、巨闕穴、足三間穴。(摘自《本草綱目》)

若肚臍周圍的腹部疼痛,可以針刺或灸療陰陵泉穴、大沖穴、足三里穴、支溝穴、中脘穴、關元穴、天樞穴、公孫穴、三陰交穴、陰谷穴。

當腹部劇烈疼痛如刀割,可針刺公孫穴。(摘自《靈樞》)

若肚臍正中心疼痛,或是有稀便和腹瀉的情況,灸療神闕穴會有顯著效果。

對於腹部因積食導致的疼痛,可以針刺氣海穴、中脘穴、隱白穴。(摘自《本草綱目》)

若是肚臍周圍的腹部劇烈疼痛,灸療獨陰穴有神奇的效果。(摘自《得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