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36)
卷二 (36)
1. 癰疽
癰疽針法: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靈樞)○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注云息與瘜同死肉也(內經)○癰疽成膿以馬銜鐵作針形如韭葉兩面皆利,可以橫直開裂以取膿血(精要)○癰疽如椒眼數十粒或如蜂窠蓮房而膿出痛不除,宜以鈹針橫直裂之,則毒血挾膿出而愈(綱目)○癰疽作膿若不針烙,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過時不針烙,反攻其內,欲望其生,豈可得乎?癤皮薄,惟用針以決其膿血,兼可烙也(精義)○凡近筋脈骨節處,不得亂行針烙○癰疽皮厚口小,膿水出不快者,宜用針烙(精義)○大抵用針只欲引膿,如出針刺無膿,是氣伏也,不可用針烙
蜞針法:癰癤初發漸大,以濕紙一片搭瘡上,其一點先干處,即是正頂,先以水洗去人皮,咸取大筆管一個,安於正頂上,卻用大水蛭一條,安其中,頻以冷水灌之,蛭當吮其正穴,膿血,皮皺肉白,是毒散,無不瘥,如毒大蛭小,須用三四條方見效,若吮著正穴,蛭必死,用水救活,累試奇效,如血不止,以藕節上泥塗之(得效)○蜞針一法,可施於輕小證候,若癰疽大毒積在臟腑,從竭其血於外,無益也(丹心)
癰疽灸法:凡癰疽之發,或因內有積熱,或因外寒鬱內熱,若於生髮之處,艾灸以散其毒,治之於早,可以移深為淺,改重為輕,諸項灸法皆好,惟騎竹馬灸法(方見針灸),尤為切要,此消患於未形之策(丹心)○癰疽已覺微漫腫硬,皮不變色,脈沉不痛者,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經云陷下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而不痛者,當急灸之,是邪氣深陷也,淺者不可灸,如有膿水,亦不可灸,當針之(命保)○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視之先干處是頭也,大蒜切片安頭上,以大艾炷灸之,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之,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大概以百壯為準,最要早覺早灸為上,如有頭,則不必紙覆也(三因)○若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三因)○初發小點,一二日即以蒜片貼其中心,以小艾炷灸五壯而止(直指)○始發一二日,十灸十活,三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綱目)○灸法所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也,譬如盜入人家,必開門逐之,使出,萬一門不開,無從而出,必傷生乃已(綱目)○頭為諸陽之會,若有發,宜灸,艾炷宜小,壯數宜少,三五壯而已,腹背則多灸為妙(精要)○多灸則內服乳粉托裡散,防火氣入心(丹心)○有善治癰疽者,皆於瘡上灸至二三百壯,無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小則人不畏灸,灸多則作效必矣(資生)
白話文:
[膿包瘡痏]
膿包瘡痏的針刺治療方式:使用一種前端像劍尖的鈹針,用來抽取大塊的膿液。(靈樞)
對於腫脹的部位,應使用針刺破並清除其中的死肉。(內經)
如果膿包瘡痏已經形成膿液,可以用形狀像韮菜葉、兩面都尖銳的馬銜鐵針,橫向或縱向地切割以抽取膿血。(精要)
如果膿包瘡痏像辣椒種子或蜂窩蓮房一樣,數量眾多且排出的膿液不能緩解疼痛,應該使用鈹針進行橫向和縱向切割,讓膿血得以排出,這樣就能痊癒。(綱目)
如果膿包瘡痏產生了膿液,但沒有針刺或烙燒,毒素無法得到解決,膿血也無法得到釋放。如果超過時間仍不針刺或烙燒,毒素可能會向內部擴散,這時候想讓病況好轉,恐怕很難。膿包皮膚較薄的情況下,應該使用針刺來排膿血,也可以使用烙燒。(精義)
對於靠近筋骨關節的位置,不可以隨意進行針刺或烙燒。(精義)
對於皮膚厚、膿包出口小,膿水排出不順暢的膿包瘡痏,應使用針刺或烙燒。(精義)
總的來說,針刺的目的只是為了引流膿液,如果針刺後沒有膿液流出,說明毒素仍然存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應該再進行針刺或烙燒。
對於初期形成的膿包瘡痏,可以使用濕紙覆蓋在傷口上,最先乾燥的地方就是膿包的頂部。首先清洗傷口去除表皮,然後在頂部放置一支大筆管,再放入一條大的水蛭,用冷水不斷澆灌。水蛭會吸取膿包的膿血,直到皮膚皺縮變白,這表示毒素已經散去,病情就會好轉。如果毒素太大而水蛭太小,可能需要三到四條水蛭才能見效。如果水蛭吸附在正確位置,它可能會死亡,這時需要用冷水來救活它。這個方法經過多次實踐,效果非常顯著。如果出血不止,可以在傷口上塗抹藕節上的泥土。(得效)
對於輕度的膿包瘡痏,可以使用水蛭針法,但如果毒素嚴重,影響到臟腑功能,將血液大量消耗在外,這種方法就沒有太大作用。(丹心)
對於膿包瘡痏的灸療方法:膿包瘡痏的發生,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積熱,也可能是因爲外寒導致體內熱氣無法排出。如果在膿包瘡痏初發的部位進行艾灸,可以幫助毒素散開。如果在早期進行治療,可以將深度的問題變成淺層的問題,將嚴重的問題變成輕微的問題。各種灸療方法都可以使用,其中騎竹馬灸法(詳細方法請參閱針灸部分)尤其重要,這是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的有效策略。(丹心)
對於膿包瘡痏已經開始腫脹硬化,皮膚顏色沒有變化,脈象沉穩不痛的情況,應進行外部灸療,將邪氣引出體外,然後停止治療。經典中說,對於陷入皮膚深處的病變,應使用灸療。如果外部感覺有些木硬,但不痛,應立即進行灸療,這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但是,對於淺層的膿包瘡痏,不應該進行灸療。如果已經有膿水,也不應該進行灸療,而應該使用針刺。(命保)
對於初期發現腫脹疼痛的膿包瘡痏,可以先用濕紙覆蓋在上面,觀察最先乾燥的地方,這就是膿包的頂部。然後將大蒜切片放在頂部,使用大艾炷進行灸療。每灸三次就要更換一次大蒜,對於疼痛的部位進行灸療,對於不痛的部位,要灸到疼痛才停止。一般來說,灸療一百次為標準,最重要的是要盡早發現並進行灸療。如果有膿包的頂部,就不需要使用濕紙覆蓋。(三因)
對於多個膿包聚集在一起的情況,可以將大蒜研磨成膏狀,做成薄餅鋪在頂部,然後在餅上聚艾進行灸療。(三因)
對於初期小範圍的膿包,可以在一兩天內使用大蒜片貼在中心,使用小艾炷灸療五次即可停止。(直指)
對於剛開始一兩天的膿包瘡痏,進行十次灸療,存活率為百分之百;三四天的膿包瘡痏,存活率為百分之六七十;五六天的膿包瘡痏,存活率為百分之三四。(綱目)
灸療的作用是促進毒素排出,這是遵循治療原則的方法。就像有盜賊闖入家中,必須打開門驅趕他們出去。如果門不開,他們就無法出去,最終必然會造成傷害。(綱目)
對於頭部的膿包瘡痏,由於頭部是所有陽氣的匯聚地,如果有膿包瘡痏發生,應進行灸療。艾炷應當小一些,灸療次數應當少一些,通常灸療三五次即可。對於腹部和背部的膿包瘡痏,則應當多進行灸療。(精要)
進行大量灸療時,應服用乳粉託裡散,以防火氣進入心臟。(丹心)
有擅長治療膿包瘡痏的醫生,他們會在膿包上進行二百到三百次的灸療,從未有不痊癒的情況。但是艾炷應當小一些,這樣病人不會害怕灸療,灸療次數越多,療效就越明顯。(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