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3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5)

1. 浮腫

針灸法:四肢交面皆浮腫,灸水分、氣海即消。○水腫惟得針水溝,余穴則針之水盡即死。庸醫多為人針水分,殺人多矣。惟灸水分最為要穴,蓋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有人患水腫,灸水分與氣海,翌日面如削矣。(資生)

白話文:

【浮腫】

針灸治療方法:如果四肢和麪部都出現浮腫,可以使用灸療在「水分」和「氣海」這兩個穴位上,這樣可以讓浮腫消退。

要注意的是,對於水腫的情況,唯一可行的是針刺「水溝」穴,若在其他穴位針刺,可能會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過多,有生命危險。許多普通醫生常常誤針在「水分」穴,導致不少人因此喪命。

然而,灸療在「水分」穴是最關鍵的,因為這個穴位能夠調節水分,防止其隨意擴散。有人患了水腫,通過灸療「水分」和「氣海」兩穴,隔天臉部的浮腫就明顯減輕了。(資生)

2. 脹滿

針灸法:腹中膨脹取內庭。○水蠱取偏歷。○鼓脹取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單鼓脹取水分,針入一寸半,或灸五十壯。○脹滿取足三里,瀉之。○凡脹皆取三里,是脹之要穴也。○又取中脘、氣海,或針或灸(綱目)。

白話文:

[腹部脹滿]

針灸治療方法:當腹部有膨脹感時,應針刺腳上的「內庭穴」。

若是因水液積聚在腹部導致的脹滿(水蠱),應針刺手臂上的「偏歷穴」。

對於鼓脹的情況,需在肚臍上、下、左、右各刺入二寸二分深的針。

單純的鼓脹可針刺「水分穴」,針應深入一寸半,或者進行五十次的艾灸。

腹部脹滿的情況,可以針刺小腿上的「足三里穴」,並且採用泄法。

一般而言,所有脹滿的症狀都可以針刺「足三里穴」,這是處理脹滿的重要穴位。

另外,還可以針刺或艾灸「中脘穴」和「氣海穴」來緩解脹滿(此為《本草綱目》中的記載)。

3. 痎瘧

針灸法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內經)○謂用三稜針視孫絡出血也。(正傳)○凡瘧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久瘧不愈,大椎先針後灸三七壯,或云第三骨節。○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凡瘧取間使為妙。○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綱目)

白話文:

【瘧疾】

對於即將發作的瘧疾,這是身體陰陽即將轉變的時候,變化通常從四肢末端開始。當陽氣受損後,陰氣隨之受到影響,因此應在疾病發作前,加強保護四肢末端部位。仔細觀察,見到微血管(孫絡)充盈且堅硬、血液充盈的地方,都可進行鍼刺放血治療。(內經)

也就是說,使用三棱針針對微血管進行放血療法。(正傳)

對於所有瘧疾病例,一定要先詢問患者最先發病的部位,然後先在該部位進行鍼刺治療。

如果長期瘧疾未能治癒,可以先在大椎穴進行鍼刺,之後再進行艾灸,灸三七次,或有人說是第三頸椎骨節。

對於各種瘧疾,如果脈象不明顯,可以刺入手指間的穴位放血,血排出後病情通常會緩解。先觀察身體上類似小紅豆的紅點,對這些地方全部進行鍼刺。

對於所有瘧疾,取間使穴進行治療非常有效。

如果瘧疾患者的脈象緩和,且體質極度虛弱,此時應優先採用藥物治療,而不是鍼灸治療。(綱目)

4. 瘟疫

針法治熱病五十九刺者。○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頭中行謂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穴也。兩旁謂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十穴也。又兩旁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也。○大杼、膺俞(即中府穴)、缺盆、背俞(即風門穴),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雲門、髃骨(即肩髃穴)、委中、髓空(即腰俞穴),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穴,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內經)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用針灸治療熱病的五十九種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在頭部的五排,每排五個穴位進行針灸,目的是為了排除身體陽性過盛的熱氣。這些穴位包括頭頂的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以及兩側的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再往兩側則有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等穴位。

接著,大杼、膺俞(也就是中府穴)、缺盆、背俞(即風門穴)這八個穴位的針灸,能幫助排出胃部的熱氣。

雲門、髃骨(即肩髃穴)、委中、髓空(即腰俞穴)這八個穴位的針灸,則可以幫助排除四肢的熱氣。

最後,五臟的俞穴旁邊各五個穴位,共十個穴位的針灸,能夠幫助排出五臟的熱氣。(根據內經記載)

5. 邪祟

針灸法百邪所病針有十三穴,一名鬼宮(即人中穴)○二名鬼信(在手大指爪甲下入肉二分)○三名鬼壘(在足大指爪甲下入內二分)○四名鬼心(即太淵穴)○五名鬼路(即申脈穴)○六名鬼枕(在大椎入髮際一寸)○七名鬼床(在耳前髮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八名鬼市(即承漿穴)○九名鬼路(即勞宮穴)○十名鬼堂(即上星穴)○十一名鬼藏(在陰下縫,女人玉門頭)○十二名鬼臣(即曲池穴)○十三名鬼封(在舌下縫,針刺貫出舌上)○又鬼邪發狂,灸十指端,去爪一分,名曰鬼城(扁鵲)。

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兩手大指相併縛定,用大艾炷於兩甲角及甲後肉四處騎縫著火灸之,若一處不著火即無效,灸七壯,病者哀告我自去,神效。此秦承祖灸鬼法也,即鬼哭穴(入門)。五屍灸乳後三寸,男左女右各二七壯,又灸兩大拇指頭七壯(得效)。

一切疰,先仰臥,灸兩乳邊斜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得效)。

卒狂言鬼語,以帶急合縛兩手大指,便灸左右脅下對屈肋頭兩處各七壯,須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問之乃解其縛(得效)。

卒中邪魅恍惚,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壯,不止十四壯(得效)。

卒狂鬼語,針足大拇指爪甲下即止(得效)。

狐魅兩手大指合縛,灸合谷三七壯,當狐鳴即瘥(得效)。

白話文:

  1. 針灸法中有十三個穴位可用來治療由各種邪靈引起的疾病。這些穴位包括:鬼宮(即人中穴)、鬼信(位於大拇指指甲下,深入肉中約二分)、鬼壘(位於腳大拇指指甲下,深入內側約二分)、鬼心(即太淵穴)、鬼路(即申脈穴)、鬼枕(位於大椎穴進入髮際約一寸的位置)、鬼牀(位於耳朵前方髮際的凹陷中,耳垂下約五分)、鬼市(即承漿穴)、鬼路(即勞宮穴)、鬼堂(即上星穴)、鬼藏(位於男性生殖器下方的縫隙,女性則是玉門頭)、鬼臣(即曲池穴)、鬼封(位於舌下縫,針刺會穿透到舌面)。

  2. 對於被邪靈附身而發狂的人,可以灸雙手十指的指尖,距離指甲約一分,這個位置被稱為鬼城。這是扁鵲的療法。

  3. 治療因鬼魅、狐狸精等導致的精神恍惚和抽搐,可將患者雙手的大拇指並排綁在一起,然後在指甲的兩個角和指甲後方的肉上各放一個大的艾炷,點火灸治。如果有一個地方未燃燒,療效就會失效。一般灸七次,病人會哀求邪靈自行離開,非常有效。這是秦承祖的灸鬼法,也稱為鬼哭穴。

  4. 為了治療五屍(一種中醫學說中的疾病),可以在乳頭後三寸的位置,男左女右各灸二七次;同時在雙手大拇指尖灸七次。

  5. 對於所有類型的久病,患者應先仰臥,然後在兩乳旁斜下三寸,第三根肋骨間灸治,灸的次數根據患者的年齡。

  6. 若突然出現胡言亂語,疑似被鬼魂附身的情況,可以用帶子緊緊地綁住雙手的大拇指,然後在左右脅下對應的肋骨頭部位各灸七次,不久,鬼魂就會自報姓名請求離開,此時再緩緩詢問,然後解開綁繩。

  7. 若突然受到邪靈影響,精神恍惚,可以在鼻下的人中穴以及雙手雙腳的大拇指指甲上灸治,讓艾炷一半在指甲上,一半在肉上,各灸七次,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則灸十四次。

  8. 若突然出現鬼魂附身的現象,可以針刺腳大拇指指甲下的位置即可止住。

  9. 對於狐狸精的附身,可以將雙手大拇指綁在一起,然後在合谷穴灸治三七次,當狐狸的聲音停止,病情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