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34)
卷二 (34)
1. 咳嗽
針灸法咳嗽有痰宜灸天突、肺俞以泄火熱、瀉肺氣(丹心)○咳嗽上氣多吐冷痰灸肺俞五十壯,又灸兩乳下黑白肉際各百壯○咳嗽聲破喉嘶灸天突五十壯(得效)○久患喘嗽夜不得臥,夏月亦衣裌溫背心,是膏肓病也,灸之而愈(資生)○久嗽宜灸膏肓,次灸肺俞(資生)○喘急灸肺俞十一壯、天突七壯(得效)○傷寒咳甚灸天突即瘥(資生)○遠年咳嗽灸直骨穴即愈,如不愈其病不可治矣,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壯,男左女右(醫鑑)○哮喘灸肺俞,又取天突、膻中、璇璣、腧府、乳根、氣海(資生)○喘滿痰實如膠取太谿○咳喘不得臥取雲門、太淵(綱目)○咳嗽寒痰取列缺(綱目)○氣逆發噦取膻中、中脘、肺俞、三里、行間(綱目)○吃逆服藥無效灸中脘、膻中、期門必效(綱目)○吃逆灸關元七壯立愈(綱目)○又法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婦人即屈乳頭向下度之,乳頭齊處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壯,男左女右,火到肌即瘥,一云其穴當取乳下骨間動脈處是也(得效)○咳逆不止灸乳根二穴即止如神,又灸臍下氣海五壯或七壯亦立止(正傳)○肺脹痰嗽不得臥,但可一邊眠者,可左側者灸右足三陰交,可右側者灸左足三陰交立安(丹心)
白話文:
[咳嗽]
如果咳嗽伴有痰,可以使用鍼灸治療,針對天突、肺俞穴來清除體內熱火,調節肺部氣機。
對於咳嗽且經常咳出冷痰的情況,建議灸療肺俞穴50次,同時在兩乳下方黑白肉交接處各灸100次。
若咳嗽導致聲音沙啞,可以灸療天突穴50次。
長期患有喘息性咳嗽,晚上難以入睡,即便夏天也需要穿暖和衣服保暖背部,這可能是膏肓病。可以通過灸療來治療。
長期咳嗽的人適合灸療膏肓穴,其次可以選擇肺俞穴。
呼吸急促時,可以灸療肺俞穴11次,天突穴7次。
感冒咳嗽嚴重,灸療天突穴會有顯著效果。
對於長久咳嗽,可以灸療直骨穴,如果此穴灸療無效,則病情可能無法治癒。艾柱大小如小豆,灸療3次,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
哮喘患者,除了灸療肺俞穴外,還可以選擇天突、膻中、璇璣、腧府、乳根、氣海等穴位。
呼吸困難且痰稠如膠,可以選擇太溪穴。
咳嗽且不能平臥,可以考慮灸療雲門、太淵穴。
咳嗽伴有寒痰,可以選擇列缺穴。
氣逆引起打嗝,可以灸療膻中、中脘、肺俞、三里、行間等穴位。
如果食物反流且藥物無效,可以灸療中脘、膻中、期門,通常會有明顯效果。
另一種方法是在乳頭下一指寬的位置,與乳頭垂直,在骨頭間的凹陷中。對於女性,可將乳頭向下彎曲來定位,乳頭對齊的地方即是穴位。艾柱大小如小豆,灸療3次,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一旦熱力達到肌肉,病情就會改善。
如果咳嗽不止,灸療乳根穴2個位置,效果神奇。也可以灸療臍下氣海穴5至7次,同樣能立即止咳。
對於肺部腫脹、咳嗽且只能側睡的人,如果可以左側睡,就灸療右腳三陰交穴;如果可以右側睡,就灸療左腳三陰交穴,這樣可以迅速緩解症狀。
2. 積聚
針灸法:奔豚上氣,心痛欲絕,急以溫湯浸手足,數數易之,仍灸氣海、關元、期門、章門各百壯,中極五十壯(得效)。
○癥瘕灸足踝後宛宛中,灸隨年壯,又灸氣海百壯,中脘二百壯(得效)。
○癥瘕積地,先於塊上針之,甚者又於塊首一針,塊尾一針,立應,針訖灸之,又灸三里(綱目)。
○積聚取中脘、懸樞、脾俞、商曲、補尺澤、太谿(綱目)。
○伏梁取上脘、三里。
○息賁取巨闕、期門。
○奔豚取玉泉(即中極穴)章門(甲乙)。
○積塊取章門、中脘、氣海、天樞、上脘、通谷(綱目)。
○專治痞塊取痞根穴,穴在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又法用稈心量患人足大指齊,量至足後跟中住,將此稈從尾骨尖量至稈盡處,兩旁各開一韭葉許,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針三分,灸七壯,神效。
○又法於足第二指岐又處灸五七壯,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後一晚夕覺腹中響動,是驗也(入門)。
白話文:
[積聚]
針灸療法:當遇到奔豚症(腹部氣脹上衝)、呼吸困難,心痛到快要無法承受的情況時,應立即使用溫熱的水浸泡雙手和雙腳,並頻繁更換熱水。同時在氣海、關元、期門、章門這些穴位上各灸一百次,中極穴則灸五十次。(療效已證實)
對於癥瘕(婦科腫瘤)的治療,應在足踝後方的凹陷處進行灸療,灸療次數與患者的年齡相等。另在氣海穴灸一百次,在中脘穴灸兩百次。(療效已證實)
對於癥瘕或腹部積塊的治療,應先在積塊上方針刺,情況嚴重的還需在積塊的前端和末端各針一次,立刻會有反應。針刺完畢後再進行灸療,並在三里穴灸。(參考自《本草綱目》)
對於腹部積塊的治療,選擇中脘、懸樞、脾俞、商曲、尺澤、太谿等穴位進行針灸。(參考自《本草綱目》)
對於伏梁(腹部橫向腫塊)的治療,選擇上脘、三里穴。
對於息賁(食道逆流)的治療,選擇巨闕、期門穴。
對於奔豚(腹部氣脹上衝)的治療,選擇玉泉(即中極穴)、章門穴。
對於腹部積塊的治療,選擇章門、中脘、氣海、天樞、上脘、通谷穴。(參考自《本草綱目》)
對於專門治療腹部痞塊的,選擇痞根穴,該穴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兩側各離3.5公分的位置,通常灸療左側,若兩側都有則兩側都灸。
另一種方法,使用稻稈測量患者腳趾長度,然後測量到腳跟中心停止。將這根稻稈從尾骨尖端開始測量,直到稈子的盡頭,兩側各開一個韭菜葉的寬度。在左側灸療右側,反之亦然,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七次,效果神奇。
另一種方法是在足部第二個腳趾的分叉處灸療五至七次,左側病變灸療右側,右側病變灸療左側。灸療後一晚,若感覺腹中有響動,即為療效的表現。(參考自《針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