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3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3)

1.

針法:濕病禁艾灸,惟濕痹及濕熱腳氣痿證宜施針以通經絡之氣為佳(俗方)

白話文:

針灸方法:患有濕病的人不適合進行艾灸治療,只有在濕痹(濕氣引起的關節疼痛)以及濕熱腳氣和痿證(肌肉無力或萎縮)的情況下,適合用針灸來打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這是民間常用的療法。

2.

針灸法:骨蒸勞熱取膏肓、三里(綱目)○骨蒸勞熱、形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穴,無有不安(正傳)○體熱勞瘦取魄戶(綱目)○兩手大熱為骨厥,如在火中,可灸湧泉三壯或五壯,立安(海藏)○骨蒸熱、板齒乾燥,取大椎灸之(綱目)○身熱如火,足冷如冰,灸陽輔(易老)

白話文:

針灸療法部分:對於因虛勞導致的體熱,可以針灸膏肓和三里穴位(此資訊來自《本草綱目》)。如果虛勞導致的體熱且身體氣息尚未衰竭,可以使用崔氏四花穴進行艾灸,效果顯著,使人感到舒適(此資訊來自《醫學正傳》)。對於體熱導致消瘦的情況,則應針灸魄戶穴(此資訊來自《本草綱目》)。若雙手感到極度熱感,彷彿置於火中,可以艾灸湧泉穴3至5次,能立即緩解(此資訊來自《海藏》)。對於骨蒸熱及牙齦乾燥,可以針灸大椎穴(此資訊來自《本草綱目》)。當身體熱如火燒,但腳卻冷如冰塊,應該艾灸陽輔穴(此資訊來自《易老》)。

3. 內傷

針灸法:胃弱不思飲食,取三里、三陰交。○三焦邪熱不嗜食,取關元(綱目)。○全不思食,取然谷出血立飢。○飢不能食,飲食不下,取章門、期門(東垣)。○飲食不多,心腹膨脹,面色痿黃,世謂脾腎病,宜灸中脘(資生)。○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章門、太倉(資生)。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刺法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靈樞)。○胃病飲食不下,取三里(東垣)。○吐宿汁、吞酸,取章門、神光(東垣)。

白話文:

[內部受傷]

針灸療法:如果因為胃部機能減弱導致不想吃飯,可以針灸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

如果因為三焦有邪熱導致對食物沒有胃口,可以針灸關元穴。(根據《醫林改錯》)

如果完全不想進食,可以針灸然谷穴放血,馬上就會感到飢餓。

如果雖然飢餓但無法進食,或者吃下去的食物難以下嚥,可以針灸章門穴和期門穴。(根據《脾胃論》)

如果食慾不佳,飲食量少,但是心腹部有脹滿感,面色萎黃,這通常被認為是脾臟或腎臟的疾病,適合針灸中脘穴進行治療。(根據《養生必用》)

如果食量大但身體卻越來越瘦,這種情況稱為「食晦」,首先應針灸脾俞穴,然後再針灸章門穴和太倉穴進行治療。(根據《養生必用》)

如果食物難以下嚥,胸膈部位有堵塞感,這是因為胃脘部有異常,針灸方法是在上脘穴進行針灸以促進食物下行,或者在下脘穴進行針灸以幫助食物排出。(根據《靈樞》)

如果是因為胃部疾病導致食物難以下嚥,可以針灸足三里穴。(根據《脾胃論》)

如果是嘔吐陳舊的胃液,或者是吞嚥時有酸味,可以針灸章門穴和神光穴進行治療。(根據《脾胃論》)

4. 虛勞

針灸法:五勞羸瘦,取足三里。○體熱勞嗽,瀉魄戶。○虛勞骨蒸盜汗,瀉陰郄(綱目)。○真氣不足,灸氣海(資生)。○虛勞百證,宜灸膏肓俞穴、患門穴、崔氏四花穴,此(針法詳見針灸門)無所不療。○此等灸法皆陽虛所宜。華佗云:風虛、冷熱,惟有虛者不宜灸。

但方書云:虛損勞瘵,只宜早灸膏肓四穴,云乃虛損未成之際。如瘦弱兼火,雖灸亦只宜灸內關、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陰火,不宜灸(入門)。○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丹心)。

白話文:

[虛勞]相關的針灸治療方式如下:

  1. 如果你有五臟過度勞累導致身體消瘦,可以針灸足三里的穴位。

  2. 體質偏熱且有勞嗽的情況,可以針灸魄戶穴來調理。

  3. 若是虛勞症狀嚴重到骨蒸盜汗,可以針灸陰郄穴來治療。

  4. 當你的真氣不足,可以灸氣海穴來補充元氣。

  5. 虛勞各種症狀,適合灸膏肓俞穴、患門穴和崔氏四花穴。這些針灸方式非常全面,幾乎所有虛勞問題都能得到改善。

  6. 以上的灸法主要適用於陽氣不足的情況。華佗曾經說過,風虛、冷熱等問題,只有在虛弱的情況下才不宜進行灸療。

  7. 根據醫書記載,對於虛損勞瘵,應該盡早灸療膏肓四穴,在虛損情況尚未惡化時進行。如果身體瘦弱且有火旺的情況,即便要灸療,也只能灸療內關和三里穴,以此來疏散痰火。

  8. 在大病初癒或身體虛弱的情況下,若本來就陰虛,使用艾灸丹田的方式,是為了補充陽氣,因為陽氣充足了,陰氣也會隨之增長。

5. 霍亂

針法乾霍亂刺委中(穴名)出血或十指頭(諸經方穴)出血皆是良法(正傳)○絞腸沙證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溫水於病者膝腕上拍打,有紫黑點處以針刺去惡血即愈驗。○又法用麻弦小行弓蘸香油或熱水刮手足胸背額項即愈驗。○乾霍亂者乃寒濕太甚,脾被絆而不能動,氣被鬱而不能行,所以卒痛而手足厥冷,俗名絞腸沙者,蓋言痛之甚也。

北方刺青筋以出氣血,南方刮胸背手足以行氣血,俱能散病,然出氣血不如行氣血之為愈也(丹心)。○又治絞腸沙刺血法詳見救急門(入門)。

灸法霍亂轉筋入腹,手足厥冷,氣欲絕,以鹽填臍中,大艾炷灸之,不計壯數,立效(得效)。○霍亂已死而腹中有暖氣者,作上法灸之亦蘇(醫鑑)。○又法灸氣海二七壯妙(得效)。○霍亂吐瀉不止,垂死灸天樞氣海中脘立愈(正傳)。○霍亂諸法不效,灸大椎即效(綱目)。○霍亂已死但有暖氣者,灸承筋七壯立蘇(綱目)。

白話文:

[霍亂]

在治療霍亂時,一種方法是使用針灸。乾霍亂的情況下,可以針刺委中穴放血,或是刺十指頭的穴位放血,這兩種方式都是有效的傳統療法。

如果患者有絞腸沙症狀,手腳冰冷且腹部劇烈疼痛難耐,可以用溫水沾濕手,然後輕拍患者的膝蓋和手腕部位,若發現有紫黑色的斑點,就在此處針刺排出壞血,這種方式很有效。

另一種方法則是使用浸泡過香油或熱水的麻繩小弓,在患者的手腳、胸部、背部以及額頭刮拭,這種方式也能達到很好的療效。

乾霍亂是由於寒濕過重,導致脾臟功能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因此會突然感到劇痛並伴隨手腳冰冷,民間常稱此症狀為絞腸沙,用來形容疼痛的程度。

北方的治療方式是刺青筋來調節氣血,南方則是刮拭胸背及四肢以促進氣血循環,這些方法都能有效散除病症,然而,調節氣血的方式比促進氣血循環的方式更為有效。

還有一種治療絞腸沙的針刺放血法,詳細內容請參閱救急門的相關介紹。

在灸療方面,對於霍亂轉筋進入腹部,手腳冰冷,氣息微弱的患者,可以在肚臍中填塞鹽巴,然後使用大艾炷進行灸療,不限制灸療次數,療效立即顯現。

對於已經因霍亂死亡,但腹部仍有溫暖氣息的患者,使用上述灸療方式,也有復甦的可能。

另一種灸療方法,是在氣海穴灸療十四次,效果極佳。

對於霍亂引起的嘔吐與腹瀉不止,瀕臨死亡的患者,灸療天樞、氣海和中脘穴位,可以立即痊癒。

當其他治療方式對霍亂無效時,灸療大椎穴即可產生療效。

對於已經因霍亂死亡,但仍有溫暖氣息的患者,灸療承筋穴七次,可以立即復甦。

6. 嘔吐

針灸法:嘔吐無度,並乾嘔不止,尺澤、大陵皆灸三壯,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壯,又灸間使三十壯。若四肢厥冷,脈沉絕,灸間使便通,此回生起死之法(得效)。○善嘔嘔有苦者,邪在膽,通在胃,取三里、陽陵泉(內經)。○吐食不化,取上脘、中脘、下脘(東垣)。○反胃神效:膏肓俞灸百壯,膻中、三里各灸七壯(回春)。

○又取勞宮、中魁、腕骨、心俞、中脘(綱目)。○今日食明日吐,取心俞、膈俞、膻中、巨闕、中脘(綱目)。○五噎五膈,取天突、膻中、心俞、上脘、中脘、下脘、脾俞、胃俞、通關、中魁、大陵、三里(綱目)。○反胃灸肩井三壯,即愈,乃神灸也(回春)。○又取水分、氣海灸之(資生)。

白話文:

[嘔吐]

鍼灸療法:如果嘔吐嚴重到無法控制,甚至乾嘔不停,可以在"尺澤"和"大陵"這兩個穴位各施灸三次。另外,在乳頭正下方一寸的位置,以及"間使"穴各施灸三十次。如果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就在"間使"穴施灸,這是可以挽救生命,讓瀕臨死亡的人恢復生機的方法(已證實有效)。

對於經常嘔吐且帶有苦味的情況,這可能是膽的問題,但根源在於胃,應該在"三里"和"陽陵泉"這兩個穴位進行治療(出自《內經》)。

對於吐出未消化的食物,應治療"上脘"、"中脘"和"下脘"這三個穴位(出自東垣)。

對於反胃症狀,治療"膏肓俞"穴並施灸一百次,再在"膻中"和"三里"穴各施灸七次,效果神奇(出自《回春》)。

其他可治療的穴位包括"勞宮"、"中魁"、"腕骨"、"心俞"和"中脘"(出自《綱目》)。

如果今天吃的東西到明天還在吐,應治療"心俞"、"膈俞"、"膻中"、"巨闕"和"中脘"(出自《綱目》)。

對於各種類型的噎食和隔食,治療的穴位有"天突"、"膻中"、"心俞"、"上脘"、"中脘"、"下脘"、"脾俞"、"胃俞"、"通關"、"中魁"、"大陵"和"三里"(出自《綱目》)。

對於反胃,治療"肩井"穴並施灸三次即可治癒,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灸法(出自《回春》)。

另外,"水分"和"氣海"這兩個穴位也可以通過灸法來治療(出自《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