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三 (1)
卷三 (1)
1. 足太陽膀胱經流注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額交巔上(百會穴)。其肢者從巔(頂為中,頂前日囟,頂後日腦,頂左右日角)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肢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膕謂膝解之後,曲腳之中也,即委中穴)。
其肢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胛謂兩髀骨下豎起肉也),挾脊內,過髀樞(髀骨節也,即環跳穴),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足肚曰腨),出外踝之後(崑崙穴),循京骨(穴名也),至小指外側端(至陰穴也,自此交入足少陰)。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謂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任、癲疾,頭腦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申時自聽宮交與睛明,循頭頸下背腰臀腿至足至陰穴止(入門)。○太陽根子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靈樞)。
2.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
至陰二穴:在足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二壯(銅人)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本節之前外側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本節之後外側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金門二穴: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骨空陷中,足太陽郄,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取之,足太陽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申脈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銅人)○在外踝下五分(資生)○陽蹺脈所生,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僕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足後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銅人)○在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資生)○在外踝下一寸大筋下(資生)○足太陽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靈樞)
付陽二穴:在外踝二三寸,飛陽下(銅人)○陽蹺之郄,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綱目)○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飛陽二穴: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骨後,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承山二穴:一名魚腹,一名腸山,一名肉柱,在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銅人)○在腨股分肉間,拱足舉地一尺取之(入門)○在腿肚下分肉間(資生)○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承筋二穴: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銅人)○在脛後腨股中央,從腳跟上七寸(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灸(入門)
合陽二穴:在膝約文中央下三寸(一云二寸)○在直委中下一寸(入門)○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委中二穴: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陷中(銅人)○在膝腕內膕橫紋中央動脈(入門)○委中者,血郄,也在膕中央,可出血,痼疹皆愈(資生)○在曲䐐內兩筋兩骨中宛宛,又云膝解後曲腳中背面取之(資生)○又於四畔紫脈上出血,如藤塊者,不可出血,血不止令人夭(綱目)○宜針入一寸半(一云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綱目)
委陽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銅人)○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資生)○在膝腕橫紋尖外廉兩筋間,委中外二寸,屈伸取之(入門)○針入七分,可灸三壯(銅人)○銅人云委陽在足太陽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手少陽經也,以今經文考之,當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共一百二十六個穴位】
-
至陰穴:位於腳小趾末端的外側,距離趾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度的地方,是足太陽脈的起始點,稱為井穴。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五次呼吸時間,可施灸兩壯。
-
通谷穴:在腳小趾關節前方的外側凹陷處,是足太陽脈的流經點,稱為榮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五次呼吸時間,可施灸三壯。
-
束骨穴:在腳小趾關節後方的外側凹陷處,是足太陽脈的注入口,稱為腧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五次呼吸時間,可施灸三壯。
-
金門穴:又名關梁,位於腳外踝下方骨頭的凹陷處,是足太陽脈的特殊穴位,稱為郄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可施灸三壯。
-
京骨穴:在腳外側大骨下方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按摩可找到,是足太陽脈的通行路線,稱為原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可施灸三壯。
-
申脈穴:在腳外踝下方的凹陷中,位於爪甲與白肉交界處。
-
僕參穴:又名安邪,位於腳後跟骨下方的凹陷中,彎曲腳部可找到。針刺深度為三分,可施灸七壯。
-
崑崙穴:在腳外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中,是足太陽脈的行進路線,稱為經穴。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十次呼吸時間,可施灸五壯。
-
付陽穴:位於腳外踝上方二至三寸處,飛陽穴下方。
-
飛陽穴:又名厥陽,位於腳外踝上方七寸,骨頭後方。針刺深度為五分,可施灸三壯。
-
承山穴:又名魚腹、腸山、肉柱,位於小腿肚下方肌肉分界處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七分,可施灸五壯。
-
承筋穴:又名腨腸、直腸,位於小腿肚中央。可施灸三壯,但禁止施灸。
-
合陽穴:位於膝蓋後方紋路中央下方三寸(或二寸)。針刺深度為五分,可施灸五壯。
-
委中穴:位於膝窩中央紋路中的動脈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一寸半,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禁止施灸。
-
委陽穴: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彎曲和伸展腿部可找到。針刺深度為七分,可施灸三壯。